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早晨7時,“名人精致號郵輪”抵達這次西地中海之行的最後一站,“奇維塔韋基亞”港(Civitavecchia), 這裏距意大利首都羅馬僅有一小時左右的車程。郵輪安排的穿梭車把我們送到港口外,八天七夜的海上之旅就算是結束了。
1。羅馬的火車站
在港口外我們搭乘當地的巴士,來到了附近的一個火車站,那火車站小的不能再小,所有來此乘車的旅客都要從一間很小的辦公室入內購票進站。來到了站台上,眼前一片破舊景象,好像穿越回了中國的70年代。乘車去羅馬要到另一站台,旅客們必須手提沉重的行李,走下幾十級台階,穿過深深的地下通道,那叫一個累啊!好多年沒受這份罪了。
火車來了,還好不算很舊,速度也不太慢,50幾分鍾就到了羅馬的聖彼得(Roma San Pietro) 火車站,這裏距離我們預定的旅館不遠。出站同樣經過了一番艱難,累的我們一身汗。
國內的同胞們:出國以後你們就會體會到祖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鐵路交通的巨大變化與方便,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2。梵蒂岡廣場
趕到旅館已經是上午9點半多了,稍事整理以後,我們立即前往第一個參觀景點-梵蒂岡廣場,這裏離我們住的旅館僅有5分鍾的路程。按計劃,我們將首先參觀梵蒂岡大教堂。盡管有精神準備,可是梵蒂岡大廣場大排長龍的陣勢還是給我們極大的震撼!
欲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參觀的人必須要排隊入場,排隊的人流從大廣場的西邊,繞到南邊再折向和邊,估計至少有兩千之眾。不過,盡管人多,卻秩序井然,大家都在烈日的暴曬下默默地排隊。所以我們決定排隊,因為我們僅有這次機會可以參觀大教堂。
借著排隊的機會,第一次仔細地察看著這個號稱“國中國”的地方。廣場正北麵坐落著高大的聖彼得大教堂(St.Peter's Basilica Church)。這座文藝複興時期的傑作建於1506年至1626年,由米開朗基羅設計,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會的重要象征之一。
圓頂教堂的雛形最早出現在羅馬的《萬神殿》,後來在佛羅倫薩“聖百花大教堂的建造中得到了發展,米開朗基羅在此基礎上又加以改進,從而使得“聖彼得大教堂”顯得更加莊嚴與雄偉,堪稱舉世無雙,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
大教堂前麵的廣場被兩個半圓形長廊環繞著,長廊由許多根粗大的園石柱支撐。廣場的地麵由黑色的方塊石頭鋪就,廣場中間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埃及方尖碑,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是1856年豎起的。
左右長廊的頂上立有上百個聖男聖女的雕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這是東麵石廊中部頂上的雕塑群。
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終於來到了大教堂的入口處,經過嚴格的安檢,才得以入內參觀。回望寬闊的聖彼得廣場,這裏是教宗接見信眾和主持彌撒的地方,據說可以容納30萬人。
教堂前麵的長廊頂部,已經裝飾的不同凡響。
進入到教堂內部,高大的頂棚更是金碧輝煌,光彩奪目。
教堂內壁上到處是精美的雕塑,這尊描寫的是聖母瑪麗亞與童年的耶穌?
對麵這尊描寫的是天主教與天使,
在富麗堂皇高大宏偉的大殿裏,遊人變成了螞蟻,據說這裏可容得下三萬信徒。
這裏是教宗主持彌撒的祭壇,給人以莊嚴沉重的感覺。
祭壇的頂棚,中間裝飾著閃光的鴿子,象征著聖靈就出自這裏。
祭壇的正上方就是教堂最高處的穹頂,描繪著天堂的景色,可惜我拍的不是很清晰,而且還有點變形。
看完了天,再看看地。這是大教堂精美的地麵,鋪的是真正的意大利純天然大理石,都不舍得讓人用腳去踩。
在聖彼得大教堂待了大約一小時就匆匆離開了,因為還要去遊覽羅馬城內的其他景色。
從大教堂走出來,注意到教堂左邊大門口站立著兩位梵蒂岡國家衛隊的士兵。他們都是從瑞士招募來的,個個高大魁梧。士兵們依然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持長戟,威風凜凜,讓人有穿越回中世紀之感。
3。西班牙台階
下午1時左右,按照事先規劃的路線,我們乘坐M1線地鐵從梵蒂岡來到了著名的“西班牙廣場”。
著名的“西班牙廣場”因西班牙大使館坐落於此地而得名,後由於好萊塢電影《羅馬假日》取景於此而聞名於世。這裏早已成為年輕人最喜愛的地方,也是羅馬最著名的地標。
人們都喜歡在台階上坐一會兒,也許能沾一點影星的靈氣,邂逅一場浪漫與激情的戀愛。
西班牙台階前的“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由天才設計師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設計。這是一個別具一格的噴泉造型;水裏有船,船裏還有船。
羅馬的古跡文物多的鋪天蓋地,剛離開西班牙台階幾步遠就遇到這組雕塑,估計是為那位賢人豎立的紀念碑,顧不上一一考證了。
4。許願池
沿著曲折的小巷,我們急匆匆要去看的是這裏,著名的“特萊維噴泉”(Trevi Fountain),人們更喜歡稱之為“許願池”。噴泉的水來自於城市最早的水渠,而“特萊維”這個名字指的是在噴泉處會聚的“三條水道”。據說往噴泉裏扔一枚硬幣,許一個願,或許日後能夠實現。可是我光顧著拍照了,把許願這茬給忘了。
這是一組大型雕塑,主角是海神尼普頓,建造時間為1450年至1762年,前後300餘年,設計師為建築阿貝蒂。這組雕塑巧妙地把希臘神話故事裏的人物與噴泉合為一體,看起來好像他們正從水中奔騰而出似的。
都說中國大陸的景點人滿為患,到了羅馬的許願池才發現這裏才是真正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圍繞著許願池的遊客裏三層,外三層,針插不進,水泊不進,想拍個照留念都不容易。
我們繼續行走在羅馬市區的小街小巷中,一抬頭,不知又到了什麽地方,看樣子很古老了,隻剩高大的羅馬石柱依然挺立著。
這就是著名的“萬神殿”(Pantheon),建於公元前27-25年,是羅馬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羅馬帝國時期(相當於中國西漢時期)的建築。它由羅馬首任皇帝屋大烏的女婿阿戈利主持建造,以供奉歐林匹克山上的諸神,堪稱古羅馬時代的建築經典(那時天主教還沒有成為羅馬的國教)。
不可思議的是它內部的巨大圓球狀穹頂,中間有一個直徑8米左右的圓洞,讓陽光射進來,把整個大廳照亮。該穹頂直徑43.3米,高43.3米,也許象征著神與人的某種聯係。
後來的佛羅倫薩聖百花大教堂,及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都是在該穹頂的基礎上改進和發展而成的。
建造於兩千多年前的教堂保護的這樣好的確是一個奇跡!大廳裏鴉雀無聲,遊人都在默默地向先人的智慧和創造致敬!
萬神殿附近廣場上的一個埃及方尖碑噴泉(古埃及到底有多少方尖碑被歐洲人掠走?)。
6。納沃納廣場
然後我們來到了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它位於羅馬曆史文化中心地帶,是羅馬最寬闊的廣場。
廣場建於公元86年,東麵集中了許多店鋪,飯店,酒吧,及自由藝術家等,是人們休閑購物的好地方。廣場由整齊劃一的黑色石塊鋪成,千百年來已被人們的鞋底磨的油光黑亮。
廣場的西邊座落著巴洛克風格的聖阿涅賽教堂,為紀念聖女阿涅賽建立。聖阿涅賽當時是一位13歲的少女,因反抗嫁給異教徒而被殺害(我們參觀的教堂太多了,因太疲勞這次沒有入內觀看)。
這裏有兩個引人注目的噴泉,這個是位於廣場南端的莫羅噴泉。這尊雕塑是應該口吐清泉的,可惜因正維修,沒能看到噴水。
另一個是位於廣場中心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噴泉中的雕塑分別象征著四條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羅河、普拉特河與恒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個角落(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雕塑的上方還高擎著一座方尖碑,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當然是誰也不認識的(這是我在羅馬看到的第三座埃及方尖碑)。
這是廣場北端的一個噴泉雕塑群,描寫的也是古希臘英雄降妖伏怪的故事。
參觀完了納沃納廣場,疲憊不堪的我們的將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個目標--“威尼斯廣場”。因內容和照片太多,本篇暫且編到這裏,後麵的內容詳見“羅馬一日行(2)”。
2017年10月17日整理於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