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西

記下心的曆程 紀錄當下
個人資料
正文

從北大校長的“鴻X誌”說開去

(2018-05-05 10:13:36) 下一個

   北京大學,是我心目中的麥加,其人文風氣之盛,在中國首屈一指。驚聞北大校長在校慶120周年的講話中,將“鴻鵠誌”念成“鴻X誌”,成了網絡熱議的話題。本人也來湊個熱鬧,談點想法。

   一、網友們為什麽驚訝。因為北大代表的地位,不允許一校之長犯這麽常識性的錯誤。姑且不論建國際一流學府,就當今北大在國內的地位,就相當於古代的國子監,北大校長就是國子監祭酒。即便是那所謂讀書無用的文革時期,我們的老師除了讀兩報一刊外,就是讀一些北大、清華的學子的動態之類。他們的一舉一動,代表著中國年輕人的方向。這也就是,為什麽北大成了“五四”運動發祥地的原因。在我們上中學的那個年代,北大、清華在我省(應該也算教育大省和強省)的招生計劃隻有區區90名左右,平均到每縣不到一人,其擇優錄取率可想而知。上大學後,高我們一屆的一位同學,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我們係主任(當時已是博導)還利用到北京學術交流的機會,屈尊去北大研究生宿舍看望他。由此可見,北大在我們莘莘學子中的崇高地位。

  林校長為什麽會出錯,這是由於漢字的多音、多義的複雜性決定的。其實,每個人都有讀錯字的時候。我本人在上小學時,曾將“泰國”讀成“秦國”。我在《我的小學老師》一文中,也曾經提到我的一位代課老師將“俺”讀成“電”,將“贛”讀成“貢”的事。就是我在教大學時,一次去聽一位音樂老師的課,她在課堂不止一遍地將貝多芬“酗酒”說成“凶酒”。為什麽我們的錯,沒有引起如此大的反響,當然有那時沒有網絡的客觀原因,但重要的是我們不是在北大,更不是北大的一校之長。

  所以,作為化學家的林某讀錯“鴻鵠誌”,我們能寬容;但作為北大的林校長,讀錯“鴻鵠誌”,我們不能原諒。

   二、人文教育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接受基礎教育的那個年代,是政治掛帥的年代,是學工、學農、學軍的年代,目標是要培養又紅又專的接班人。後來,粉碎“四人幫”之後,勇攀科學高峰,片麵強調“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科學知識是進行了惡補,但人文知識欠缺的短板仍然存在。導致少數忽略了人文教育的理工科學生,出現一些常識性錯誤。比如,大學時期看露天電影時,我們就聽到有將“法西斯”當成“法蘭西”的錯誤。為了減少這些常識性的錯誤,重視人文教育實在必要。令人欣慰的是,國內的國學似乎開始繁榮起來了。教育的改革也在進行中,作為教育指揮棒的高考,語文和數學的比重將會明顯提高。

   到時,我們的科學家不僅能造出一流的“芯片”,還能寫出一流的韻律詩詞。

   三、應該倡導務實的社會風氣。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奢華、享樂之風開始盛行起來,江、胡時代,全國遍蓋樓堂館所,一遍燈紅酒綠。如果將這些樓堂館所,換成學校教學樓、體育館、博物館,不僅我們的青少年、社會民眾受到了教育,也不會腐蝕我們的社會精英,使他們沉下心來,有更多的精力來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那樣,即便基礎不完整,也不會念錯“鴻鵠誌”,甚至還能造出中國自己的芯片,真正能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中國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柳溪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寒一凡' 的評論 : 不是我們不饒人,隻是不想再出現第二例這樣的錯誤,需要反省出錯的原因。
寒一凡 回複 悄悄話 不知道這位校長有多難受呢,得饒人處且饒人吧。祝周末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