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藍天姐姐的影響,我要鬥膽說說學語言這件事。
我要說的這件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日常。對我來說,學外語是一個很大的諷刺。我並不屬於一個正常人。我哪裏不正常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腦殘弱智。要是說具體一點,就是我對整個人類社會抱有極大的敬畏。不善言談,在人前誠惶誠恐,生怕惹來世人的厭棄。對外界,我沒有訴求,日複一日,苟延殘喘,委曲求全,盡量沉默的生活著。
我沒有訴求,我的世界本可以不需要語言。據說母親分娩我的時候痛苦萬分,我時常想告訴她,相對於被強行帶到這個人世,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生的痛苦,分娩之痛,也許不算什麽吧。當然這話我從來沒有說過,我怕得罪她,也不想她為我擔心。
盡管如此,我還是和所有的人一樣,學會了母語,並且中規中矩的掌握了幾門外語。
我想說我最近在學的一門語言,阿拉伯語。不,我想說的應該和具體的語言並無關係,我隻是想說一下我關於語言學習的理解。
我的母語是南方話,f,h,r,l,不分,沒有翹舌音。音調不止有四聲,應該類似越南話,有五,六個聲調。在母語中沒有接觸的發音對我來說曾經是個大挑戰。比如西班牙語裏的r,我練習了足足有一年多,才漸漸的有個眉目。又比如日語裏的a,發出來一個漢語的a,或者英語的a,或者德語的a, 都不是日語裏的那個a。這裏,我想說的其實就是,字母也許就是那麽幾十個,但是,發音口舌位置,嘴巴張開的大小,呼吸的急緩,同一個音在不同的語言裏都不一定一樣。
什麽意思呢,就是聽啊,仔細聽啊,認真冷靜的聽啊。除此之外,還能怎樣?把對方的語言改變成自己的母語嗎?老老實實的以虔誠卑微的心態去傾聽。這是學習的關鍵。
想說一個無關緊要的事。英語的th,它的發音簡直一度拯救了我的自卑。我小時候一直有點大舌頭,一緊張就咬著舌頭說話,後來學了英語和西班牙語,才知道,用不著為此自卑,人家都是咬著舌頭說的。
母語裏的習慣在學習外語時要拿來比較,這是會母語的好處。但是有時候也要忘記母語。我經常一著急就把外語說得像是在說中文,四平八穩,每一個字都帶一個重音,每每此時我都懊惱不已,罵自己是個狗改不了吃屎的豬(意思好像哪裏有點不對)。然後重新呼吸,關掉母語頻道,切換節奏。
外語的節奏是怎樣的呢?每一門語言都有自己的節奏和韻律。英語好像一串噴出來的煙花,德語是掉到地上的珠子,日語是在碗裏的骰子,意大利語是炒鍋裏的豆子。阿拉伯語剛學著說的時候嗓子眼疼得厲害,要假以時日,嗓子那裏磨出來一層繭才能談吐自如。
發音特點在哪兒,重音在哪裏,強弱是怎樣,一時半會兒是很難準確掌握的,需要時間的積累,和靜下心來的聆聽。我的方法是不停的重複。看過的書,聽過的電影,不停的重複。直到張口就來,像一個滿電的複讀機。
可是,我還是想說,口音並不是什麽羞恥的事。
無論怎麽努力,口音總會在某個時候悄悄的暴露我們的出身。我的出身地,這大概是我唯一一點都不以為恥的關於我自己的事情。
剛到國外的那幾年,打電話的時候,經常有人問我是不是法國人,說我有法國口音。我說不對的啦,我應該是中國口音。然後整個辦公室的人都看著我滿是憐愛的笑。
上大學的時候還有一個網友,他說我的英語口音像奧地利人。我沒有反駁,奧地利的確是我的一部分。但是,更多的應該還是中國口音。
雖然我盡力摒棄被人說有口音這件事,內心卻不是太介意。每個人都有口音,屬於自己的說話方式和詞匯選擇。口音裏表達的是一個人的讀過的書,走過的地方,深交過的朋友,熱愛的土地,人生閱曆,學識修養,還有個性。我是一個沒有個性的人,我努力掩飾自己,我的口音不是很明顯。我羨慕有個性的人。
作為一個留學生,就是盡量擺脫口音,也無需太介意口音的流露。這是我的理解。
口音也是個性的表現,這個說法有意思。信奉西方個人主義的認為每個人都有個性。是否鮮明,每人不同。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口音。是有些人善於掩飾自已,或是真正改變呢?
同時,真的不需要過分強調口音這個事情。以前上學的時候,學校有時候會請專業大拿來講座,得諾獎的也來過幾位。這麽說吧,專業上牛人裏有口音的多了去了,比中國人口音重的也多了去了。沒有一個人計較,貌似大家全都能聽懂。所以,說到底是專業能力。
你就是什麽都不會,我也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