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西

記下心的曆程 紀錄當下
個人資料
正文

師拜馬克思的十年

(2018-05-04 19:44:43) 下一個

  今天是馬克思誕生200周年紀念日,作為一個曾經研究馬克思、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學生,讓我來回首這十年所走過的曆程,以紀念人類曆史上這位偉大的理論家和思想家。

  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這個抽象的名詞,是我在上小學一年級時所要求背誦的“要搞馬克思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的毛主席語錄。後來,我又在大隊支委會的會議室見到了留有大胡子的馬克思畫像。說實話,當時我心裏並不是特別喜歡,主要是介意他的胡子過長。真想不到,我後來錄取為政治係的學生,在中國的那種意識形態下,馬克思及其馬克思主義,那是很難繞過去的。為此,我整整同馬克思主義打了十年交道。

  最初學的一篇有關馬克思的文章是,中學語文課本裏選用的恩格斯發表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其中提到馬克思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卻是永遠地睡著了。後來又從電視中聆聽了胡耀邦在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的講話。

  上大學後,我們學的各門課都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寫論文的引經注典,雖不像“文革”時期那樣用黑體字,但都要注明原著的出處,因此本人也買了一套二手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四大本。最開始是學馬克思早期著作,如<《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博士論文和在《萊茵報》上發表的,針對第六屆萊茵省議會關於出版自由和林木盜竊法,同萊茵省總督沙培爾論戰的《摩塞爾記者的辯護》評論文章。馬克思的理論沒學到啥,但我特崇拜馬克思和燕妮的堅貞不渝的愛情以及他同恩格斯的深厚友誼。

  後來又學了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期的《德意誌意識形態》、《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古典哲學的終結》、《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法蘭西戰爭》等名篇。西方於上世紀40年代發現了馬克思早年的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其中,“異化”概念被大量地使用,顛覆了我們傳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掀起了異化勞動和實踐觀點的大討論。1983年開展的清除精神汙染運動,發起的對人道主義和異化的批判,使這場對馬克思主義的再認識卡嘎然而止。

  至於不朽的《資本論》巨著更是我們必修的科目。但這門課是我大學的最後一門文化課,我卻差點考了個不及格。這也並不是因為這門課特別難,或者我學得特別差,主要是我當時漏答了一道20分的大題。當然,主要還是我的粗心,但當時的考卷把所有問題都印在一麵,近剩最後一道問題印在另一麵,又缺了這裏大學考卷的類似“to be continued”的溫馨提示也是客觀因素。

  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在一所高校教公共政治理論課,所在的教研室就教馬列主義教研室,現在應該改成馬克思主義學部,或擴建成馬克思主義學院,反正都離不開馬克思,仍然在吃馬克思這碗飯。

   教了三年書後,又考研究生,當時的專業叫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後來入校後,該專業改稱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此階段,我讀了很多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盧卡奇、葛蘭西等的著作,才知道在馬克思之後,除了列寧外,西方還有人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的思想。也在此階段,我弄清楚了,在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當成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是從斯大林的《聯共(布)黨史教程》開始,後來傳到中國,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又將這一認識強化了。當時的哲學界曾試圖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使其回歸到馬克思的以人為中心。但不知這種努力的結果如何,因為後來,我離開了這一行業。

  在上研究生的階段,我的導師主要是研究西方哲學,特別注重人本主義這一領域。但論文選題時,我還是盡量避開了這一領域,反而選了西方的科學哲學這一我不十分善長的科目。因為,隻有這樣,在我論文答辯時,方可避開其他導師要求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的苛求。畢竟馬克思主義不是萬金油,什麽地方都可以塗的。當代西方哲學研究的問題及其研究方法,是一百多年前的馬克思無法預料的。在順利獲得了碩士學位後,我就道別了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

  今天來寫這篇沒有一點理論水平的文章,如果被我的導師知道,那一定得給我掃地出門。其實,不用導師掃,我已自動出門了,不僅出了師門、校門,還出了國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