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人正名
在我居住的小區附近,有一所小學校。隻要不是節假日,每天上午上學之前你總能看到這樣一幅風景:
許多兒童在大人的護送下急急忙忙地趕路,老人總是提著、或者肩上掛著書包亦步亦趨地緊跟著孩子,臨到學習大門,孩子才從老人手中接過書包,說聲“拜拜”或者什麽也不說,就徑直走進校內。這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送孫子、孫女上學的情景。
偶爾也有幾部小車開過來停在學校門口,車內先下來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士或者女士,提起書包遞給隨後下車的孩子。這是爸爸媽媽送兒女上學的情景。
每當這時候我就會想起紅樓夢59回中春燕講的一句話“......怨不得寶玉說:‘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的珠寶;出了嫁,......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的了;再老了,更變的不是顆珠子,竟是魚眼睛了。分明一個人,怎麽變出三個來!’這話雖然是混賬話,想起來真不錯。......”
可不是嗎?兒童時代前途無可限量,意氣風發,滿載著長輩的無限希望。孩子們無論得到多少愛都不嫌多,理所當然地接受下來,沒有一句謙詞。及到長大成人,多數都是平平,落空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許多寄托。而且自己也結婚生子,又再把希望轉移到了下一代,自己隻好成為了送子女上學的開車司機。隨著時光流逝,佝僂的身軀上花白的頭發在寒風中飄動,這時候他們又在為孫子孫女操心,自己反而成為小孩眼中的“魚眼睛”了。
在寶玉看來女人是水做的,清純可愛,男人是泥做的,渾濁討厭。既然女老人都成魚眼睛,男老人更是不堪入目。
其實寶玉隻是一個書中人物,現實生活中比寶玉更極端的人很多,他們把老人當作一種不好的典型,某年春晚上還有小品表現老人行騙的惡作劇,這是社會上對老人看法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是很不公正的。
但是憑心而論一般的老年人都是踏實生活,在努力中度過大半生的,大多數雖然沒有出色的成就,但養家糊口是盡心盡力的。寶玉倒真是一個例外,其實他本來就不是一顆真的珠寶,而隻是一顆“假”的寶玉,他除了講一些“混賬話”而外,沒有幹過一件正事。所以寶玉連“魚眼睛”也夠不上,真是令人感歎!
中國的老年人始終沒有空閑過,關愛下一代,無私地奉獻一切,這是中國老人的共性,這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中國老人可敬可愛,他們不是魚眼睛,他們是家庭的寶貝,是社會的功臣!中國的文化能夠不斷地傳承幾千年,世世代代的老年人是功不可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