慢性損傷不僅讓疼痛係統的細胞更容易啟動放電,還能讓我們的疼痛腦圖擴大“感受域”(也就是它們映射的身體表麵區域),叫我們感到身體表麵更大的區域都出現疼痛。。。就碰到了這樣的情況,頸部疼痛蔓延到了脖子兩側。
如果腦圖放大,一幅腦圖裏的疼痛信號會“溢出”到鄰近的疼痛腦圖。接著,我們會出現轉移痛(referred pain),身體的這一部分受傷,卻會在隔著一定距離的另一部分感到疼痛。最終,疼痛腦圖的啟動放電變得極為輕易,最小的神經刺激,就會令人在身體的一大片區域都出現難以忍受、無休無止的疼痛。
因此,越是經常覺得脖子刺痛,他大腦的神經元就越是容易意識到,痛感也就越強烈。這種證據充分的神經塑造過程叫作發條擰緊(wind-up),因為疼痛係統中的受體啟動放電得越多,就變得越敏感。
他意識到,他逐漸陷入了慢性疼痛綜合征,而且這是個惡性循環,就像大腦上戴了緊箍咒:每次他經曆疼痛發作,意味著下一輪發作會更痛更糟糕。他的疼痛信號的強度、持續時間的長度,還有它在身體上“霸占”的空間量,都在增加。
這就是神經可塑性發狂的情況。
《影響疼痛的主要因素》(Central Influences on Pain),開始調整強調的重點。慢性疼痛定義為“習得性疼痛”。慢性疼痛不僅預示疾病;它本身就是一種疾病。人體的報警係統卡在了“開”的位置,因為人無法救治急性疼痛的成因,中樞神經係統遭到損壞。“一旦設置到了慢性檔,疼痛就更加難以治療了。”
急性疼痛是我們感受到的一種感覺,一種從下(我們的感覺接收器)往上進入大腦的“輸入”。但慢性疼痛更複雜,更偏向於自上而下的過程。疼痛神經矩陣理論的實質是,慢性疼痛主要是知覺(perception),而非未加工的感覺(sensation),因為大腦考慮了多種因素來判斷其對身體組織的危險程度。大量的研究已經表明,在評估損害時,大腦不光發展出了對疼痛知覺的主觀體驗,也在評估是否可以采取行動來減少疼痛,它對損害是會改善還是會惡化產生了期待。這些評估的總和決定了我們對未來的期待,而這些期待又在我們感受到的疼痛水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大腦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對慢性疼痛的感知,他提出了一個概念,認為慢性疼痛更多的是“中樞神經係統的輸出”。
因此,疼痛回路不是從身體到大腦的單向回路;它不斷地循環信號,從身體到大腦,從大腦又到身體。完整的疼痛反應並不隨疼痛信號進入大腦而停止。它開啟了無數進化而來的自動響應,以求避免進一步的傷害,促進痊愈。我們蜷起身子;我們保護自己受傷的肢體,不讓它們活動;我們呻吟,我們大喊求救;如果可行,我們會再三評估自己傷口的嚴重程度;研究表明,基於自己最新的評估,我們搭乘著跌宕起伏的情緒過山車。如果一個人胸骨背後的胸口疼痛向下延伸到了左胳膊,並認為這是心髒病發作的症狀,他會體驗到比醫生診斷的肌肉拉傷所致的更為劇烈的疼痛。
“大腦調低過度活動,對傳入的活動給予了反擊。”他詳細介紹所有能夠這麽做的痛苦調製通路,從源自大腦皮層(人進行推理的地方)的最高級別通路,到脊髓這個較低級別的輸入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