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律 詠雪

(2018-01-25 10:41:22) 下一個

【百度百科】所謂“尖叉體”,是蘇軾創立的一種寫詩格式。蘇東坡熙寧七年(1074年)十一月,赴密州知州。時值寒冬,下了一場大雪,便作了《雪後書北台壁二首》詩。這兩首詩前一首韻押“十四鹽”,屬窄韻;後一首韻押“六麻韻”,卻用了“叉”這樣的險字。後人佩服蘇軾能在險韻中信步而吟,便紛紛起來仿效, 在詠雪的七律中依樣用上“尖”、“叉”的韻腳,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尖叉詩”。這種詩也叫尖叉體。原詩如下:

《雪後書北台壁二首》之一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簷。
試掃北台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步東坡尖叉體之十四鹽韻,詠雪。密州乃吾故鄉,馬耳山超然台二景現“試掃北台看馬耳”中,讀之倍感親切。

梨花落柳柳纖纖,柏化雄獅待陣嚴。
窗外荷塘深五尺,一天一夜一池鹽。
遠山百鳥無蹤影,柳絮殷勤築畫簷。
小子門前堆大馬,馬前馬後露頭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