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找回了擱淺五年的微信公眾號,換了個新名“超越小視界”,一念之間就愛上了這個名字。
記得四年前在灣區看過一場當時火爆的梵高藝術展,名叫“Beyond Van Gogh (超越梵高)”。很享受那種妙不可言的浸入式體驗,第一次領略到“Beyond” 這個普通詞的神聖感。從此,這個“超越”的美好感覺就再也難忘了。
“小視界”又是怎麽來的?我喜歡中文的諧音,因為很多諧音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世界=視界”,意味著世界的本質就是一個個不同的視界,即不同的世界觀。現實世界裏,小到家庭大到社會,永遠有無休止的分歧和爭鬥,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人們無法理解而不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世界觀。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自然規律,如果一個類群能夠想象自己的視界和另一類群不一樣的視界,不過是世界的一個側麵,都是“盲人摸象”,是否世界真相就不難想象,天下就容易太平了呢?
在美國流行的一個標誌人性成熟的心態叫 “Non-judgemental(不判定)”,就是這樣一個“超越”的境界。能想像別人與自己不同、甚至不理解的視界,即使不能接納也不加判定。這等同於當代流行的大口號“開放思想”,沒有人否認它的重要性,但卻少有人記得住,更少人做得到。
“開放思想、激勵創新”不僅僅是個空洞的口號。如果每個人都能認知自己的世界隻是一個小小的視界,能夠超越這個小視界,才有開放和創新的資本。
我非常喜歡愛因斯坦的哲學”視界”:“科學沒有宗教是瘸子,宗教沒有科學是瞎子”,“想象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能讓世界圓起來。” 後人之所以難以超越他對世界的貢獻,是很少有人能超越他的“大視界。”
人類有形的生命是短暫的,無形的精神才是永恒的。人類的意識總在追求有限生命的長壽,而在集體無意識裏,都在追求人類精神生命的永生。這是為什麽喬布斯以犧牲年輕的生命為代價,追求一個精神永恒的蘋果。正如歌德所說:"我們希望能給予孩子的隻有兩個永恒的遺產: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
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注和記住 “超越小視界”,從自我認知開始,從理解、接納到超越。超越自我,超越知識,超越想象....你能相信上帝創造了完美的世界,我也能想象人類創造了萬能的上帝。我愛完美的上帝,更愛不完美而不斷完善和超越的人類。不斷超越,是人類這個小宇宙的集體使命,我們都是為此而生。
感謝關注我的公眾號“超越小視界”,和我的“狗與上帝”興趣網站:www.dog-god.org. 一起探索鮮為人知的集體無意識大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