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花與小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宗教哲學 聽後感

(2020-05-30 15:38:44) 下一個

傅佩榮教授在《宗教哲學》的公開課中,用哲學思考的方式來反省、分析並評判宗教。雖隻聽到簡介仍很受啟發,並做筆記如下:

人生最怕的五個字:重複又乏味。(相關內容詳見《虛無主義的危機》)

宗教是信仰的體現,為了解決理性無法解釋的問題(除了自然界與人類之外的屬靈的世界)。屬於文化層麵。教授說起宗教是溫和、包容的,談到經驗原則:“在沒有合理的懷疑之前,我相信我的經驗。”因此,如果見到某人說相信如何如何並快樂&內心平靜,大可不必詰問其何為真正的快樂與內心平靜。

三位著名哲學家對於宗教的定義:1)Cicero(106~43 BC)認為是Relegere(拉丁文):To read over, to think over devine things. 閱讀並思索關於神靈的事;2)Lactantius( 260~340): To bind to God.與神緊密相連;3) Augustine( 354~430): To choose again in God lost by sin.對於因罪而失去的神之重新選擇。

一神論Monothenisum: 猶太,新教與伊斯蘭三大宗教;多神論Polythenism,古羅馬傳說中眾多的神;交替神論Thenotheism:印度如季節交換而交替的神。

文化的三個層次與人生相對應:衣食住行等為器物層次,對應身體的需求如手機、科技等,越為先進越好;製度層次對應心靈的需求,如法律,規章,習俗等。無完美製度,普世觀點是尊重人權,自由並有保障。常有“南橘北枳”現象發生;三是理念層次,關於理想或觀念方麵。舉例:北歐在器物和製度文化方麵極為發達,為何產生高自殺率?是理念層次出了問題。

人生的限製有三類:痛苦,罪惡,死亡。通常,九歲的孩子知道自己必將死去,之前隻是看到別人的死亡。

麵對以上問題,人要堅持樂觀的活下去,要有一定的創造性。創造性從外部來,如朋友或家庭等,變化不定,不可靠;內部的有從書籍、宗教等。宗教試圖提供從根源來的信仰支撐。

信仰是人與超越界的關係。主要功效是為了提升道德,靈的淨化。

內存界(Immanent): 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用感覺&理性可掌握的部分。 內存界之外的即為超越界(Transcendence)。

怎麽知道是超越界?為什麽要知道超越界?教授講到宗教通過默念,禱告等獲得的個體的神秘體驗。SPIRITUAL PEACE & JOY BEING ABIDE WITH GOD。

成為宗教的五個條件:1)有教義,是回答如宇宙形成,人的產生、意義和去向何方等真理。不容辯解,違背理性思維。如佛教的“緣起性空”,“輪回”,基督教的“末日審判”,“上帝造人”; 2)有儀式,背後都有關於神的故事;3)戒律:比法律、道德均更高階。法律、道德心中所思不付諸行動不成問題,但宗教戒律要求人從意念就摒棄所有的私念或邪念,對普通信徒是極大的挑戰。可確有相當部分的通過艱苦實踐,成就非凡品格;4)有團體進行專門訓練,執行教律並傳道;5)有簡易的學理可以與初學者交流。

總之,無論何信仰,都須當事者積極將所學投入日常生活,提升心靈,帶來生命上的質變。聖經講到重生如嬰兒一般。莊子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意為將來自身與心的幹擾降到最低,讓靈的部分最接近於神或道。德國詩人赫爾德林這首《人,詩意地棲居》被世人廣為稱道,詩人窮困交迫,內心隻為追求神的靈光。

          人充滿勞績,但還

  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我真想證明,

  就連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純潔,

  人被稱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規?

  絕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大花與小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ily' 的評論 : 感謝評論。我感覺學到了好多,其實。宗教其實並不那麽神秘,尤其對於內心渴望安撫的人群。
ily 回複 悄悄話 收益了。 我也聽過很多遍, 謝謝你的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