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已經移民德國的中國網紅很逗,隻去了一趟美國紐約,回到德國就發了視頻,得出了美國和德國相比的結論,什麽美國比德國髒亂差,沒有德國安全、文明雲雲。
人將一個地方和另一個地方相比,總愛窺一斑而知全豹。美國,即便是加州,既有犯罪天堂洛杉磯,也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海濱小城;其實德國各地相差也很大,我開車橫跨整個德國,既住了科隆,又住了柏林,感慨巴伐利亞的富庶文明,也為東德的蕭條衰敗而驚訝。
我所在的這個萬人小鎮,住了兩個多月了,目前看來還真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小鎮以這所四年製文理學院為主要營生。我很喜歡人家一兩百年來形成的這些概念,不知是否值得中國借鑒一下——
一是大學城、大學鎮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座城鎮就是一所大學,好比牛津、劍橋;這種概念自然隨清教徒移民沿襲到了美國。學校沒有圍牆,小鎮幾乎所有的商店、餐館、咖啡館、郵局、診所、銀行等都為學校師生服務;而且所有打工職位都直接聘用在校學生,既解決了用工問題,也滿足了在校大學生的半工半讀的需求。
因為一座城鎮就是一所大學,所以學生們完全專心致誌學習,沒有什麽燈紅酒綠的都會夜生活的引誘,也沒有什麽校外閑雜人員前來攪擾。我們這裏學風甚好,周末總有學生在讀書、學習,咖啡館裏、秋千上、校園長椅上,隨處可見莘莘學子。
二是建築與建築間都有很大的間隔,不是樹林就是草坪,到處跑著歡快的鬆鼠。那一年回北師大,本來不大的校園又被一些商家建築給侵占了,什麽複印店、雜貨店之類的。美國這裏是草坪麵積遠大於水泥地、磚地;國內正好相反,北師大基本看不到什麽草坪了,沒法指望一座校園規劃、維護得像高爾夫球場一樣。
三是男女生宿舍不像中國那樣界限分明,但是我們這裏校風明顯比中國我去過的高校都好很多。這裏就從來沒見過男女生出雙入對的。偶爾見到一男一女兩學生並排走過,但二人都距離至少一米遠。很多人受好萊塢電影影響,以為美國校園會多麽放蕩不羈,然而我看到的卻截然相反。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不親眼看看,真會覺得現實生活就和電影上電視上一樣;再加上“國師”張維為、金燦榮、司馬南之流三寸不爛之舌的渲染,真以為世界已經東升西降。也可能地球已經開始東升西降,但是我眼裏看到的、內心感受到的,估計再有個五十年也不會乾坤倒轉,因為很多事情不一定是金錢和集權決定的,而是人們的普遍觀念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