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哲學簡史又快細細讀了一遍,以下部分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尤覺儒家對於葬禮的描述,很有見解。特記錄筆記如下。
孔子 知命: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隻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道家“不知之知”:用棄知的方法得到“內聖”之道。棄知的結果是沒有知識。但是“無知”與“不知”不同。“無知”狀態是原始的無知狀態,而“不知”狀態則是先經過有知的階段之後才達到的。前者是自然的產物,後者是精神的創造。道家用“忘”字表達其方法的訣竅,這是很有深意的。聖人並不是保持原始的無知狀態的人。他們有一個時期具有豐富的知識,能做出各種區別,隻是後來忘記了它們。他們與原始的無知的人之間區別很大,就和勇敢的人與失去知覺而不畏懼的人之間的區別一樣大。
不修隻修:依禪宗的看法,修禪成佛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修隻修”。
修禪的人照信佛的人通常理解的那樣去修行,是“有為”的修行,不持久。黃檗(希運)禪師:“諸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近期。猶如劍射於空,力盡還墜。都歸生死輪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虛受辛苦,豈非大錯”。他還說:“若未會無心,著相皆屬魔業。……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來所說,皆是化人。猶如黃葉為金錢,權止小兒啼。……但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不造新業,並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無心。因此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無心做事。這正是道家所說的“無為”和“無心”。以無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義玄說:“道流佛法,無用功處。隻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所以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於日用平常行事外,別有用功,別有修行。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禪師們所說的不修之修。其本身就是一種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種知。這樣的知,不同於原來的無明;不修之修,也不同於原來的自然。因為原來的無明和自然,都是自然的產物;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創造。
儒家講葬禮這段也很精彩。
照儒家所說,我們行喪祭之禮的時候,是在欺騙自己,而又不是真正的欺騙。《禮記》記孔子說:“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為也。”(《檀弓上》)這就是說,我們對待死者,不可以隻按我們所知道的,或者隻按我們所希望的去對待。應當采取中間的方式,既按所知道的,又按所希望的去對待。這種方式就是,對待死者,要像他還活著那樣。
《禮論》中還說:“祭者,誌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文貌之盛矣,苟非聖人,莫之能知也。聖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狀乎無形影,然而成文。”照這樣解釋,喪禮、祭禮的意義都完全是詩的,而不是宗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