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先生的這本書可以說是寫史,但更多的是探求諸多曆史、經濟及文化因素造就的某個時刻和大背景下人物的命運。
以下為摘抄筆記
一、關於萬曆皇帝:做皇帝一點都不開心。另一個意義講,他不過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權力大多帶有被動性。
縱有宮女成群,都不能改變精神世界的空虛和寂寞;在按著固定節奏流逝的時光之中,既缺乏動人心魄的事件,也無令人企慕的奇遇。
萬曆皇帝早早看透了文官集團對其的控製,雖早年勵精圖治,無奈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隨性消極怠工,以與貴妃嬉戲、宦官遊戲為生。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製於廷臣。
希望就產生於這種人為的奮鬥之中。萬曆皇帝求雨時的狀態還是中規中矩。
二、首輔申時行是個老油條。用打太極的方式在文官集團和皇帝中尋求平衡,下場也不圓滿。
總而言之,他所作的事,就是以抽象的原則,施用於實際問題,或者說把實際問題抽象化。比如人事任免,文淵閣公布其原因,總是用道德的名字去掩飾實際的利害,因為本朝法令缺乏對具體問題評斷是非的準則,即令有時對爭執加以裁處,也隻能引用經典中抽象道德的明義作為依據。
皇帝以一人而君臨天下,具有最高的權威,實因天意之所歸。皇帝和他的大臣,經常以莊嚴美觀的形式舉行各種各樣的禮儀,又為鞏固這種信念不可或缺。皇帝親自主持各種禮儀,表明他受上天的節製,即受傳統道德所節製。
申時行還是有抱負的,如下文字:“王師未奏康居捷,農扈誰占大有年?袞職自慚無寸補,惟應投老賦歸田!”
王世貞對申時行的評價“蘊藉不立崖異”,意為胸中有積蓄,但不近懸崖,不樹異幟。
難道一個人熟讀經史,文筆華美,就可以在禦前為皇帝做顧問?大學士申時行理解其中奧秘,因為我們的帝國在體製上實施中央集權,其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管理的方法則依靠文牘。
總而言之,道德至高無上,它不僅可以指導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
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憂,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不過是空中樓閣。
申時行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奇怪的是,以張居正的精明練達,竟忽視了這樣基本而簡單的事實。當時全國文官約兩萬人,其中京官占十分之一。
張居正的根本錯誤在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肯對事實作必要的讓步。
多年來,文官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強迫坐在寶座上的皇帝在處理政務時摒棄個人的意誌。
一個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備體製上技術上的周密,則不致接二連三地在緊急情況下依賴於道德觀念做救命的符籙。
三、清官海瑞:尊重法律,就應該按照規定的最高限度執行。
洪武皇帝所推行的農村政策及措施,最顯著的後果就是在全國的廣大農村中遏止了法製的成長發育,而以抽象的道德代替了法律。
海瑞離職後很失望,但沒有絕望。他從孔子的訓示中深深懂得,一個有教養的人必須抱有任重道遠的決心。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他雖然閑居在貧瘠的鄉村,屋子裏掛著的立軸上,卻仍然是“忠孝”二字。
安居樂道是君子的特征。
四、名將戚繼光:在現實所允許境況下幾乎做到了極致,又並不撼動文官集團的基礎框架。但晚節不保。
本朝野戰軍的戰鬥力幾乎與農村的明兵相去無幾。
必勝的信念有賴於能力和技術,而能力和技術又來自平時的刻苦訓練。
戚繼光的天才,在於他看準了妥協之無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於他善於在技術上調和各式各樣的矛盾。
晚期時,戚繼光在邊關駐守時的措施事實上打破了文官集團所力圖保持的平衡,故結局淒慘。
五、自相矛盾的哲學家李贄:探求獨立的哲學思考,但現實中寄人籬下。晚年削發為僧,但未求到正果,獄中自刎身亡。
“如火入聚,得清涼門。”此理想境界何人可以達到?
李贄在哲學上找不到出路,就如同張居正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同理。
結尾語:當一個人口眾多得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又不固定的原則限製,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程度,必然受到限製。即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而從皇帝到首輔大臣,名將及雅士,不過是此曆史大背景下匆匆過場的走卒而已。車輪滾滾向前,西方鐵騎的硝煙,不遠矣。
都有時代的局限性。
但是,明朝之後西方進入現代工業文明,所有其他文明就必須適應並跟隨,現在還在做獨裁皇帝夢的,必然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