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琳娜72

實在想不出來一介移民有啥好介紹的呢
正文

京都紅葉季紀行16:毘沙門堂敕使阪

(2024-01-21 19:30:11) 下一個

山科毘沙門堂本堂回廊看高台辨財天

 

到京都賞楓是一個多年心願,也是心病,可我每年的秋天工作都忙,實在走不開。北美入秋固然也是到處金樺紅楓一派攝人心魄的斑斕色彩,但那漫山遍野的大寫意式秋景跟日本廟宇庭院內那種精雕細琢的園林藝術實在是兩回事兒啊,各有各的好,誰也取代不了誰。就這樣,每到秋季後院樹葉變黃,我內心便騷動不已,翻看手中老舊的京都賞楓名所十選的畫冊、然後二十選、三十選、近年網上竟還有五十選的,我心說難道真要這樣年複一年眼巴巴等到自己老了退休才終能成行嗎?當然不能!那年我鐵了心,一咬牙跟單位請了二十七天長假,隻身遊京阪奈,一償宿願。

我行程裏安排的景點很多,那是多年計劃累積下來的,這也想看,那也想看,哪個也舍不得刪掉,要是再不動身的話恐怕隻能越加越多,唉,貪心呐!在這長長的名單裏,我到京都看的第一個景點就是位於山科的毘沙門堂。我選毘沙門堂的理由大概跟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那張敕使阪的照片!毘沙門堂在小山上,有兩處可以登台階入寺,從山科火車站走來,到山前先遇到的是正門,平平無奇不理他,繼續往前走百來米到第二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敕使阪。由仲秋轉入深秋的時節,緩緩的斜坡(日語叫阪)道上鋪滿落葉,殷紅勝血,入口處立著高大的石碑,上刻毘沙門堂門跡六個大字,標記其寺格為天台宗京都五門跡之一,為703年文武天皇敕建,特有曆史感。往上望去,兩旁殘楓朝內垂拱而立,樹梢相連,緊緊結合為一,宛似天然隧道,隧道盡頭最高處是敕使門,再上去,門後就是皇家住持居住的辰殿(十七世紀寺院遷到山科以後建)。

敕使阪這幅絕美秋景在介紹京都紅葉季的書籍海報裏常常見到,所以我那天滿懷希望奔著它去了,結果可想而知,沒見著。說沒見著不是沒見到敕使阪,阪在那兒呢,碑也在,老遠望上去,門兒也在那裏,一切都對,就是海報照片裏的那個美景沒見著!我見到的敕使阪掃得很幹淨,青石板上沒什麽落葉,道旁楓樹或紅或黃,部分葉子還青嫩著。總歸一句話,味道不對,我來早了。

沒有紅葉裝飾的毘沙門堂敕使阪

雖然失望無奈,但來都來了也不能就走,上去吧。登坡入寺,見到敕使門匾額上寫著“出雲寺”,我就迷糊了,後來上網弄清楚,原來這是當初天武天皇建寺時的本名,原寺址在京都皇宮北,後因兵災戰亂毀壞,到江戶時代才重建於此,是為毘沙門堂,但出雲寺的名字也還在冊。不過說實話,我特意來毘沙門堂是為了“拍阪”的,對那段曆史興趣不大,如今敕使阪素顏出鏡,容貌平庸,讓我倒有被當頭拍磚的痛感。當天天氣不好,偶有毛毛細雨,我那騷動燥熱的心也就被澆的一片冰涼,開始在本堂附近和高台弁才天等處照相,正好以前沒拍過日本寺廟的秋景,就算練練手,熟悉一下日本園林的審美觀吧。以下是新手上路頭一天的習作,好像也還成,反正自己很開心,很有我原先想象的日本庭園秋景的模樣。

我在毘沙門堂敕使阪得到一個教訓,後來在別處也次次得到印證,那就是千萬別因為一張經典美照而決定去某處景點,照片越是美的上天,能看到同樣景色的機率就越小,安排景點總要得有超過單單一張漂亮海報的內涵才好。去到該處,也一定要準備接受殘酷的現實,天色不佳、人潮擁擠、時間不對,等等等等,別輕易掃了興致。就算運氣超好,看到了海報般的絕景,也別以為自己能拍出同樣的相片留念,人家專業攝影師的作品可不是隻來旅遊一次隨手按個快門就得來的呀。

當天我從敕使阪踱步而下,調整了心態,開始我為期四周的京都紅葉狩。

 

看這樣子是毘沙門堂裏另有小號神社

山下楓樹沒有全紅,但寺內已經色彩斑斕了

京都第一天,新手上路啦,玩兒的特歡

如果還有時間,毘沙門堂旁邊還有一個雙林院,也有紅葉景觀(小的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