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在路上

用腳步來擴展心的容量
正文

曆史變遷的見證 - 德國東部小記

(2019-07-19 10:03:59) 下一個

德國東部在曆史上是多事之地,隨著德意誌民族的興衰而變遷。徳波邊境小城格爾利茨的屬權自11世紀建立以來幾經易手,最近一次是這座城市的東邊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分割給波蘭,即今天的波蘭城市茲格熱萊茨。這座小城也見證了曆史的變遷。

下圖邊境大橋中央便是國界。

 

站在邊境線上拍的德國一側。

 

站在邊境線上拍的波蘭一側。

 

界河。

 

格爾利茨老城區可以分為中世紀區和19世紀區。在中世紀區裏,幾乎將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建築全部保存了下來。在19世紀區中,保存著完整的19世紀和新藝術運動建築。城市雖小,但它卻是德國境內受保護建築數量最多的城市。古城的街巷是彎彎曲曲的,房屋色彩斑斕,富有童話韻味。格爾利茨還是《布達佩斯大飯店》等多部電影的拍攝地。

下圖是聖彼得大教堂。

 

中世紀區街道

 

聖尼古拉斯塔(Nikolaiturm), 是古城堡的一部分。

 

美麗溫馨的小廣場。

 

格爾利茨大教堂。

 
 

教堂內部非常有味道,特別適合攝影。

 
 

市政廳廣場。

 
 

老城19世紀區街道。

 
 
 

說道曆史變遷當然要有柏林。德國在二戰結束後被分裂成東德和西德,在近現代曆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而柏林作為冷戰時期的第一前沿,完全見證了曆史的變遷。柏林牆的倒塌標誌著冷戰的結束,在史書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著名的勃蘭登堡門。原建於18世紀末,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二戰被毀之後重建。

在德國曆史上,勃蘭登堡門象征著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和德意誌帝國的第一次統一和興盛。二戰後勃蘭登堡門位於東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線上,也是冷戰時期華約和北約之間的分界線,因此它曾經成為德國分裂、歐洲分裂和冷戰的象征。1990年兩德統一後,勃蘭登堡門又成為了德國重新統一和歐洲重新統一的象征。

 

德國總理府,是貝聿銘設計的最後一個作品。外方內圓,反映德國人的特性。

 

國會大廈。

 

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

 

聖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教堂。原建於13世紀初,二戰中被盟軍炸彈夷為平地。1981年,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政府批準按原有設計重建這座教堂。現在這座教堂被改為音樂廳和博物館。

 

聖喬治廣場。雕像旁邊有幾個餐館,我們在那裏吃了烤豬腳。

 

聖喬治和龍紀念雕像。

 

柏林大教堂

 
 

大教堂內部空間巨大,非常華麗。

 
 

可以登到教堂圓拱頂上360度俯瞰柏林城。

 
 

柏林電視塔。

 

教堂正門。

 

柏林最值得遊覽的地方 - 柏林博物館島。博物館島由佩加蒙博物館、老博物館、新博物館、柏德博物館和老國家畫廊組成。每一座博物館形態各異,藏品也各具特色。我們買了通票逛了5個中的3個。

 

老博物館 Altes Museum中最震撼的莫過於整個搬遷的埃及神廟了。

 

色彩依然鮮豔的古埃及壁畫,令人驚歎。

 

Pergamon Museum 佩加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來自佩加蒙 (今土耳其領土)公元前2世紀的佩加蒙祭壇。

 

另一個鎮館之寶是娜芙蒂蒂胸像。因不讓拍照,隻能遠遠拍一下展室。該胸像已成為柏林、德國與古埃及的文化象徵。i

 

老國家藝術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是德國十九世紀繪畫的收藏館。

 

館的主體是完全複製的羅馬萬神殿。

 
 

館裏收藏了很多印象畫派名家的作品,比如高更,莫奈,畢沙羅等等。現在最熱門的就是《雨天的巴黎街道》是法國印象派畫家卡耶博特的大幅油畫畫作,從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來這裏展出。

 

雷諾阿的作品。

 

柏林東邊畫廊。這是保存下來的最長也是名聲最響的一段柏林牆,共計1.3公裏。1990年兩德統一,遺留下來的這段柏林牆就成了當代藝術家們創作的園地,多以政治主題為主,2009年經曆了一次翻新。

 

這是柏林牆上最有名的一副畫。

 
 

著名的查理檢查站,前東德和美占區的檢查站。看著不起眼,卻見證了那段巨變的曆史。

 

查理檢查站旁的麥當勞非常有設計感。

 

最後加一張從我在柏林住的旅館窗口拍的照片。這個經濟型旅館有意外好的景色,為此次旅程添了驚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