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曼哈頓百老匯大街是一條不算寬闊的長街,跟“寬”毫無關聯,其實是由原荷蘭語Bred wegg而來。在百老匯大街41街至53街之間匯集著幾十家劇院,座位少則五六百,多則一千八九百,每天都上演著幾十個劇目,而且場場爆滿。如今百老匯成了美國戲劇藝術的代名詞,和英國倫敦西區一樣,被公認為英語世界戲劇藝術的最高殿堂。
很多膾炙人口的音樂劇都在百老匯天天演、月月演、年年演,少則幾年,多則三十幾年,而且場場座無虛席,包括《貓》、《西貢小姐》、《美女與野獸》、《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等。
2018年至2019年間,百老匯票房收入多達18億美元,總入場人數1400多萬人,為紐約的GDP做了巨大貢獻。
我常納悶:作為華語世界的文化中心,北京有眾多世界一流的劇場和院團,為何卻沒有一出戲能像百老匯戲劇那樣熠熠生輝、久演不衰?據京劇界朋友說:京城的京劇圈子裏,如今能讓人花幾百上千塊錢買票去看戲的旦角演員,隻有李勝素和張火丁二人。換了別人,免費送票都未必能坐滿一個小劇場,因為人們還舍不得花錢停車。
截至2024年11月,我去了紐約九次,其中有七次去看了百老匯的音樂劇,隻有兩部戲沒帶寶寶去看,其他全帶了寶寶。常會遇到中國遊客大驚小怪問我:“喲,怎麽這裏看戲也讓帶狗?博物館也可以帶狗?” 他們覺得特別不可思議。寶寶表現比某些遊客素質都高,所以為什麽不禁某些人而要禁狗呢?
我看的這些戲分別是——
2018年11月,看了《金剛 King Kong》。這是我在百老匯看的第一部戲,劇場在百老匯大街1681號百老匯劇院(劇院名字就叫百老匯),座位有1752個。該劇首創自澳大利亞,根據1933年同名電影改編,獲獎無數,但是不知為何在該劇院沒上演多久,一年都不到就匆匆就關張了。該劇給我印象最深的、最歎為觀止的是由35個幕前幕後演員集體操縱的巨大的金剛木偶。
上圖:《金剛 King Kong》現場
2019年一月,看了《阿拉丁 Aladdin》、《芝加哥 Chicago》、《冰雪奇緣 Frozen》;同年三月看了《獅子王》。
《阿拉丁》是目前最火的百老匯劇目之一,尤其吸引兒童和青少年,我來劇院看了兩遍了。該劇根據迪士尼動畫片改編,自2011年首演以來,至今依然天天爆滿。演出場地在西42街214號的新阿姆斯特丹劇院,座位有1747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舞台特效——飛毯,雖然沒有電影那麽魔幻,但是不靠電腦CGI,全靠機械和鋼絲能夠在舞台上現場展示這一特效已經讓人眼花繚亂、激情澎湃了。
上圖:《阿拉丁 Aladdin》現場
《芝加哥》是久演不衰的老戲了,最早上演是1975年,1996年又在百老匯複演,直至今日,地點在西49街219號大使劇院,座位有1125個。我買票去看了,和很多人一樣,感覺不值——可能跟先看了同名電影有關。首先是劇院空間超擁擠狹小,以至於我兩隻腳都不能直放,自始至終隻能斜著,一場戲下來麻痠無比;二是倆女主演年齡偏大,60後老大姐演20多歲的年輕姑娘,跳舞力不從心,而且明顯偷工減量,該翻跟頭時候比劃一下就糊弄過去了;三是舞台設計太過簡約,花了一百多美元看百老匯卻看的是798工廠,誰都會叫冤。
上圖:《芝加哥 Chicago》現場
《冰雪奇緣》也是一部很精彩但卻早夭的戲。根據迪士尼動畫片改編,2018年三月首演於百老匯聖詹姆士劇院,受疫情影響,2020年三月關張。該劇成本3500萬美元,收入一億5000萬美元,但是迪士尼總部認為該劇表現沒有《獅子王》、《阿拉丁》好,因此決定永久停演。我印象最深的是中途休息前埃爾薩的那段經典獨唱《Let it go》,聲光電特效讓全場沸騰、熱淚盈眶。
我心想,中國的神話故事不少,隨便拎出個《白蛇傳》、《寶蓮燈》,七拚八湊弄出個音樂劇也絕對不亞於《冰雪奇緣》啊!
上圖:《冰雪奇緣 Frozen》現場
2019年三月看了《獅子王》,這也是一部經久不衰的大戲。百老匯1997年首演於新阿姆斯特丹劇院,後於2006年搬至明斯科夫劇院至今,是百老匯迄今為止票房收入最高的劇目。該劇特別吸引兒童,所以現場觀眾大多是年輕父母帶孩子來看戲的。寶寶看來還是個孩童,所以它居然看得津津有味、目不轉睛。
上圖:《獅子王 Lion King》現場
2019年11月,看了《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魔法壞女巫 Wicked》。
《歌劇魅影》我去劇院一共看了三次,一次是拉斯維加斯,一次是溫哥華女王劇院,一次就是百老匯。該劇1986年首演於倫敦西區,1988年百老匯首演,是百老匯曆史上演出最長的劇目,曾是百老匯創收最高的劇目,直到2014年這一紀錄被《獅子王》打破。2023年四月,此劇宣布永久關張。一部戲一共演了35年,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心想,百老匯有獅子王,中國有美猴王,為何無人創作一台音樂劇《美猴王》呢?中國有這麽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素材,為何卻沒有自己的百老匯?
上圖:《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現場
《魔法壞女巫》,又稱《綠野仙蹤前傳》,其百老匯首演於2003年,地點在格什溫劇院,有1933個座位,目前依舊很火,要提前許久預訂,否則一票難求。該戲最大賣點是舞台特效,連舞台邊緣和幕布都設計得充滿魔幻色彩。這個劇很受歡迎,但是我卻覺得兩個多小時的沉悶、冗長、無味,最後僅僅幾分鍾的激情、高潮而已。演出中大部分時間我居然睡著了。
上圖:《魔法壞女巫 Wicked》現場
2023年11月,又看了一遍《阿拉丁 Aladdin》。這是疫情後我初次重返紐約,想再置身魔幻世界,於是又走進了《阿拉丁》,這次的阿拉丁換演員了,是個美國出生的印度演員。
上圖:重返《阿拉丁 Aladdin》
2024年三月,看了《紅磨坊Moulin Rouge》、《邁克爾•傑克遜 MJ: The Musical》。這兩部戲都是我遛彎兒時溜進票房裏現買的票,座位都是前兩排最中間,票價也不很高。兩部戲都有很高的性價比,強烈向大家推薦。
《紅磨坊》根據同名電影改編,地點在阿爾•赫施費爾德劇院,有1437個座位。該劇首演於2019年,獲獎眾多,廣受好評。幸虧我坐第二排,因為演員太賣力,唾沫星子都濺到了第一排觀眾臉上。剛進劇院,誤以為進了色情場所,感覺不對勁,隻見色彩妖嬈、燈光黯淡、氣氛迷幻,舞台兩邊很不時有衣著暴露性感的舞女舞男搔首弄姿。所以不建議這個地方跟父母來或帶兒童來,不過寶寶沒關係,它可不懂是怎麽回事。演出一開始,才知道這是實打實的世界級高水平音樂劇,不是泰國芭堤雅那種低級淫穢場所。
上圖:《紅磨坊 Moulin Rouge》現場
《邁克爾•傑克遜》是新戲,由於疫情一再耽誤,2022年才正式公演。該劇目前很火,模仿邁克爾的演員是海選選出來的,舞姿可以以假亂真。那夜下大雨,所以把寶寶放在酒店裏,我自己來看的。截止到2024年11月底,該戲已收入兩億三千萬美元!
上圖:《邁克爾•傑克遜 MJ: The Musical》現場
2024年11月,看了《歌廳 Cabaret》;看1972年同名電影在前,因此知道大概劇情。這部戲名氣大,百老匯首演於1966年,曆史上有多次複演,分別是1987年、1998年、2014年,但是這一版(2024年複演)卻完全顛覆了我對百老匯的美好印象。首先是我去票房要買最好的票,對方賣給我一張199美元的票,說是好票,結果是個實驗型的小劇場,類似中戲學生劇場,舞台在最中央,超小不說,演員基本上都是屁股對著我們這邊。其次,壓根兒沒有什麽舞美設計,全是靠屈指可數的幾個演員賣力串燒表演,根本沒有百老匯大戲的感覺。第三是除了《美國偶像》走出來的歌星亞當•蘭伯特的表演可圈可點,其他人都很平平。整個一出戲實在談不上什麽世界級水準,以至於中場休息時我就想提前撤退了。寶寶看著也煩了。這199美元花得真虧!
百老匯也越來越政治正確了,很多白人角色都由黑人扮演,所以看著看著會出戲,比如《歌廳》男一號改成了黑人,《冰雪奇緣》的埃爾薩也變成了黑姑娘。試想,假如《紅樓夢》用了一個黑人姑娘扮演林黛玉,效果會好嗎?
上圖:《歌廳 Cabaret》劇場和戲票
常常思考,為何華語世界沒有百老匯?為何北上廣基建一流,文化產業卻遜色於紐約、巴黎、倫敦等國際大都會?
有人說,凡是設有文化部的國家,文化產業都會落後。美國沒有文化部,英國也沒有文化部。法國1959年成立了文化部,所以從那以後文化影響力就落後於紐約、倫敦了。
這一說法雖然略顯草率唐突,但也不無道理。
為什麽百老匯那麽成功?究其原因是高度的市場化和商業運作。人家不養人,沒有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北京人藝、兒藝、實驗話劇團、空政話劇團、總政話劇團等等一大堆院團,更沒有黨委、黨支部,沒有跑龍套的一輩子跑龍套,一堆頭牌們又勾心鬥角爭演主角。
百老匯每一出戲都公開招賢納士。技術活兒都需要招投標,演藝活兒則要經過嚴苛的試鏡和淘汰,使得任何一個群演、伴舞,都是世界級水準。
在百老匯,一個劇組就是一個單位,有戲就有飯碗;戲關張了,劇組也就解散了,大家再去尋覓下一個工作。雖然不養人,但是收入也相當高。疫情前,隨便一個百老匯劇的群演月收入就有八九千美元。
投資方很慎重,每上一部新戲,都經過試演、考察、調研,好了就接著演,七年、八年甚至30多年;不好,就很快關張解散。
成功還有多種因素,包括紐約的世界之都的地位以及英語的世界霸權地位,這是相當一段時間都改變不了的社會現實。
劇院 | 地址 | 座位數目 |
---|---|---|
Ambassador Theatre | 219 West 49th Street | 1125 |
American Airlines Theatre | 229 West 42nd Street | 740 |
Brooks Atkinson Theatre | 256 West 47th Street | 1044 |
Ethel Barrymore Theatre | 243 West 47th Street | 1096 |
Vivian Beaumont Theatre (位於林肯中心) | 150 West 65th Street | 1080 |
Belasco Theatre | 111 West 44th Street | 1018 |
Booth Theatre | 222 West 45th Street | 785 |
Broadhurst Theatre | 235 West 44th Street | 1186 |
The Broadway Theatre | 1681 Broadway | 1752 |
Circle in the Square Theatre | 235 West 50th Street | 623 |
Cort Theatre | 138 West 48th Street | 1084 |
Samuel J. Friedman Theatre | 261 West 47th Street | 650 |
George Gershwin Theatre | 222 West 51st Street | 1933 |
John Golden Theatre | 252 West 45th Street | 805 |
Helen Hayes Theatre | 240 West 44th Street | 597 |
Hilton Theatre | 213 West 42nd Street | 1813 |
Al Hirschfeld Theatre | 302 West 45th Street | 1437 |
Imperial Theatre | 249 West 45th Street | 1421 |
Bernard B. Jacobs Theatre | 242 West 45th Street | 1078 |
Walter Kerr Theatre | 219 West 48th Street | 947 |
Longacre Theatre | 220 West 48th Street | 1091 |
Lunt-Fontanne Theatre | 205 West 46th Street | 1475 |
Lyceum Theatre | 149 West 45th Street | 924 |
Majestic Theatre | 247 West 44th Street | 1655 |
Marquis Theatre | 1535 Broadway | 1604 |
Minskoff Theatre | 200 West 45th Street | 1710 |
Music Box Theatre | 239 West 45th Street | 1010 |
Nederlander Theatre | 208 West 41st Street | 1203 |
New Amsterdam Theatre | 214 West 42nd Street | 1747 |
Eugene O'Neill Theatre | 230 West 49th Street | 1108 |
Palace Theatre | 1564 Broadway | 1784 |
Richard Rodgers Theatre | 226 West 46th Street | 1368 |
Gerald Schoenfeld Theatre | 236 West 45th Street | 1079 |
Shubert Theatre | 225 West 44th Street | 1521 |
Neil Simon Theatre | 250 West 52nd Street | 1297 |
St. James Theatre | 246 West 44th Street | 1623 |
Studio 54 | 254 West 54th Street | 920 |
August Wilson Theatre | 245 West 52nd Street | 1275 |
Winter Garden Theatre | 1634 Broadway | 1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