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
每天送兒子上學都要在車上聊上幾句,以學習為主(這並非我是虎爸,而是因為這是一天中唯一同兒子接觸的時間),當然也聊其他的。今天出發較早,時間比較充裕,不要那麽拚命趕,所以聊得放鬆點。
因為天氣轉冷了,看到一穿短T恤、短褲,趿著一雙人字形拖鞋,皮膚古銅色的婦女帶著小孩匆匆趕路,於是我就開始了我們父子之間的對話。
父親:這女的好像是泰國、菲律賓等國的人。
兒子:你是種族主義者!
我這就成了種族主義者,我無語了。車子繼續前行,兒子打破僵局,主動把話題轉換到了即將舉行的省選。
兒子:今年的選舉怎麽沒有NDP?
父親:NDP是聯邦政黨,這次是省選,必須是省級政黨。現在好像是CAQ領先,他的領袖Legault主張,限製移民三年內學會法語,否則就驅逐出境。
兒子:這很公平(that’s fair)。
父親:這很公平?那麽,爸爸、媽媽都會被驅逐出境,就把你留在這。
兒子:這樣啊!我以為隻是對新來的難民。
這就是孩子們在學校受到的政治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思想陣地,真的是如我們早期接受教育時強調的“無產階級不去占領,就會被資產階級占領”。
孩子接受的教育有理想化的成分,這一點父母要理解。成人有更多社會經驗,其中有很多是負麵的,隻能隨著孩子成長而逐漸讓他們麵對現實。
聯想到最近最熱的討論話題瑞典旅館門,如果某人從來沒接觸過中國人,隻看過這些視頻,那他認為中國人就愛耍賴也無可厚非,上不到種族歧視的高度。如果他認識很多舉止文明的中國人他自然就不會那麽想。這都是極其簡單的道理,不用複雜化。
第二,曆史地看,5000年文明曆史的絕大部分時間,種族之間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這點就是人類進化的曆史而已,叢林法則,還談不上什麽種族主義。
霧裏南洋 發表評論於 2018-09-20 20:16:53
老祖宗公然講了。非我族類,其心必已。白紙黑字,置地有聲。這不是種族主義,什麽是種族主義。看看中國,漢族占絕對主導,這是千百年的種族主義的結果。
看到樓下說起找對象的種族偏好問題,想起我們院長曾經跟我吐槽:他是德裔移民的美國人,祖上好幾代了;他太太是意大利裔美國人,也好幾代了。然而他的老丈母娘,從一開始就不讚同閨女找個德裔的,就偏好意大利裔的小夥子;現在都30多年了,變成老頭了,還看著他不順眼呢。:)
其實這就是偏好而已,承認不承認都是客觀存在,一般上升到不歧視的高度,坦誠說出來沒啥不好;但兒女的事情呢,還是他們自己決定少點幹預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