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塵北地

皓空之下,一粒微塵

本博客裏的內容版權屬於皓塵北地所有
請尊重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作者
正文

十年修得同船渡

(2019-02-22 07:00:16) 下一個

讀萬卷書不一定勝過行萬裏路。旅途中碰到的人似乎都和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總能從他們身上得到啟發。人與人的緣分絕非偶然,有些人初次遇見便感覺似曾相識,不可思議。

 

前不久,在Las Vegas遇到一對黑人老夫妻,J&J,相談甚歡。早起早睡,作息時間與很多老人家一樣,住在同一個飯店,第二次見到又都覺得很麵善就忍不住同他們聊了起來。他們已經退休,來自Atlanta。

 

老先生親切地開玩笑,問我們有沒有去賭錢。我們實話實說,其實隻是途經Vegas,此行目的是在附近的國家公園徒步。於是老先生直言不諱他頭天晚上贏了,而且決定適可而止。他說他聽過一個段子:There are only two types of people leaving Las Vegas, losers and liars. 還真逗,我們四個人都笑起來。

 

他們問我們身在加國的人看不看CNN。我們說當然看,“It’s never been so entertaining”. 於是又是一頓默契的調侃。

 

兩位老人表示非常欣賞加國總理能夠頂著巨大的壓力敞開大門接收難民,對此我們也非常認同。人類本就應該互相幫助,何況這是雪中送炭之舉。他們說作為美國人,希望也能看到有一個總統心係世界而不是每天盤算著自私自利。大多數國人的基本物質欲求已經達到,精神境界應該更加遼闊,需要正麵的引領。

 

他們又問我們在加國住最喜歡的是什麽。我們說有兩件事,一個是好山好水好風光,再一個是有很多做義工的機會,隻要有時間有願望可以做很多喜歡又有意義的事情。

 

J&J是虔誠的基督徒,卻也同時對佛教很感興趣,對此我們也有同感,認為其實不同的宗教隻是適合於不同條件的人去修行的不同方法,是站在不同的山峰瞭望同一個方向。

 

我們告訴他們一次宗教奇遇,那是幾年前在Niagara Falls路過一座好大的寺院。

 

那天正值深秋,風很大,一個身著灰色常服的洋和尚正專注於清掃院落,每一個動作都是如此規範,然而每一次掃過的地麵又幾乎同時被風恢複了原樣,而他還是繼續著同樣的動作。漫天飛舞的落葉與塵土在空中反射著夕陽的無數種顏色,一半炙熱,一半寒涼。那個畫麵的視覺力度太大,以至於讓我們一直念念不忘。

 

僧人察覺到我們的注視,放下手上的忙碌,向我們走過來,雙手合十,”阿彌陀佛“,這一句是字正腔圓的國語。我們也回禮,然後慢慢談了起來。

 

開始時有些疑惑,僧人說他自己在某日reached enlightment。在我淺薄的佛法概念裏,証到果位的聖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這樣說的。可是聽著他繼續滔滔不絕地講著自己的事情,琢磨著也許他的用意翻譯成中文大概是他終於真正領悟了的意思。

 

他提到了他的太太和兒子,我們才弄清他其實這段時間是短期出家,平常是個在家修行的居士,負責寺院的花草庭院,維修之類的事項。他說他從小接觸西方的哲學和宗教,但是一直沒法讓自己找到歸屬感。後來他在打獵時受了傷,體驗了瀕死,感覺到靈魂出竅,然後他去做催眠,記憶起了過去幾世的輪回,最後決定在那間寺廟皈依。

 

他深信因果,認為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人完全有能力改變命運,隻需要在每做一個決定前清楚明白接下來可能導致的後果,並且能夠完全接受就可以了。生命本該簡單,他說他不再被任何事情困擾。曾發生的無所謂好壞,都是經曆的一部分,沒有本質的區別。有些人幫助了我們,有些人傷害了我們。我們幫助過別人,我們也傷害過別人,就是如此,都是必要的。然而我們可以決定經曆過這些之後受到怎樣的影響,接下來該有怎樣的改變。

 

老夫婦聽了很感慨,也給我們講了一些他們多年來修行中大致類似的體悟。與J&J暢談過後,我們都要踏上歸途。”It’s so nice meeting you”絕無虛言。那天我們閑聊了很久,大有些相見恨晚,惺惺相惜之感。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不是年齡,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等,而是觀念。有些人萍水相逢,卻由於三觀接近,溝通無比暢通愉悅,相遇令人驚喜,回味無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