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77)
2020 (69)
2021 (110)
2022 (117)
2023 (112)
有一位老海歸的名字並不是家喻戶曉,然而在中國核能發展事業中,他的貢獻不小於一些“大腕”。他的名字叫楊承宗。
楊承宗,1911年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1932年上海大同大學畢業,1947年赴法,在巴黎大學居裏實驗室研究放射化學,師從約裏奧·居裏夫人(鐳發現者瑪麗·居裏的女兒)。1951年他通過了居裏夫人親自主持的論文答辯,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同時,楊承宗收到了錢三強從北京發來的電報,要他用組織給的3000美元購買原子能相關的書籍、儀器、藥品,並及早回國。
1951年秋天,楊承宗帶著13箱急需物資回國,並帶回居裏夫人那句有名的口信,“要反對原子彈,就要有自己的原子彈”。這句話上層視為機密,楊承宗也守口如瓶,直到1983年他才透露出真相。他是中國放射化學的奠基人,創建放射化學研究所。在他的領導下,經過三年努力,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提煉出2.5噸純核鈾原料,作了突出的貢獻。
在教育方麵,楊承宗也頗有曆史性建樹。中國第一所自費走讀大學合肥聯合大學,就是在他的建議下於1980年成立的,由他自己擔任校長。這樣一位頂級科學家,教育家,生活卻一直十分窘迫,按照女兒的說法,緊巴巴的。
楊承宗出國留學,家裏四個孩子由妻子一個人撫養。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妻子變賣了自己的首飾和所有值錢的東西。最後隻能靠借錢貸款來維持生活,供孩子上學。楊承宗回國後,麵對一堆債務,變賣了自己帶回國的照相機和手表,來償還債務。
楊承宗回國後,家裏又添了人丁。他每月的工資1000斤小米,相當於100元,很難維持一家七口的生活。孩子們以為爸爸回來,生活會好一點,可是妻子像過去一樣,精打細算,把生活打理得不能再低了。原子能所為職工定製了棉衣,楊承宗手頭沒錢買,隻好跟王淦昌借。
除了自己的小家庭,楊承宗每月還要寄錢給年老的父親和單身的姐姐。50年代初,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很低,一些同事朋友以為這個法國留學回來的研究員手頭一定很富裕,常有人張口跟他借錢,楊承宗從不拒絕。這種灑脫的性格有時讓妻子很煩惱,但楊承宗總是開懷大笑,整個家庭總是融融樂樂。
命運對楊承宗很不公平,在進行一次危險的放射性元素工作中,他用身體擋住其他同事,自己卻遭到過量放射性傷害,右眼失明,左眼視力不到0.1。幸好經過手術和治療,多年後,左眼逐漸複明。
妻子操勞一輩子,積勞成疾,最後臥床不起十六年,沒有公費醫療待遇,全靠楊承宗的工資為她看病,雇保姆。孩子們長大工作以後,盡力補貼家裏的費用。1988年科學院賣給職工福利房,楊承宗沒有能力購買,由五個孩子幫忙湊夠了購房費。
1994年冬,女兒從美國回來探親,看望83歲的父親。家裏冷得要命,楊承宗裏三層外三層,毛衣棉襖全副武裝,卻還是凍得發慌。楊承宗掀起棉襖,指著一根布帶,纏繞在腰間棉背心外麵,笑嘻嘻地說,“這是我的發明,可以保持身體暖和。”女兒心酸不已,每想到這一幕總是淚汪汪。
原子彈爆炸之前,提煉鈾的任務至關重要,楊承宗的工作受到極大的重視,他的名字與錢三強、鄧稼先、彭桓武、趙忠堯、王淦昌並列。1962年國務院為科學家舉辦國慶宴會,楊承宗與周恩來同桌,他們互相敬酒暢談。然而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加上文革,楊承宗淡出了人們的視野。1969年他被迫離開了科研項目,隨科大南遷,在馬鞍山南山鐵礦勞動,每天用錘子敲碎礦石;在合肥磚瓦廠拉磚、看倉庫;1972年大學恢複招生,給工農兵學員上課。雖然文革後,他在核放射發展上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但別人評功授獎,卻從來沒有他的份;別人當上了院士,他卻終身與院士無緣。直到1999年,科學院前黨委書記張勁夫在一篇文章《請曆史記住他們》中提到楊承宗,人們才想起楊承宗對兩彈一星的貢獻,才發現兩彈一星的23位功勳科學家中,竟沒有楊承宗。
巨大的生活壓力,不公正的待遇,命運的捉弄,從來沒有讓楊承宗煩惱過,總是樂嗬嗬。他始終為自己是居裏夫人的學生而驕傲,真正作到了不計較個人得失,天性樂觀,是他能夠長壽的原因。楊承宗2011年去世,享年100歲。
sysyphe 發表評論於 2024-07-24 14:19:39
有智商無智慧, 自由世界留學然後回去服務那個獨裁的國家,客觀上來說 確實是為虎作倀
這一點上,那個82娶28的前美籍華人楊振寧確實要拎得清
這一點上,那個82娶28的前美籍華人楊振寧確實要拎得清
=====================================
每月1000斤小米,別說7口之家,70口之家也能維持吧?就算寫錯是100斤小米,7口之間一個月也那個時候也是富戶了吧?
原來是他讓中共有了原子彈的原料啊。此人乃民族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