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周邊散落著眾多古樸的有著深厚曆史沉澱的村落,位於西郊的模式口村是一個保存較完整,離京城較近的帶有舊京韻味的古村。此地原名磨石口,因出產遠近聞名的磨刀石而得名。一九二三年,宛平縣長湯小秋給改成模式口。自古模式口為京西重鎮,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處入京。《光緒順天府誌·地理誌》雲:“(薊縣)西北三十五裏,磨石口鎮,千總鎮焉。”由此可證,明清之時,此村就鎮級行政聚落,且派千總加以鎮守。老舍先生的名著《駱駝祥子》中,祥子就是由磨石口逃回北平的。法海寺,承恩寺,田義墓,第四紀冰川等重要古跡均在此村。模式口大街上的過街樓遺址,就是在北京城裏也是找不到的。
模式口大街蜿蜒從村中穿過,這是一條東西走向的龍形古道,幾百年來貫通京城與塞外的京城古道的模式口村段。明清時期,駱駝是這條道上的主要運輸工具,又稱駝鈴古道。劇說,古時街上商賈雲集,駝隊迤邐而行,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時光。
我家搬入模式口的時候我還在上幼兒園大班,住在村東街北的一個斜坡上,一棟坐北朝南的兩層高的簡易樓。左鄰是承恩寺(當時為石景山中學),樓後是鐵道兵56團團部及家屬院,對臉是北京市第九中學。我從1971年讀小學直到81年高考結束,都生活在這條大街上。模式口小學位於模式口大街的西側,街北。右鄰是糧店和商店,左鄰是菜站。學校操場的後門至通翠微山,操場的西麵便是田義墓。
模式口村並不遙遠,就在石景山區,離蘋果園地鐵站不過兩公裏多。北靠翠微山,南鄰首都鋼鐵公司。我小時的模式口,村子周圍有菜地,果樹,是一個農村。所以那時住在模式口的居民有當地的農民,首鋼的職工,學校的老師,駐軍的官兵,可謂工農兵學商的聚集地。
這是改造前的模式口大街,兩側是灰牆灰瓦的平房,朝街的四合院的門樓也有年代了,裏麵住著幾戶人家。照片來源於網絡
改造後的模式口大街。大街的麵貌煥然一新,恢複清末民國時期的風格。
改造前的南小街。2015年回國期間,陪老爸回到模式口村辦年貨。那時,村裏有一個法海寺市場,賣啥的都有,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現在的南小街,南小街是從西麵進入模式口大街的必經之路。網絡照片。
村北翠微山上的法海寺,寺廟不大但古意盎然。法海寺建於明朝正統四年(1439),有千年的白皮鬆和明代的壁畫。小時候,父親帶我們上山摘酸棗,經常路過寺廟,對白皮鬆還有印象。網絡照片。
建於明正德年間的承恩寺,位於模式口大街的東,我家鄰居,曾是石景山中學。曆史上這座寺廟以其“三不”而有別於其它寺廟,即“不受香火,不做道場,不開廟門”。寺廟不化緣不接受捐贈,其生計完全依賴於廟產,據說模式口的半條街都是它的廟產。寺廟坐北朝南,古樹參天。因為是鄰居,我和夥伴們經常在廟前和廟內玩耍。76年唐山大地震期間,周圍的居民們在廟內的操場上搭地震棚,我家也在地震棚住了近一個月。
田義墓,明朝掌印大太監田義的墓地。附近還有其他太監墓,是國內唯一的宦管墓葬群。照片來源於網絡。
過街樓遺址
北京市第九中學,石景山區唯一的一所市重點中學。我從初一到高中畢業一直在此就讀,高一時,我家搬離模式口,我開始住校。初三畢業考入市重點班,全村隻有倆人。81年高考結束後,我離開了模式口,奔向了我的詩和遠方。這是新校門。網絡照片。
我彌足珍貴的照片。九中的女籃球隊很強,有一名隊員被國家青年隊要走,那可是我奮鬥的目標啊!初一一入九中,我就死皮賴臉地三番五次地找教練要求進隊,穿上球衣走在模式口大街上,回頭率超高。左邊的是我。
我在這飽經滄桑的京西古道上生活了十年,這條大街給了我太多的不可忘記的記憶。
~~模式口小學附近有一個馬棚,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經常停下來看師傅給馬換馬掌,馬掌是鐵的,要釘在馬腳上,我當時覺得馬得多疼啊!
~~我是家裏老大,第一個離開幼兒園,脖子上掛著鑰匙,自己去上學。放學不敢在家獨處,經常躲到我閨蜜家等我父母。我閨蜜要撿菜幫喂豬,我就和她一起撿菜幫,我閨蜜要撿沒燒透的煤球,我也和她一起撿。我在這條古道上拾過荒,謝謝閨蜜給我的陪伴。
~~因位於永定河畔,九中和石中都建有室外的正規遊泳池。因身體不好,我參加了模式口小學的遊泳隊,鍛煉身體。沒想到遊了個主力,參加了北京市少兒遊泳比賽。那時,冬天去市區室內遊泳館,夏天在九中的室外遊泳池鍛煉。4月份,北京還是很冷的,永定河的河水也很涼,我們凍的嘴唇發紫,全身打顫,隻有不停地遊才能感到溫暖。
~~為了高考,我退了籃球隊,埋頭苦讀,教室裏揮汗如雨的鏡頭我至今不忘。
~~駐軍團部,經常放電影,士兵坐在中央,百姓在四周,軍民同樂,在那精神和物質生活都很貧瘠的時代,有電影看是多麽幸福。
願模式口大街,這條京西古道再現昔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