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是邊走邊玩的行程比較滿的一天,沿海哪有個主要景點就下來玩一下。
自駕距離:237英裏,382公裏 我開了60英裏 ,大貓開了180英裏
自駕時間:6個小時;10個半小時(含休息與觀光)
自駕線路:101公路
住宿地點:蒙特雷Monterey Lone Oak Lodge
2221 N. Fremont St., Monterey, CA, 93940
Tel: +1 831 3724924
7:00起床——豐盛充滿西班牙熱情的早餐——8:30大貓開車出發離開聖塔芭芭拉——錯過PISMON BEACH?——掉頭遊玩MONRO?港口——PISMON 懸崖上高檔海濱社區花園觀海——加利福尼亞州聖西蒙附近濱海看海獅——參觀赫斯特城堡HEARST CASTLE——PM7:00離開城堡上101公路,夕陽中行駛在金色的山包包中——跟著日落行駛在101公路夢幻大蘇爾BIGSUR——懸崖上停留看傍晚的西海岸——西海岸懸崖最後停車看日落——夜色中行駛在聖西蒙(San Simeon)101胳膊肘彎路上——黑夜中行駛在原始森林的山路上——下山就看到我們的旅店——入住偏僻的一層旅店
在聖塔芭芭拉吃的最後早餐是在旅店一層,在小房間裏取食,坐在一層平台上吃露天早餐,吹著柔和的海風,吃著五顏六色、品種豐富的早餐:比拳頭還大的紅柚、蘋果、麵包圈、雞蛋、帶盒的小麥圈、稠燕麥粥、牛奶、果汁、咖啡,還是昨晚的高大老頭,他的熱情讓我們有家的感覺,就他一個人張羅,他知道老爸愛吃鹹麵包圈,特意烤了一個熱乎的給老頭,還給小貓很多漂亮的塑料手環和小魚;還往小貓帽衫的帽子裏裝小橘子;我們還打了包:雞蛋、柚子、蘋果和小麥圈。
坐在吃飯的地方向我們住的出口方向照的。 這旅館是個環型的,中間是個帶泳池的天井,每個房間在此是相通的。
大貓開車,我去海濱溜達一圈,走過一條小馬路就是沙灘,陰雲密布的海灘隻有椰子樹,沒有人,上了趟廁所,周邊都是大大小小的賓館。
今早我們拜拜了這個早餐好吃很溫馨的小旅店(房間小但也布置得很溫馨)。
再見聖塔芭芭拉!我們又上路了!
車上照的,沒停。
我們開始不太會看旅遊指示牌的說明,一個景點會有N個出口到達,我們理解為再過N個出口才到,所以錯過了著名海灘?
開了一陣明白去一個景點,可從下麵的幾個出口出去,若是錯過了前麵的出口,你還會有兩三次機會出去,我的腦袋進水了,不知怎的會以為最後一個出口機會才是進入景點的出高速的口,因此錯過了,又往回開,重新找回景點。
開了一陣,途中經過個漁港,還有座小山包,就把車停下出來走走。
我們掉頭去了指示牌上標注的一個海港?景點,海港要走下一個非常陡的大坡,海邊停滿了小船,有突兀的幾個大石頭小山聳立在海邊,這一路上很少見到石頭山,撲麵的魚腥味,溜達了一圈,找了一個可以上廁所的餐廳。
中午在這裏補充給養,吃了自帶“幹糧”-麵包,腸,辣醬,西紅柿,黃瓜,萍果等。
女兒不照照片,她很挑剔,不是隨便啥景就照。
這個港口有個賣新鮮海貨的店鋪,但好像沒有海鮮餐館。
小島上走了走
廣角
寬影幕!
妞一個人在車上,我們很快返回,繼續前行。我開車剛到十字路口,我的右口停了一輛警車,這是一個沒有紅綠燈的路口,大貓告訴我說這是對眼路口,雙方看一看確認誰先行,我非常鎮定地忘了一下警車,它沒有行駛的意思,我就開走,它就在我後麵,路不熟走岔路進了死胡同。因為我沒有美國駕照,也不知道這裏中國駕照是不是好用,心裏見到警察非常緊張。換大貓開車。
幸運的我們開到了一個海濱社區花園:廁所、秋千、滑梯、怒放的粉紅色三角梅、懸崖下跳躍的海浪、蔚藍大海與與雲層密布的天空融為一體,海天一線;遠處白色海岸沙灘仿佛是我們錯過的海灘,迷人柔美的西海岸風光。
這是過了PISMON BEACH 後的一落腳點。
我們把車停好,上了洗手間,在此休息一下。
這件有條紋的TEE TOP 正式送女兒穿,是新的,她愛穿素,黑白灰藍米色,喜歡就給她。
好景她都不會錯過。
麵對瓦藍的大海,心胸遼闊!
360度照唄!
到此沒新照片可上,又要挑選照片了。。。慢長過程,整理出來接著上。妹旅行每日都做日記,等她整理出來,我把她的記錄文字加進來,我寫的不準的再修改。
HAVE A NICE WEEKEND(8/28/16 1:39AM)
9/11/2016 continue to upload pictures
太平洋的水真藍呀!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調的藍.
一路西海岸景色.
我們開到赫斯特城堡買了16:30的票,然後就飛車去聖米灣看海象,每年在赫氏城堡附近的聖西蒙卡絲燈塔(Piedras Blancas Light Station)綿延十幾公裏的海灘脫皮壯景。飛跑著去看海獅群,海灘上躺著不同顏色的大肉肉海象或長著象鼻子的海獅。小貓非常幸運看到一隻剛剛上岸爬行的海獅。又飛跑著上車開回城堡,居然還趕上了觀光車。
HEARST CASTLE 是沿途不可錯過的景點.
隻能在這裏買票(USD25 一人),坐專門載旅客的大巴才可到. 不讓自己開車上去.
離車開去城堡時間還有個一小時, 不如去附近開車十分鍾的象鼻海獅(ELEPHANT SEAL)灘去看看.
看到那一排排一堆堆, 都在那兒曬太陽呢.
有一隻剛上岸, 匍伏前行找他的夥伴去了, 身上還濕漉漉的.
象一灘灘爛肉.
還在前行.
趕緊趕回來去HEARST CASTLE。下麵是坐遊覽大巴上山的景色.
赫斯特城堡HEARST CASTLE,不來這裏參觀,你不知道什麽叫城堡、什麽叫有錢任性、什麽叫貴族生活、什麽叫品味、什麽叫奢華……小貓說:讓我爸爸也給我蓋一個這樣的房子。但這麽諾大的一個城堡,他的主人臥室和臥室的床是一個小房間和一張最小的床。使我感慨認生不過如此,當你躺下時就那麽大一塊地。值得一看的城堡。
大約開個20分就到了, 路上車道很窄,盡是轉彎, 很多地方還挺險的.
建在山頂上的城堡。
要乘觀光車盤旋20多分鍾上山到古堡,一個老婦人導遊,不讓踩藍色地毯,滿屋都是古董和木質裝飾,巨大的2個圖書室,巨大的餐廳,無數的房間像是迷宮,我們一致喜歡的是頂樓一個圓頂子四麵鏤空的臥室。參觀了2個半小時。
赫氏堡是有史以來最豪華的私人住宅,是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傳媒巨人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的私人城堡。
赫斯特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樣想修建一座夢中豪宅。一九一九年他開始構思修建一座舉世無雙的私人城堡。赫氏城堡建在距洛杉磯二百英裏的聖西蒙(San Simeon)。這裏從太平洋邊開始到桑塔露西亞山(Santa Lucia Mountain),四萬英畝的土地都是赫氏的私產。那廣袤的草場,綿延的山丘,舉目可望的海景,在赫斯特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赫氏城堡由朱莉亞·摩根(Julia Morgan)設計,她是世界上最早從事建築設計的女性之一。精通藝術的赫斯特在施工時給了摩根很多建議,大部分是關於如何將幾千件古董收藏填進房間而又不顯突兀,好像那些古董幾百年來一直在那裏一樣。一九二五年的聖誕節,盡管還有一些地方還沒完工,赫斯特一家就正式搬進了城堡。隨後著名的藝術家、文學家、好萊塢明星、政客、將軍們紛紛被邀請到赫氏城堡做客。
整座城堡隻有一個餐廳,餐廳的布置是赫斯特的驕傲。進入餐廳你會以為自己到了天主教堂。餐廳牆上掛的是十六世紀法國佛蘭德壁毯,椅子是十四世紀西班牙唱詩班的長椅,天花板是十七世紀意大利的木製天花板,上麵雕刻的聖徒像比真人還大。房間盡頭的大壁爐可以容下三四個人而絲毫不用彎腰低頭,也不擁擠。壁爐上掛的一排旗幟是十六世紀意大利錫耶那城,舉行宗教賽馬活動時勝利者的旗幟。桌上銀製的餐具和燭台是十七到十九世紀英國、西班牙、法國等國的精品。赫斯特熱愛動物,赫氏堡所在的牧場上有一個動物園,是全球最大的私人動物園。赫斯特熱愛自然,修建赫氏堡時,有許多橡樹擋住了路,赫斯特寧肯花幾千美元將樹移走,也不願意將它們坎掉。
赫氏城堡的豪華超過了所有人的想像,其中的藝術珍品更是無價之寶。赫斯特一生酷愛收藏藝術品,家具、掛毯、繪畫、雕塑、壁爐、天花板、樓梯,甚至整個房間都是他的收藏對象。他的收藏大多布置在城堡的房間內供人欣賞和使用,絲毫沒有將藏品作為投資以期升值等功利思想。因為有了這些藝術品,整個城堡平添了濃濃的藝術氣息和典雅的風韻。
赫氏堡的主樓共有一百一十五個房間,計有臥室四十二間,起居室十九間,浴室四十七間,二個圖書室,一個廚房,一個彈子房,一個電影廳,一個聚會廳,一間大餐廳。此外還有三棟獨立的客房,整個山莊共有房間一百六十五間。
不能隨便進城堡, 要由導遊帶領, 為了不迷路, 也為了保護文物珍品, 時間有限, 也不可能參觀城堡裏的每一處,不同導遊組參館了不同的城堡裏的“房間”,但卻大同小異地奢華。
導遊在這裏講到一個有趣的人物,她就是美國女建築師朱莉亞·摩根(Julia Morgan),終身單身,卻熱衷於建築。
朱莉亞·摩根1872年生於美國舊金山,1957年逝世。她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工學學位,後來她到巴黎闖蕩,在那個成為Beaux-Arts學院建築係認可的第一位女性。摩根作為加州的第一位女建築師,初期在加州和伯納德"梅貝克(Bernard Maybeck)合作執業。在單獨執業之前,她曾為約翰"伽林"霍華德(John Galen Howard)短期工作過一段時間。1906年,正是舊金山地震後大興土木的時期,摩根的事業也大步邁進,她接手的項目包括住宅、教堂、銀行、學校、醫院和商鋪。
摩根在建築中采用本土材料,並把西方的建築傳統和歐洲的風格相結合,盡管沒有明顯的風格,但她的作品對細部和手工藝都給予了充分關注。在45年的建築職業生涯中,她很少闡述自己的風格,正如她所說:“建築是視覺的藝術,而非口頭的藝術”。
“朱莉婭·摩根是當之無愧的美國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也是加利福尼亞的驕傲。”參議員戴安·範士丹(Dianne Feinstein)在她的推薦信裏這樣寫道,“摩根的建築曆久彌新,她的建築達到了一定的廣度、深度,耐得住時間的考驗,建築建造的質量一流,被人們廣泛的稱頌。”
赫斯特城堡就是她的代表作。
赫氏堡是由朱莉亞·摩根設計的,她是世界上最早從事建築設計的女性之一。不過精通藝術的赫斯特在施工的同時給予摩根很多建議,其中大部分是關於如何將幾千件古董收藏填進房間而又不顯突兀,好像那些古董幾百年來一直在那裏一樣。
導遊在介紹房間時也提及了赫斯特的私人生活:分居的妻子和情婦。
好多珍品都是從歐洲運過來的.
房頂畫
室內通往室外的涼亭/陽台.
1925年的聖誕節,盡管還有一些房間沒能完工,赫斯特一家正式搬進了城堡。隨後著名的藝術家、文學家、好萊塢明星、政客、將軍們紛紛被邀請到赫氏堡做客,當音樂家蕭伯納參觀完赫氏堡以後感慨地說:“如果上帝有錢,他大約也會為自己修建這樣的住所。”
從其中的一層回廊窗口向外望去
整座城堡隻有一個餐廳,餐廳內的布置是赫斯特的驕傲。進入餐廳你會以為自己到了天主教堂或修道院。餐廳牆上掛的是16世紀法國佛蘭德壁毯,椅子是14世紀西班牙唱詩班的長椅,天花板是17世紀意大利的木製天花板,上麵雕刻的聖徒像比真人還大。房間盡頭的大壁爐可以容下三四個人而絲毫不用彎腰低頭,也不擁擠。壁爐上掛的一排旗幟是16世紀意大利錫耶那城舉行宗教賽馬活動時勝利者的旗子。桌上銀製的餐具和燭台是17到19世紀英國、西班牙、法國等地的精品。
一個書房.
大一點的圖書室. 有處漏雨, 不讓進裏麵, 在修膳.
城堡中的大圖書室是專為客人們布置的。那裏收藏的手稿、絕版書、善本書全部是世所罕見。書櫃頂和書桌上放置的是公元前2世紀到8世紀希臘的陶罐,書桌和扶手椅是核桃木的古董。曾經讓來做客的邱吉爾聲稱自己可以足不出戶在該圖書室待好幾個月。
這是個有特色的午休小陽光室.
我們一致喜歡的就是這頂樓一個圓頂子四麵鏤空的臥室。
總共參觀城堡約2個半小時。
壁爐是從埃及直運過來的古物.
中國瓷瓶
城堡外的花園
赫斯特熱愛動物,赫氏堡所在的牧場上建有一個動物園,是全球最大的私人動物園。赫斯特也熱愛自然,修建赫氏堡時,有許多大橡樹擋住了路,赫斯特寧肯花幾千美元將樹移走,也不願簡單地將它們伐掉。
這曾是個室外遊泳池.
這個城堡主入口處的室外遊泳池叫海王池。所蓄的一千三百噸水是從山上引來的泉水。池邊散落著幾尊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雕像,全是藝術珍品。
太陽太晃眼了,不然給小美女多照幾張.
俺覺得這張照得很像明信片. 雕像是漢白玉的。
女兒給媽照, 媽也愛臭美.
從城堡外觀看遠處的群山和山穀。
網球場
下圖室內遊泳池叫羅馬池,是世界上最豪華的遊泳池。牆壁、池底、岸邊、跳台等用了1500萬塊在威尼斯製造的玻璃馬賽克拚貼表麵。金色的玻璃馬賽克表麵貼的是一層真金。單是生產這些馬賽克就花了1年3個月的時間,遊泳池的修建曆時3年。
室內遊泳池.
漢白玉的下水梯子
豪華的馬賽克鋪就的池底.
據說修建赫氏城堡花費達一千萬美元,在當時這是一個國王的身家。如果加上所有古董和藝術品的價值,沒人能說清赫氏城堡到底值多少錢。赫斯特去世後,他的兒子們將城堡捐贈給了加州政府,使整個產業得以向公眾開放,讓世人共同領略山莊迷人的魅力。赫氏城堡以其無價的藝術珍寶和主人的慷慨排在世界十大寶藏的第四位。
參觀完HEARST CASTLE回到遊覽中心,孩兒們要吃雪糕。很好吃!
已晚上7點, 還要趕路開到MONTEREY,大約繼續向北要開3個小時. 從現在開始都是妹開車了.
7:00PM 我們從古堡出發,夕陽下,在上下起伏的金色山丘中穿行,基本是雙向單行線,美國人基本不按限速行駛,我們有時候一下壓了7-8輛車,我們互相囑咐安全速度,不要管後麵,但心裏很有壓迫感。在停車帶停下緩解緊張情緒,讓後麵瘋狂的車先行,開始速度慢押後麵的車太狠,以至於他們過去鳴笛並搖下車窗伸出指頭。後來我們有經驗啦,如果後麵壓了5-6輛車,我們又是頭車,我們就在停車帶前提前減速慢性停車,讓他們先行,我們跟在後麵奔跑。一路上是金黃與綠色相間的山巒,翠綠成片的農田,種植著大片的圓白菜、草莓、葡萄,遠處是蒼勁的大山和棉花糖一樣的雲朵,像是穿行在中世紀的油畫中。
從這裏開一段就到BIG SUR 地區了. 車上照, 不敢停下太多次, 想趁天黑出BIG SUR 的懸崖上下起伏路.
夕陽西下時,我們上了101公路的Big sur路段,雙向車道單行線,我們剛好依山而行,對麵的車則挨著萬丈深淵,這遠遠出於我對西海岸的想象——沙灘旁平緩的海濱公路。
開累了, 停一下吧。BIG SUR 油很貴, 我看見有USD7 一加倫的. 我們進BIG SUR 之前已加滿油.
公路在懸崖上崎嶇婉轉,不停地爬高,夕陽的反光嚴重影響駕駛視線。中途懸崖海岸,大海漲潮浪花拍打在礁石上泛起白色浪花,夕陽灑在海麵上變換出奇異不同的光彩和顏色,無比壯觀;在落日消失的一瞬間我們停留觀景,用手抓住了落日的尾巴。
太陽快落海了, 沿途看到好多露營的車,人,帳篷, 就是為看日落日出, 與大海在一起睡它個晚上, 看來有閑隱的人不少.
Big sur其實是加州一號公路上的一段,它位於三藩以南 120mile, 洛杉磯北 245mile.雖然這個地區並沒有明確的疆域,但通常大家認可的定義是從 carmel river到san caporforo creek的那一段。大致說來,就是大家熟悉的montery-17裏海灣以南,郝斯特城堡以北的地區。
Big sur這個名字是從西班牙語"el sur grande"來的,意思是大南區。由於其優美的景色,國家地理雜誌稱這裏為50 Places of a Lifetime(一生必去的50個地方),而2008年 tripadviso r將這裏評為全美旅遊目的地獎第二名。而因為景區依山傍水的特質,美國政府為了避免由於欣賞美景而造成的車禍,也特意在公路旁每個有觀賞價值的角落都設了一些可以停車vista points,所以這一段的一號公路也被譽為全美最佳觀光公路之一。除此之外,為了保護自然風光,政府還限製了這裏的別墅開發,因此,附近的海景房都在2 百萬以上。這裏一年氣候分為兩段,6-10月的溫度比較暖和。
原以為過了BIG SUR 就進入坦途,誰料在夜色中又進入聖西蒙SAN SIMEON的大約60-80英裏之間,不斷的爬坡和下降,胳膊肘彎,我駕駛的腸子都扭疼啦。聖西蒙(San Simeon)座落在加州中部海岸線、1號公路線上,位於洛杉磯和舊金山兩地中點。聖西蒙擁有曲線優美的海灘、集山野氣息和海洋氣候於一體的聖西蒙海灘州立公園(San Simeon Beach State Park),是欣賞日落的黃金地段。
我把光圈調大了照的,其實已經灰朦朦了,沒這麽亮。
就要日落了
光圈調大了再照一張, 其實天色很暗了
有很多不錯的海崖景, 可惜沒照, 一是趕路, 二是停車不安全.
反正快開到平地了, 幹脆我們就看個日落吧!
這回捧準太陽了!太陽從海平麵跳進海裏也就數秒的時間。我們就不露宿像沿途看到的一些有隱的人一樣看明早的日出了!
終於下山啦,行駛在原始森林中,途中有幾個小旅店,感覺好溫馨。
快開出BIG SUR到達平地時, 頭頂一輪孤獨的彎月, 四周漆黑一片, 從進BIG SUR 到出BIG SUR 直開到旅館, 這段“險路”都是妹開的車.
我從BIG SUR到蒙特雷Monterey酒店全程駕駛,大貓負責看路導航。右手是高山,左手是懸崖。我是第一次開盤山路,第一次在美國開盤山路,起點太高啦,無數的上下坡,無數的急轉彎,不出活!當行駛在黑暗中,我隻是專注於路中的黃色隔離線標識,我忽然覺得肩負全家老小安全的方向盤是多大的責任。老爸是我們的主心骨,期間我為了給後麵的車讓路,緊急停在一個比較窄又不平坦的停車帶,老爸嚴厲地批評我:無論怎樣都不讓路,太危險,萬一沒有遮攔是懸崖就完了。我也有些後怕。
晚上快10PM 才到我們在MONTEREY 的旅館, 一個中年白人女的在等我們,她說還要再等一個旅客就下班回家了. 辦好入住手續, 我們上床就睡.
一路驚心動魄,有驚無險,小貓都不睡覺,一家人終於開車出了山區,見到城市燈光,一出山就開了不久就到了路邊我們的酒店,酒店漆黑一片,周邊很是僻靜,一中年白人女店員再等我們入住,她說還要再等到一位她就回家。太黑太累,不想再出去吃飯,簡單吃了點自帶東西就入睡,2隻小餓貓一天沒有吃正經飯,情緒低落。
我躺在床上滿眼都是漂浮的黃線和彎道。
Day 4 (7/6) Wed |
**Santa Barbara---->Hearst Castle ** drive to Carmel-by-the-sea 1) visit Santa Barbara beach/check out SBB001 hotel |
No hotel booked in San Luis Obispo/ Paso Robles/Cambia/Pismon Beach/ Hearst Castle |
|
2) drive to a)San Luis Obispo(via Santa Ynez Valley) /b)Paso Robles(30min in between these two)/c) Cambia/ d) Pismon Beach. ** Visit Hearst Castle (Morro bay, San Simeon) nearby toward ocean ** From here on north enter to Big Sur area: stop: Julia Pfeiffer Burns State Park, Bixby bridge |
San Luis Obispo to Cambria/San Luis Obispo: 1~1.5 hour. San Simeon/Hearst Castle is less than 15 minutes further north after Cambria. |
No hotel booked in San Luis Obispo/ Paso Robles/Cambia/Pismon Beach/ Hearst Castle An alternate route if you're interested in mountain scenery: exit to Hwy 154/San Marcos Pass Road. It rejoins the 101 just north of Solvang. The driving time is approxmiately the same. |
|
Day 4(7/6) Wed |
3) Mon001: 1night stay in Monterey Hotel and next day 7/7 visit a) Monterey/b) Pacific Grove/c) Carmel-by-the-seaCA along the road and then drive from here towards Big Sur Area(1hr) | Cambria to Big Sur "village" (around Pfeiffer Big Sur State Park): 2.5hours on Hwy 1, without stops, but plan on more time to park at the scenic turnouts and enjoy the views. |
chk in 7/6, chk out 7/7 , 1 room 1 nights 4 adults Expedia itinerary number: xxx Lone Oak Lodge 2221 N. Fremont St., Monterey, CA, 93940 Tel: +1 831 3724924 (11/20 change 2nights to 1night stay) via Expedia, itn#: xxx |
To be continue ...
下麵有關威廉·倫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生平摘自網絡,通過參觀赫斯特城堡我也學習一下曆史人物和曆史。
“你提供圖片,我將提供戰爭。”
——W·R·赫斯特”
電影《公民凱恩》的主人公的原型是當年最有名的美國報業大王赫斯特,他曾擁有過幾十家的報紙、雜誌、並製作過上百部電影;他曾取代了現代報紙的創始人普利策的報業大王的地位;他是黃色新聞的創始人;他曾利用他的媒體發起了一場戰爭——美西戰爭;他曾扼殺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公民凱恩》;他為自己建造了美國最有名的私人莊園——赫氏城堡(Hearst Castle)。
威廉·倫道夫·赫斯特,一八六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舊金山市(San Francisco)。祖父約翰·赫斯特(John Hearst)來自蘇格蘭。父親喬治·赫斯特(George Hearst)是一名成功的西部拓荒者,擁有好幾個金、銀、銅礦,一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母親菲比·赫斯特(Phoebe Hearst)是一名教師。威廉是獨子。喬治發財後,買下了《舊金山考察家報》(The Examiner),並把它辦成了舊金山的民主黨機關報。威廉家境富裕,養成了他對金錢無所謂的態度和追求冒險、刺激的個性。威廉從小就對報紙有濃厚興趣。但父親不讓他從事新聞業,他對威廉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威廉從新罕布什爾(New Hampshire)州的聖保羅學校(St Paul's School)畢業後,於一八八五年,進入哈佛學院,是Delta Kappa Epsilon 俱樂部會員。
一九零三年,赫斯特與二十歲的紐約姑娘蜜莉珊·佛羅尼卡·威爾遜(Millicent Veronica Willson)結婚,並生有五個兒子。一九二零年代,赫斯特在仕途受阻以後,納當紅女星、已婚的瑪蓮恩·戴維斯(Marion Davis)為情婦並公開在加利福尼亞同居。一九二零年代中期,蜜莉珊與赫斯特分居,但婚姻關係一直維持至赫斯特去世。
赫斯特的孫女派翠西亞·赫斯特(Patricia Hearst),一九七四因為加入激進組織,結夥搶劫銀行,被判處七年有期徒刑,入獄兩年後獲釋。具諷刺意味的是,報道這次事件的美國許多報刊都用當年赫斯特所采取的煽情性報道,對案件大肆渲染。
赫斯特在哈佛以揮霍無度的西部暴發戶聞名,他沉湎於跳舞、音樂和啤酒。他曾擔任哈佛的幽默雜誌《諷刺文》(Lampoon)的經理,幹的很出色。大二時,赫斯特在慶祝格羅弗·克裏夫蘭(Grover Cleveland)當選總統時,因大放煙火被哈佛勒令休學。複學後,赫斯特用名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喬賽亞·羅伊斯(Josiah Royce)的畫像裝飾便壺,學校當局忍無可忍,把赫斯特逐出了校門。
在哈佛時,赫斯特就潛心鑽研過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er)主辦的《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和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他還在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當過假期見習記者。離開哈佛時,赫斯特年僅二十二歲。他對此毫不在意,此時他辦報的興趣超過了一切,決心擁有自己的報紙。離開哈佛後,赫斯特來到紐約,花了一年時間學習研究普利策的辦報方式。在赫斯特看來,學習普利策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在日後取而代之。他把普利策當作假想敵,認為隻有戰勝普利策,才能取得美國報業之王的地位。
一八八七年,赫斯特的父親當選為聯邦參議員,同年,二十四歲的赫斯特接手《舊金山考察家報》。他找來了名報人薩姆·S·錢柏林(Sam S.Chamberlain)任主編,聘名小說家安布羅斯·比爾斯(Ambrose Bierce)開辟“閑聊”專欄(Prattle)。出高價讓愛德華·漢密爾頓(Edward H.Hamilton)和著名社論撰稿人阿瑟·麥克尤恩(Arthur McEwan)等明星記者為他效力。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和傑克·倫敦(Jack London)也被赫斯特請來為報紙寫稿。開業第一天,赫斯特向員工宣布要讓世界“發驚、發愕、發呆”。當時《舊金山考察家報》正陷困境,赫斯特用從《紐約世界報》學來的煽情手法很快使其成了舊金山銷量最大的報紙之一。
赫斯特在報紙排版上,進行了大膽的試驗。他用對稱的標題,醒目的字體,創造出一種與傳統不同的、為各大報紙競相模仿的版麵。赫斯特大膽的改革和眾多能人的加盟,很快就把報紙辦得有聲有色了。第一年銷量增加了一倍,達到三萬多份。一八九三年,報紙銷量達到七萬二千份。比《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還多。原本虧損的報紙在幾年中,已成了年均獲利五十萬美元的報紙了。
一八九五年,老赫斯特去世。赫斯特說服母親,帶上了賣掉了阿納康達(Anaconda)銅礦的七百五十萬美元,加上辦《舊金山考察家報》獲得的利潤,前往紐約,向普利策挑戰。同年秋天,赫斯特從史蒂文·克萊恩(Stephen Crane)手中,花了十八萬美元,買下了由普利策哥哥在一八八二年創辦的《紐約晨報》(New York Morning Journal),並將其改名為《紐約日報》(New York Journal)。
赫斯特的第一步是將《紐約日報》定價為每份一美分。低價報紙招來了大批讀者,《紐約日報》的銷量很快達到了十五萬份。精明的赫斯特提高了廣告費,從而補償了發行費的虧損。雖然,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比《紐約日報》價錢高一倍,但仍能賣到二十萬份,《紐約世界晚報》的銷量更是高達三十四萬份,但普利策已經感到了這位來自加州的年輕人的威脅了。
為了與普利策《紐約世界報》一爭高下,赫斯特把矛頭對準了《紐約世界報》周末版,他利用《舊金山考察家報》在《紐約世界報》大廈中租用的辦公室,私下用高價收買了《紐約世界報》周末版的員工。一八九六年一月的一天,《紐約世界報》周末版的全體采編人員辭職,加盟《紐約日報》。其中包括普利策的幹將,周末版編輯默利爾·高德(Morrill Goddard)。此人擅長製造聳人聽聞的刺激性報道,是彩色連環畫的創始人。高德聘請漫畫家奧特格爾特(Richard F Outcault),為《紐約世界報》周末版的創作《霍根小巷》連環漫畫。主人公是一位穿著黃色肥大衣褲的窮孩子。該形象深入人心,被稱為“黃色兒童”(Yellow Kid),吸引了很多讀者。因為高德,《紐約世界報》周末版一年內突破了四十五萬份大關。這份周刊的盈利竟和《紐約世界報》日報版相差無幾。
高德把漫畫家和“黃色兒童”帶到《紐約日報》,對普利策來說,是致命的打擊。除了向普利策的編輯部發動突然襲擊外,赫斯特還請來了《考察家報》的錢柏林、麥克尤恩、達文波特(Homer Davenport)、安妮·勞裏(Anne Lorys),作家斯蒂芬·克蘭(Stephan Crane)等也都成了赫斯特的雇員。
一夜之間人去樓空,普利策對赫斯特的做法憤怒至極。他用同樣的高薪讓高德等人回來,但他們隻回來了一天,赫斯特用更高的薪水把他們聘了回去。赫斯特的這一舉動幾乎使《紐約世界報》完全癱瘓。普利策隻好把達納(Paul Dana)的《太陽報》(The Sun)主編阿瑟·布裏斯本(Arthur Brisbane)挖過來,讓他重組《紐約世界報》。布裏斯本是辦報高手,很快聘到了後來成為名畫家的喬治·B·盧克斯(George B Luks)來畫“黃色兒童”漫畫係列。紐約兩大報之爭,被後人稱為“黃色新聞”之爭。同時煽情、低俗的新聞也被稱作“黃色新聞”。很快《紐約世界報》就重振雄風,超過了《紐約日報》。赫斯特並不氣餒,他以高薪遊說布裏斯本,提出由布裏斯本來主編新創的晚報,晚報每增加一千份銷量,就給他加薪一美元。布裏斯本終於離開了《紐約世界報》,後來,他的周薪竟高達上千美元。而當年報界的最高周薪隻有二百美元。
為了打擊赫斯特,普利策將《紐約世界報》降價到《紐約日報》的每份一美分,同時提高廣告費來補償發行收入。但赫斯特的《紐約日報》的發行量絲毫未受影響,而《紐約世界報》的銷量僅增加了不到九萬份。由於廣告費的提高,廣告商們聯合起來抵製《紐約世界報》,迫使它降低廣告費用。這使《紐約世界報》在增加了發行量後,並沒有提高多少利潤。反倒讓人們覺得普利策害怕赫斯特的挑戰。
對於這兩位民主黨人來說,普利策的政治立場對自己很不利。他一方麵讚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威廉·詹寧斯·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的許多觀點,同時反對布萊恩金銀雙本位的貨幣政策。赫斯特本人是個銀礦礦主,他堅決反對金本位。赫斯特因其鮮明的政治立場,獲得了大部分東部民主黨人的支持。
《紐約日報》采用了大量的黃色新聞,銷售量直線上升。看看它的新聞標題,就知道什麽叫“黃色新聞”了:關於遠古化石的標題是“真正的美國巨獸和猛龍”;關於新藥的報道標題是“新奇的施藥法:將藥瓶靠近病人,即奏奇效”。這些華眾取寵的標題是兩份報紙黃色新聞的典型。為了競爭,兩家報紙爭相報道聳人聽聞的消息,並以極度誇張及捏造情節的手法渲染暴力和色情,內容以名人醜聞、凶殺案、及明星私生活為主。
赫斯特曾不惜重金派三名記者和畫家前往巴黎,采訪當紅女演員安娜,以醒目標題“穿睡衣的安娜”辟一專欄,並配上女演員的性感速寫。一八九六年,紐約警察發現了一具裹著油布的無頭無四肢男屍;後來在附近發現油布包裹的其它肢體。赫斯特動用了三十名記者去報道此案,記者們從油布的來源著手,找到了買出油布的商店;跟蹤調查,發現了凶殺案的證據,向警方報了案。這則充滿暴力和情殺的桃色新聞,被赫斯特的報紙大力渲染,轟動了全國。
為增加銷量,赫斯特對任何能加以誇張的消息都不放過。他善於發現別人視而不見的事件,善於把無關緊要的小事渲染成聳人聽聞的消息。報道的真實性,在他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轟動效應,增加銷量。他以勞工階層為對象,用簡單的文字,以娛樂、激情和除害運動打動讀者。一方麵,他還真有膽量為社會打抱不平,敢於揭發貪汙,打擊犯罪。《紐約日報》千方百計地對法院施加影響,曾讓一家煤氣公司拿不到在城裏開業的許可證。他站在民眾的立場上對政府濫用職權的行為予以猛烈抨擊。這一切,隻是他的辦報策略,和撈取政治資本的手段,隻要對報紙發行有利,對提高形象有利,任何手段他都采用。他有足夠的膽量和熱情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遭受了數次打擊後,普利策開始減少辦報成本,減少版麵,取消書評等等。這些措施意味著普利策的地位已麵臨巨大的威脅。紐約報界密切注視這兩位巨人的搏鬥,很多人希望他們兩敗俱傷。但結果不像他們希望的那樣。赫斯特成功了。普利策也沒失敗,經過一番努力,他站住了腳,並且,仍保持著報界領袖的地位。紐約這兩大報的大戰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赫斯特來到紐約後的第一年即將結束時,他為《紐約日報》配備了巨大的彩色印刷機,增設了彩色連環組畫《美國幽默家》(American Humorist),後又改為十六版的彩色增刊《星期日美國人雜誌》(Sunday American Magzine)。後來由布裏斯班主編的這個刊物成了有名的《美國人周刊》》(American Weekly)。一八九六年底,《紐約日報》的銷售量達到了437,000份,周末版為38萬份。一年後,周末版達六十萬份,趕上了《世界報》。一八九六年大選後的第二天,這兩份報紙的銷售量達到了空前的150萬份。此時的赫斯特終於意識到了普利策早年就懂的事情:政治事件、國際危機、戰爭是比“黃色新聞”更好賣的新聞。
在美國曆史上的所有戰爭中,痛苦最少的是美西戰爭(Spanish American War)。戰爭的結果完全改變了美國的外交政策走向。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美國犧牲了很少的士兵,打敗了西班牙。一九三零年代,馬庫斯·M·威爾克森(Marcus M Wilkenson)和約瑟夫·E·懷森(Joseoh E Wison)的研究報告證明《紐約日報》、《紐約世界報》、《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紐約太陽報》和《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對“緬因號” (USS Maine ACR-1)軍艦沉沒的危機采取的報道方式,造成了美國民眾的戰爭心態,促使了戰爭的爆發。
從長遠的觀點來看,美西戰爭標誌著美國“孤立主義”外交政策的結束,開始走向世界。一八九九年任美國國務卿的約翰·海(John Milton Hay)宣布了“門戶開放政策”。一九零五年,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在新罕布什爾州主持了日俄和約的談判,該和約結束了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五年的日俄戰爭。一九零五年,德國的對外擴張引起了摩洛哥危機,羅斯福總統通過解決這次危機,使美國參與了歐洲事務。
美國人對自己的領土擴張非常自豪,他們還渴望擴大國際貿易。但是,與此同時,美國人也感到他們應該在全球提倡和平和正義。一八九零年代,古巴人、亞美尼亞人、希臘人為爭取自由而進行的鬥爭,得到了美國人民和政府的廣泛支持。
從一八九五年三月古巴起義到一八九八年四月西班牙與美國開戰,紐約所有的報紙天天都在報道古巴發生的事件。一八九六年,古巴的西班牙總督巴萊裏亞諾·維勒(Valeriano Weyler)將軍成了新聞人物。當時,美國的報紙主要報道了古巴的饑荒和瘟疫,但報道十分誇張,三年中古巴有十一萬人死亡,但是報紙對古巴的死亡人數的估計是四十萬,大大超過了真實的死亡人數。美國記者稱維勒為“屠夫”。
當時美國各大報紙對新聞的競爭也達到了白熱化。美聯社、《紐約日報》、《紐約世界報》率先派記者進駐古巴,美國的各大報紙都派了最好的記者去古巴。赫斯特為了爭取第一,從《紐約世界報》挖來了明星記者詹姆斯·克裏爾曼(James Creelman),並把理查德·哈丁·戴維斯(Richard Harding Davis)和畫家弗裏德裏克·雷明頓(Frederic Remington)派到古巴和克裏爾曼一起工作。據克裏爾曼後來的回憶,就是在這個時候,雷明頓從古巴給赫斯特拍去了電報,說古巴不會有戰爭,他要回國。於是,赫斯特發了一封有名的回電:“哈瓦那,雷明頓,請留在古巴,你提供圖片,我將提供戰爭。——W·R·赫斯特”。這份電報是赫斯特製造新聞的證據,但它的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不過,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形勢。在所有美國報紙中,赫斯特的《紐約日報》在煽動民眾的戰爭情緒上是最賣力的。後人甚至說美西戰爭是“赫斯特的戰爭”。
為了煽動戰爭,赫斯特在尋找一切西班牙人在古巴胡作非為的事件。一八九七年,赫斯特終於有了機會。這一年,古巴反西班牙革命黨人首領被控叛亂罪,將被處以死刑。他十六歲的女兒伊凡海麗娜·西施尼洛絲(Evangelina Cisneros)勇敢地向西班牙當局請求將她的父親減刑為終身囚禁。被稱為巨獸的維勒將軍同意了她的請求,將該首領監禁在古巴附近的一個小島上,並允許西施尼洛絲住在島上一棟離她父親很近的房子裏。西施尼洛絲利用這一便利,開始了營救父親的行動。這位美豔的少女將島上的司令官邀請到她的小屋裏,結果司令官險些喪命。西施尼洛絲被控“色誘並企圖殺害司令官”,被判叛亂罪,遭到囚禁。
一八九七年八月,消息傳到了赫斯特報係的記者那裏。赫斯特決定用該件事掀起一場反西班牙運動,他派出記者采訪獄中的西施尼洛絲,並在報道中將西施尼洛絲的被囚說成是抗拒司令官的強暴。赫斯特決定把這條新聞當作婦女保護貞操和古巴人反對西班牙人暴行的事件,在報紙上極力渲染。
八月十七日,《紐約日報》用第一版全麵刊登了西施尼洛絲的消息及照片,其標題為:“天仙般的美女受到了野獸的奸汙,是可忍孰不可忍!”赫斯特把關於這一消息的報道連續發表了一個月,越寫越玄。美國讀者紛紛去信,表示願意用生命去搶救此弱女。赫斯特在得知西班牙人可能赦免西施尼洛絲時,派得力記者卡爾·德克(Karl Deeker)指揮他挑選的三十幾名勇悍青年組成的一支敢死隊,前往古巴劫獄,力求把她救到美國。
三十多人的敢死隊秘密混入了哈瓦那,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他們從監獄後牆爬入監獄。來了一個突然襲擊,順利地把西施尼洛絲小姐劫走,並將她女扮男裝連夜送上了船,開往紐約。赫斯特特地為此召開了一個萬人歡迎大會,歡迎這位脫了險的美女。《紐約日報》用特大標題寫道:“一家美國報紙用一個簡單的衝擊就完成了最高明的外交家數個月都難以完成的豐功偉績。”
在歡迎會上,美國總統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迫於民眾的壓力,前來與西施尼洛絲握手問候。此舉使《紐約日報》名聲大振,同時也激怒了西班牙政府,美西之間終於到了戰爭一觸即發的地步。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紐約日報》竟以三百七十五篇專欄的篇幅報道她的詳細情況。當《紐約世界報》發表了對該事件的報道稍有置疑時,《紐約日報》隨即指責普利策不愛國。
西施尼洛絲在紐約拋頭露麵了一番後,又到美國各大城市進行旅行演講。她用西班牙語演說,為此要配備一名譯員。但有一句話她學會了用英語說:“美國必須向西班牙宣戰。”台下的聽眾也隨聲附和,構成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叫戰場麵。
不久,又發生了一起事件。美國貨船奧利維特(Olivet)號,因有走私軍火嫌疑,在哈瓦那受到了西班牙當局的搜查。《紐約日報》駐哈瓦那記者戴維斯就此大做文章,寫了一篇長篇報道,登在《紐約日報》的頭版。其標題為:“我們的國旗還能保護我們的女同胞嗎?”文章中還有一幅圖片,上麵畫著三個長滿胡子的西班牙大兵,粗手粗腳地在搜查一位身材窈窕的少女。
此報道一出,立時轟動了全美國。特別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家庭婦女。《紐約日報》擬了一封請願信,請各地有影響的婦女簽名。簽名的婦女中,有前總統格蘭特(US Grant)夫人、前南方邦聯總統戴維斯(Jefferson Finis Davis)夫人、國務卿謝爾曼(John Sherman)夫人。然後向西班牙攝政王後瑪利亞·克裏斯蒂娜(Maria Christina)和羅馬教皇抗議西班牙軍隊的獸行。《紐約日報》用十二欄篇幅刊出參加簽名婦女的姓名。簽名範圍擴大到了英國,共有二十萬人簽了名。
一八九八年二月九日,《紐約日報》發表了一封西班牙駐美國大使杜伊·德·洛姆(Dupuy de Lome)給他私人朋友《馬德裏論壇報》主編的一封信。信中說,美國總統麥金萊是一位“軟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並要求他的朋友設法組織一個商務代表團來美,拉攏美國議員,抵製主戰派議員。盡管,當時西奧多·羅斯福也批評麥金萊總統軟弱。但是,西班牙大使說這樣的話,極大地激怒了美國人和麥金萊總統。於是,美國對西班牙的的看法更加惡劣了。
一八九八年二月十五日,美國軍艦“緬因號”因爆炸沉沒,二百六十六位美國士兵喪生。“緬因號”沉沒的原因至今不明。但是,當時美國幾乎所有大報都極力宣染,西班牙對該事件負有間接責任。《紐約日報》懸賞五萬美元給能提供消息並能把罪犯抓獲的人。三天後,《紐約日報》的通欄標題稱:“舉國的戰爭熱潮”。
在這種狂熱的氣氛下,倫納德·伍德上校(US Army Colonel Leonard Wood)和西奧多·羅斯福組成了誌願軍“義勇騎兵團”(First US Volunteer Cavalry Regiment)。國會決定撥出五千萬美元作為戰爭費用。國務卿謝爾曼不止一次地根據《紐約日報》的新聞報道發表聲明。三月中,佛蒙特(Vermont)州共和黨參議員普羅科特(Redfield Proctor)根據他在古巴的見聞在國會發表演講,證實了前三年關於古巴大批平民死於非命的報道,這一演講增加了麥金萊總統宣戰的壓力。《紐約世界報》最初主張要小心地處理“緬因號”軍艦事件。但是,在四月十日,普利策發表了一篇署名社論,要求發動一場迅猛的速決戰。美國國內很多人持同樣觀點。於是,國會在四月十八日通過了關於戰爭的決議。
達納的《紐約太陽報》、《紐約世界報》、《紐約日報》一起主張幹預古巴危機。當時,幾乎所有的美國報紙都在宣揚戰爭。隻有始終反對黃色新聞的戈德金(Edwin L Godkin)的《紐約晚郵報》(New York Evening Post)一家對赫斯特和普利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說“在任何一個基督教國家中,一家黃色報館在氣氛上大概是最像地獄了。因為沒有一個地方能比黃色報館更適宜把一個青年訓練成永遠遭人啐罵的人。”在新聞界瘋狂地宣揚戰爭的同時,古金德用理性的聲音指出,《紐約世界報》和《紐約日報》歪曲事實,捏造故事,扇動民眾,挑起戰爭。《紐約世界報》的瘋狂持續了四個月。四個月後,美西戰爭已經開打。如古金德所說,《紐約世界報》和《紐約日報》在美西戰爭中的表現,是“美國新聞史上最無恥的行為”。
美國所有的報紙都堅決地投入了戰爭報道。有五百多名記者、畫家、攝影師來到了美軍集結的佛羅裏達(Florida)州、古巴和波多黎各前線。由報界組成的小船隊同海軍一起出海,記者們跟著喬治·杜威(George Dewey)將軍的艦隊航行到了馬尼拉(Manila),跟著溫菲爾德·施萊將軍(Winfeild Schley)航行到了哈瓦那。他們報道了古巴的每一場大小戰鬥,他們親自參加作戰。一次衝鋒中,《紐約日報》一位記者被打斷了一條腿。為《紐約先驅報》和倫敦《泰晤士報》撰寫報道的戴維斯領導了一次衝鋒,受到了義勇騎兵團的西奧多·羅斯福的嘉獎。領導《紐約日報》參加戰鬥的是赫斯特本人。他指揮一支由二十多記者、畫家、攝影師,及一個電影攝製組組成的記者隊伍。戰鬥中負傷的克裏爾曼回憶說“赫爾曼頭戴係有緞帶的草帽,腰挎左輪手槍,從掛了彩的克裏爾曼手中接過稿子,躍上馬背,向《紐約日報》的報船奔馳而去。”
一天,赫斯特和他的記者在海上偶然目擊了西班牙軍艦被美軍炸沉的情景,還發現了二十名西班牙海軍逃向海灘。赫斯特立即帶領記者們持槍衝向海灘,將這些人拘捕,送往美軍司令部。這種冒險精神是美國人最欣賞的,加上報紙的自吹自擂,大肆誇耀,《紐約日報》記者的壯舉轟動了全美國。
當時,美國記者都是通過船隻和電報把消息發回報社編輯部的。來自古巴的消息必須送到基韋斯特(Key West),從那裏傳往紐約。一些大報每天傳送幾千字的消息,花銷巨大。但隻有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獨家新聞。親眼目睹杜威將軍在馬尼拉灣取勝的三名記者之一——愛德華·W·哈登(Edward W.Harden)以九點九美元一字的“特急”電報費最早發出了他的報道。這是《紐約世界報》的一次最大的勝利。哈登的電報是早上到達紐約的,《紐約世界報》已經來不及發在它的號外上了。而向《紐約世界報》購買新聞的《芝加哥論壇報》因為時差的關係還有時間調整版麵發稿,於是,《芝加哥論壇報》用了整整一版發表了這則戲劇性的戰爭事件。赫斯特在美西戰爭期間的四個月中,花費了五十萬美元,一天的號外多達四十次。到了世紀之交,普利策已不再參與煽情主義的新聞競賽。而赫斯特則繼續利用這類新聞。一九零零年,美國有三分之一的報紙都跟上了黃色新聞的潮流。一直到一九一零年代,煽情主義浪潮才平息。
普利策曾十分後悔參與了這種為不義戰爭營造氣氛的運動,在談到赫斯特欺騙人民和煽動戰爭的無恥行徑時,他又坦率地說:“盡管我認為《紐約日報》有錯——我不願學它,但報紙總不免言過其實,畢竟它隻是一份報紙。”他甚至佩服赫斯特製造輿論的本領,說:“這正是我們的報紙需要的一種腦筋。”
《紐約日報》在赫斯特的操作下,發展得十分迅速。美西戰爭時期是它最輝煌的年代。戰爭結束後,它的銷量開始下跌,逐漸走上了下坡路。
一九零零年的大選中,霍默·達文波特的漫畫把麥金萊描寫成馬克·漢納(Mark Hanna)的走狗。這些漫畫在大選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一九零一年,肯塔基州州長哥貝爾(William Goebel)遇刺身亡。《紐約日報》為造成轟動效果,竟將此案的責任推到麥金萊總統身上。這一過火的報道給《紐約日報》帶來了噩運——同年九月,麥金萊總統遇刺身亡。人們在凶手的口袋裏發現了一份《紐約日報》,上麵登著惡意攻擊總統的文章,人們有理由確信,正是《紐約日報》這種煽動性的報道間接地導致了總統的遇害。其它報紙見此情景,一起大做文章,掀起了抨擊《紐約日報》的狂潮。此後,繼任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也針對《紐約日報》這類不負責的行為進行了痛斥。從此,這份報紙臭名昭著,眾多讀者紛紛放棄閱讀《紐約日報》,致使銷售量直線下降,麵臨倒閉的危險,赫斯特隻得將報紙改名為《美國人報》(American),從此不再肆意刊登黃色新聞,對各類事件不負責任的報道也加以收斂,采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但是,這件事就像幽靈一樣纏繞著他,令他終生不得安寧。
美西戰爭結束後。赫斯特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國內。一八九八年初,赫斯特以社論的形式宣布了他的政治綱領:要求公用事業實行公有製,“消滅罪惡的托拉斯”、實行累進所得稅製、通過普選而不是由各州立法機關來選舉聯邦參議員,並要求全國、州、和地方改善公立學校製度。不久,赫斯特強烈要求把象征著新的工業時代的煤礦、鐵路、和電報線路收歸國有。他還竭力鼓吹建立工會。
《紐約日報》支持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州的無煙煤礦的工人罷工。一八九七年九月,一名政府治安人員在拉蒂姆附近向罷工隊伍開槍,打死了二十人,打傷了數十人。該治安人員及他的六十六名下屬被控犯有謀殺罪,於一八九八年二月受審。礦井中極為惡劣的工作條件,因東歐移民的湧入而越來越糟。在本土出生的美國人眼裏,這些移民對他們的工資和文化水平構成了威脅。赫斯特認為,如果不給這些工人以正義,社會就是黑白顛倒。二月二十四日的報紙刊登了二十三篇報道、八篇社論、和九幅漫畫,稱政府治安官及其下屬是唯煤老板是從的幫凶。當由非移民組成的陪審團認定被告無罪時,赫斯特勸告工人們不要把改革的訴求訴諸於暴力。一九零零至一九零二年的無煙煤罷工中,赫斯特的報紙全力抨擊礦主,支持工人。
這時候的赫斯特很想擔任公職,以推廣他的政治信仰。一九零三年到一九零七年,紐約市的一個民主黨選區,選他擔任了兩屆聯邦眾議員。赫斯特自己的目標是進入白宮。一九零四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有二百四十名代表投了他的票,雖然沒當成當年的總統候選人,赫斯特還是非常得意。一年後,赫斯特以無黨派候選人的資格競選紐約市市長,因為坦慕尼協會(Tammany Hall)操縱選票,他以三千五百張票之差落選。
一九零六年,赫斯特競選紐約州州長,作為他進入白宮的跳板。他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獲得提名,但在十一月份的大選中,西奧多·羅斯福的親信伊萊·修盧特(Eli Huroot)在對公眾講演時提起了麥金萊總統被刺事件,《紐約世界報》和紐約的其他報紙轉而反對赫斯特,坦慕尼協會也攻擊他。赫斯特因此落選。赫斯特作為政治明星的地位開始衰落。
赫斯特在政治鬥爭中對工人、小商人和普通百姓表示了強烈的支持,對“邪惡的托拉斯”和不正派的政客發動猛烈的攻擊,不滿現狀的人對他頗為欣賞。赫斯特旗幟鮮明地支持工會,贏得了勞聯的支持。赫斯特的報紙以通俗的內容吸引了讀者,他重視煽情的罪惡故事、人情味特稿、圖片和漫畫,並注意版麵的可讀性。他的報紙招攬了大量的讀者。盡管赫斯特的報紙對讀者很有吸引力,但當時知識界的領袖人物對他在新聞和政治方麵的動機普遍持懷疑態度。
二十世紀的頭幾年中,赫斯特除了《舊金山考察家報》、《紐約美國人報》、《紐約新聞晚報》外,還創辦了八家報紙,形成了自己的報業集團。一九零零年,赫斯特創辦了《芝加哥美國人報》(Chicago American);一九零二年,赫斯特創辦了《芝加哥考察家報》(Chicago Examiner);一九零四年,赫斯特在波士頓創辦了《波士頓美國人報》(Boston American);一九一二年,赫斯特買下了亞特蘭大的《佐治亞人報》(Georgian);一九一三年,赫斯特買下了《舊金山呼聲報》。一九零三年,赫斯特打入了洛山嘰,創辦了《洛山嘰考察家報》(Los Angeles Examiner)。赫斯特來洛山嘰辦報時,當地的工會正在與反勞工的《洛山嘰時報》(Los Angeles Times)展開激烈鬥爭。赫斯特在遊行隊伍中驅車坐在兩名勞工領袖中間前行,與《洛山嘰時報》展開了正麵較量。
《洛山嘰考察家報》的采編人員極為可觀:著名詩人和散文家艾拉·惠勒·威爾考克斯(Ella Wheeler Wilcox)夫人;代表美國家庭和婦女寫作的約翰·A·洛根(John A Logan)夫人等等。報紙還有漫畫家奧珀(Frederick Burr Opper)、鮑爾斯(Powers)、達文波特和豪沃斯(Howarth)的加盟。連環畫有“滑稽兒童”(Funny Kid)和“恰爾德哈羅德”。編輯們稱“在所有報紙中,沒有一種能與赫斯特報業集團的雜誌媲美”。不到一個月,《洛山嘰考察家報》就聲稱有32,500名讀者,此後的半個世紀中,它一直是一家實力雄厚的大報。
赫斯特一手創建了美國當時最大的出版和媒體帝國,在其事業的巔峰,他擁有兩座礦山,數不清的地產,二十六家報紙,十三家全國性刊物,八家廣播電台和許多其它新聞媒體事業。此外,他還監製了眾多新聞和將近一百部影片。當時赫斯特每天能賺五萬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現在的五百萬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法等國卷入戰爭,美國則遲遲沒有參戰。當時,美國朝野意見極不統一,有主張支持英法的,有主張支持德國的,還有主張中立的。政府無法確立自己的立場。當時支持德國人是少數,赫斯特是其中之一。美國報紙中,除了《晚郵報》為德國人收買,成為其喉舌之外,隻有赫斯特的《美國人報》支持德國。大戰結束的前一年——一九一七年,美國宣布加入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赫斯特這時連忙改調,但為時已晚,報紙的形象已大大受損。
赫斯特一生最灰暗的日子是一九二九年,華爾街股市的“黑色星期五”,股市的暴跌,使他損失極為慘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的事業就已在走下坡路,《美國人報》銷量直線下滑,到一九二九年,已虧損一百萬美元,手下的報社也隻剩下了十七家。為了還債,赫斯特不得不賣掉幾種報紙,並將包括《美國人報》在內的大部分報紙都抵押給銀行。
報紙被銀行接管的時間很久。一九三七年,七十四歲生日時,赫斯特的債務仍未還清。一九四七年,八十四歲時,他的報紙終於還清了欠款,被抵押的報紙全回到了他的名下。盡管年事已高,赫斯特仍舊野心不改,精力旺盛,鬥誌昂揚地從加州來到紐約,開始親自重新主理那些報社和雜誌。這種驚人的工作熱情和能力是他的對手們所不及的。一九四八年,赫斯特做了一生中最後一筆大生意,買下了一家大型造紙公司,該公司擁有提供造紙原料的森林,廠房設備都是新型的。這樣,赫斯特報紙的用紙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一九五一年八月十四日,赫斯特病逝。他留下了十八家報社、九種雜誌、八個電台和一家國際通訊社。
《公民凱恩》首映式
赫斯特身後為還我們留下了一些趣事。一九四一年五月一日,電影神童奧爾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公民凱恩》上映。威爾斯一直活躍在舞台和電台上,這是第一次拍電影。凱恩的原型就是赫斯特。
《公民凱恩》問世時,明眼人一眼就看出,它是以赫斯特為藍本的,為了避免法律糾紛,威爾斯一直矢口否認,舉出某某富翁為情人蓋歌劇院的事例,表示片中人物乃混合而成。赫斯特跟凱恩之間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赫斯特跟妻子並沒有離婚,隻是分居,因為他妻子篤信天主教,不願意離婚。赫斯特的情人馬蓮恩·戴維斯是一為頗有喜劇天賦的電影明星,赫斯特為她投資辦電影公司,專門為她拍片,不計成本,但對她的事業幫了倒忙。影片的許多細節確有其事,都在赫斯特身上發生過,如他曾請希特勒和墨索裏尼當他旗下的專欄作家,當時他們的獨裁者嘴臉尚未充分暴露,後來赫斯特甚至覺得他能控製這兩人。影片中還有一句體現他辦報原則的關鍵台詞:他派記者去古巴報道戰爭,記者來電報說當地沒有戰爭,他指示記者:“你提供圖片,我將提供戰爭。”
威爾斯與赫斯特素不相識,但編劇之一曼基維茲(Herman J.Mankiewicz)是戴維斯的座上賓。影片是秘密拍攝的,公映前在好萊塢內部放映後,兩位掌控電影界輿論的媒體人立刻告知赫斯特,他遭到惡意誹謗。於是,占美國媒體半壁江山的赫斯特報業拒絕刊登該片廣告,全麵封殺《公民凱恩》,甚至威脅將封殺雷電華公司(RKO Radio Picture)的其他影片。赫斯特本人親自到米高梅創始人梅耶(Louis B.Mayer)那裏,要他“看著辦”。身為行業領袖,梅耶無奈,隻好請所有好萊塢電影公司分攤湊錢,集資八十萬(該片的製作費)買下《公民凱恩》的所有拷貝,然後銷毀。這樣的話,雷電華沒有損失,好萊塢又不得罪媒體大鱷。威爾斯得到消息後,大為震驚,他隻有一個挽救方法,就是拚命在小範圍裏放映影片,把口碑傳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評價使得雷電華頂住了壓力,不然這部作品將永遠保存在少數人的記憶裏。
赫斯特猶豫再三,最終沒有打官司,主要是對贏得官司沒有把握。因為美國憲法對於言論自由的保護尤其有利於文藝創作,告狀者要是證據不充分,輸了反而為對方作了免費廣告。電影史學家一直在考證,赫斯特究竟有沒有看過《公民凱恩》,但始終沒有定論。據說,影片在舊金山首映時,威爾斯住在費爾蒙酒店(Fairmont Hotel),在電梯裏邂逅赫斯特。威爾斯思忖片刻,恭請赫斯特作為嘉賓參加首映式,赫斯特始終沒理會他。當赫斯特走出電梯時,威爾斯大吼一聲:“要是換了凱恩的話,他會來的。”這是戲劇性的一幕,也是精彩絕倫的台詞。
Have a nice weekend! Niub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