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奮鬥與閑適
繁忙使人充實,閑適使人超脫。沒有繁忙的閑適是懶散,最終不能保持閑適;沒有閑適的繁忙是苦役,一開始就並不充實。
魚與熊掌可以得兼,閑適與無錢不可得兼。無錢而閑適死路一條。
無錢欲生則必須奮鬥,許多人無錢則必造反,奮鬥可改變人的社會地位。地位上升以後,隨之也容易丟掉奮鬥精神,但是可以通過理性而保持奮鬥精神。
對於時間有價的人,時間就是金錢;對於時間無價的人.時間不是金錢。凡有生命的人都有時間,有生命而無金錢的人比比皆是。
對社會有重要貢獻的人,生命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對於出賣時間的人,生命的價值可以用金錢按等級來衡量。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對於百萬富翁,金錢是一些紙片,花多少紙片來換取生命都是合算的。但是,他們往往換不來生命,因為紙片對於生命太微不足道了;對於饑寒交迫的人,金錢就是生命,他們用部分生命換取金錢以延續剩餘的生命,這其中包含許多驚心動魄的活劇。在速死與慢死之間無錢的人總是被迫選擇後者,個別的選擇前者。
為了生存,動物需要食物,人需要衣食住行,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食在衣食住行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是人脫離動物狀態的遠近程度的標誌。
在衣食住行中,衣食住表示溫飽,“行”表示超越過去的自我。公路,鐵路,航空,旅遊,通訊,安全,自由等等都包含在“行”的範疇中。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曆史基本上都是為了解決衣食住問題,直到現在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在發達國家“行”處於重要地位。
人的需求除了物質方麵的衣食住行而外,還有精神方麵的要求。而且內容十分廣泛,例如親情、愛情、文學、藝術、科學、體育、社會關係等,人在精神方麵的追求是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重要標誌。
人的幸福至少包含兩個方麵,一是物質的滿足感,二是精神上的成就感。雖然這包含許多層次,也因人而異,但是人必須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否則就不能稱作幸福。例如有人吃山珍海味並不感到滿足,但是有的人能吃粗茶淡飯就滿足了,知足者常樂,所以,前者不樂,後者有樂,這都是相對的。但是什麽也沒有則絕對不會滿足。又例如,有人把發明創造當作成就,也有人把生兒育女當作成就,這些都是可以的,而且是互補的,這表明幸福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
社會的幸福應該有許多確切的數據,例如教育程度、醫療水平、人均收入等。當這些數據表明社會總體幸福時,社會的大多數成員也應該認為他們是幸福的。如果不是這樣,就表明社會的某些環節出了問題。
生命包含許多個圈,為了延續生命,必須消耗某些必需品,為了獲得這些必需品,就必須付出一部分生命。生命在付出中消耗,在補充後延續,因為延續而可以再付出,這樣就構成周而複始的循環。循環的周期越長,這類生物體的生活越穩定,周期越短越動蕩。麻雀吃了餓,餓了吃,循環周期不到一小時,麻雀總是處於吱吱喳喳的不安狀態中,豬的周期大約四小時,冬眠的蛇整個冬季都是安定的。
對於每月領工資的人,他的循環周期就是一月。粗略地說:每月工資的剩餘部分就代表他對社會作出的淨貢獻,也就是他在這個周期中的淨產出,動物沒有淨產出,動物的獲得與消耗完全相等,人卻可以把動物作為自己的產出,而且可能很多。
失業的人沒有正常循環周期,生存處於危機狀態,乞討者的循環周期與麻雀相似,那些乞討致富者例外。
就業就是用自己生命的部分付出換來自己生命的延續,同時求得有盡可能多的淨產出。全社會所有成員的淨產出的和就是社會的建設成就。
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否願意,它都同樣地流逝。為自己流逝是主動的,在這個過程中容易獲得閑適,為別人流逝是被動的,其中包含服務性勞動,在此過程中不可能獲得閑適。
“為人民服務”不是服務性勞動,它是主動和被動的統一。領導是官與仆的統一,或曰公仆。公仆不是私仆,公仆是不能被私人使喚的,公仆被私人使喚就是受賄。私仆可以被私人使喚,那是市場經濟。領導必須受法律約束,因此,領導是主動服務和被動服務的統一。領導的最高境界是“為人民服務”,即是對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確實的貢獻。其中必須考慮到人民對他的供養,所以首先領導必須有對人民的感恩之心。因為領導是主動的,所以具有權威性,因為領導是被動的,所以領導並不閑適,閑適的領導不能成為一個好領導。遊山玩水,吟詩作畫不能成為領導的首選,領導必須用工作業績說話,不能用詩文表白自己。
人喜歡閑適與水往低處流一樣都是天性,是自然而然的。人的奮鬥精神與水往高處流一樣是逆自然的,是需要外力推動的。人的能動性突出地表現在:依靠這種精神,人就可以拋棄閑適而奮鬥,失去這種能動性,人就失去奮鬥精神。喜愛閑適並不需要任何理由來勸導,奮鬥精神卻需要正確的理論來指引,閉適是享受生命,奮鬥同樣是享受生命,而且是更高層次的享受方法,因為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更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的乒乓球隊具有奮鬥精神,不太閑適,韓國的圍棋隊也不太閑適,更有甚者,有一個老頭和一個石頭做的佛怎麽就不去閑適一下呢。老呆在那裏,真叫人著急。反觀我們的圍棋天才們倒是比較地閑適。到底他們是有資本的,有時他們也能叫那尊石像挪動一下,拿一兩個世界冠軍。難怪呀!有了資本心理狀態就會改變。但是,那尊石像的心理狀態為甚麽老不變呢?難道他的心不是石頭做的嗎?
過去的一兩百年裏,舊中國受盡了屈辱。依靠無數仁人誌士的奮鬥和犧牲,才贏得今天的機遇。但還是發展中的,還需要繼續奮鬥。不奮鬥就會停止發展,不發展則受欺挨打,唯有苦難,沒有閑適。奮鬥是過程,人民的幸福是目標,其中也包含閑適。用奮鬥可以爭來閉適,在奮鬥中閑適,在閑適後奮鬥,這應該是適當的。
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大的改朝換代有幾十次,小的不計其數。其中有—個周而複始的規律:第一代舍生忘死奪取政權,掌權後勵精圖治,國家開始發展,第二三代尚知奪取政權的艱辛,在父輩的基礎上使國家達到一個生產發展、生活穩定的時期。所謂“文景盛世”、“貞觀盛世”和“康乾盛世”都是這樣出現的。在花團錦簇中,統治者衝昏了頭腦,他們迅速地轉化為腐敗。國家也由盛到衰,由衰而亂,由亂而亡。當統治集團腐敗以後,這個國家就會完全失去戰鬥力,不管人數多麽多,也無濟於事。清軍入關時才幾萬人,卻所向披靡;反之當滿清統治腐敗以後,手握長矛大刀的太平軍卻勢如破竹打到了南京。眼看清朝岌岌可危時,一支地方武裝湘軍卻挽救了清政權的命。但是從此以後滿清政權實際被一些漢族軍官所控製,這局麵一直影響到辛亥革命和北伐戰爭。
綜觀曆史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閑適是一個關鍵點,由它可以集聚起新的力量準備好新的方法,以便進行新的奮鬥,從而達到新的境界。反之,則由它過渡到腐敗,最後導致滅亡。
一群鬼怪站在那裏東張西望。那邊走來兩個人,一個胖子,右手拿著扇,嘴裏哼著什麽,一個小個子,瘦骨嶙峋,手裏拿著一根棒,眼裏放射著金光。鬼怪甲說:“動手吧!”鬼怪乙說:“等那個拿棒的人離開後再動手。”於是,一切都在無聲中等待著和變化著。
是的,一切都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就是人的名字也在變化,那個胖子《西遊記》中叫唐僧,現代叫閑適,那個瘦子《西遊記》中叫孫悟空,現代叫奮鬥,鬼怪的名字《西遊記》中很多,如牛魔王、白骨精等,派係林立,各自為政,後來鬼怪們為了加大破壞力度,削平了一些山頭,名稱統一叫腐敗。他們分工很細,有的對付官員,有的對付社會基層。反正無孔不入,突破口就是閑適,誰迷戀閑適,誰就得當心。
人生就是一曲奮鬥與閑適的交響樂,有的人越奏越高,表現著出神入化的輝煌;有的越奏越低,成為淒厲的哀鳴,直至無聲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