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花與小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談美》 讀書筆記(二)

(2020-04-28 19:26:01) 下一個

第三章、 子非魚,安之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我們通常都有“以已度人”的脾氣。嚴格講,各個人都隻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知道自己處某種境地,有某種知覺,生某種情感。至於知道旁人旁物的狀況時,則是憑自己的經驗推測出來的。

“推已及物”、“設身處地”的心理活動不盡是有意的,出於理智的,所以往往發生幻覺。

花紅其實應該是:我覺得花是紅的。同理,石頭重也是個人的感覺。

雲飛泉躍,山鳴穀應,比花紅石頭重,又更近一層了。原來我們隻把在我的感覺誤認為在物的屬性,現在我們卻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生氣的東西,把它們看成我們的同類,覺得它們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動。即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外物,此種心理活動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如,自己歡喜時大地山河都揚眉帶笑;自己悲傷時,風雲花鳥都在歎氣凝愁。惜別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

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經驗,但美感經驗卻常含有移情作用。

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複回流而已。

比如說欣賞古鬆時,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作用最容易發生,因為我們根本就不分辨所產生的情感到底是屬於我還是屬於物的。

再比如欣賞音樂時,何以感到快樂和悲傷呢?也是由於移情作用,樂調本隻有物理而好像有了人情。

音樂的命脈是節奏。

書法的欣賞也是同理。名家書法中我們常覺到“骨力”、“姿態”、“神韻”和“氣魄”等,都是把墨塗的痕跡看作有生氣有性情的東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麵去。

移情的現象可以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即移情後使隻有物理的東西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有生氣。從理智觀點看,移情作用是一種錯覺,是一種迷信。但如果把它勾銷,不但藝術無由產生,宗教也無由出現。

所謂神秘主義其實並沒有什麽神秘,不過是在尋常事物中見出不尋常的意義。這仍然是移情作用。

兩個結論之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蘊深淺和人的性分密切相關。深人所見於物者亦深,淺人所見於物者亦淺。舉例:一朵含露的花,A看隻是一朵平常的花,B以為含淚凝愁,C以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諦。我們可以說,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張而成。欣賞中都含有幾分創造性。

結論之二: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於自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經驗的直接目的雖不在陶冶性格,而卻有陶冶性情的功效。東坡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第四章、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有兩個因素:目前意象和實際人生之間有一種適當的距離。 二是在觀賞這種意象時,我們處於聚精會神以至於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於無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於物,以物的姿態移注於我。是極自由的活動。下麵談談對於美感的誤解。

第一步先打倒享樂主義的美學。美酒與鮮花,美女和讀一首詩或是看一座雕像,美的經驗顯然是不一致的。

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口渴時要喝水,喝了水就覺到快感;餓了就吃是同理。這些都不是起於“無所為而為”的形象的欣賞。

美感的態度不帶意誌,所以不帶占有欲。看見血色鮮麗的姑娘而能“心如古井”地不動,隻一味欣賞曲線美,是一般人所難的。所以就美感說,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對於實際人生距離太近,不一定比希臘女神雕像的價值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