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劇《都挺好》看得挺過癮,難怪每個看過這個劇的人都要說點什麽,原來這裏麵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似曾相識。我一邊看一邊琢磨一件事兒,蘇家這父子兩代人把好好的日子過成那樣,到底什麽原因?
那為什麽呀?思來想去,我覺得是”麵子“的問題:蘇家的人太要麵子了!
我理解中文的“要麵子”有兩層意思,一層可以解釋為要強,另一層是虛榮。比如:劇中的二兒媳麗麗和蘇家女兒明玉是屬於要強的。當麗麗知道老公啃老的事實,執意要把錢還給公公,自己努力工作,節省開銷,這是自強的表現,明玉說她:你比我還要麵子!那是在誇麗麗。明玉從18歲離開家後就沒有和家裏要過一分錢,雖然她笑說掙很多錢是她的理想,要過坐在錢堆裏數錢的日子,她這麽說是因為她自信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工作達到致富的目的。同時也是她在親情方麵得不到滿足的一種自我心理補償。而蘇家三個男人的要麵子就純屬虛榮了!
以中國傳統,做兒女不孝順父母是沒麵子,兒女不能光宗耀祖是沒麵子;現代社會,子女沒錢或不給家裏錢是沒麵子,住不上大房子是沒麵子,沒好車開,不穿名牌是沒麵子。。。《都挺好》圍繞所有這些麵子問題大作文章,讓蘇家兩代人為了麵子無事生非,矛盾叢生,糾纏不清;也使得這部劇環環相扣,極具經典,乃至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劇中唯一對麵子提出質疑的 就是大兒媳非非。她反複指出丈夫的虛榮,要麵子,並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提出一係列實際的解決方式:沒錢買三居就買兩居,賣舊房子以舊換新,錢不夠兄弟分擔等等,在我看來她的建議都非常合理,既照顧了中國的家庭觀念,又不脫離現實,中西結合。可是為什麽就行不通呢?
魯迅當年寫過一篇《論麵子》。他在文中定義:“麵子” 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每一種身價,就有一種 “麵子” ,也就是所謂 “臉” 。這 “臉” 有一條界線,如果落到這線的下麵去了,即失了麵子,也叫作 “丟臉” 。但倘使做了超出這線以上的事,就 “有麵子” ,或曰 “露臉” 。
魯迅提到的“這條線“是至關重要的,要強的麵子和虛榮的麵子怎麽定位,關鍵看這條線劃在哪兒。國內現在很多人把這條線定到高於自己的力所能及,比如蘇家父子,鬧得負債過多,入不敷出,進而出現了小啃老,老啃小,急功近利,盲目投資等現象。有的死要麵子活受罪,像蘇家老大;也有的要麵子不要臉,像蘇家老爸和老二。蘇家的三個男人就是把這條線定錯位了,看似定的太高,人前“有了麵子”,實則把“所有的臉麵都落到到了線下麵去了”。
蘇家大兒媳用了另一個詞來說這條線該放在什麽位置,那就是“生活質量”! 她說:蘇明哲,你要麵子我不管,但是你不能降低我和小咪在美國的生活質量!我想如果我們都能用生活質量來劃這條線,是不是會少些虛榮呢?當然每個人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一樣,但現實是,我看不出如果蘇爸一個人住兩居室和住三居室生活質量會有什麽兩樣;老大如果告訴大家自己失業了沒錢買房會死嗎?麗麗開始每月還債四千,每月少了四千塊之後,蘇明成的夫妻關係並沒有受到什麽影響。
有人曾描述過美國股神巴菲特的生活,說他作為世界最有錢的人之一,或許常人不能比的地方隻是他擁有私人飛機,不用和別人共享機艙。實際上巴菲特自己說他人生1/3 的時間都睡在和普通人一樣的床墊上,穿的衣服也是商場貨架上買來的,最喜歡的飲料是可口可樂,他每天使用的最多的寫字台和椅子都極普通,他的辦公室坐落在1962年建的一棟舊辦公樓裏,從來沒換過。。。
魯迅還說: “ 中國人要麵子,是好的,可惜的是這麵子是圓機活法,善於變化,於是就和‘不要臉’混起來了。。。”《都挺好》又一次為魯迅的《論麵子》做了注釋,看完這部劇,就想再借用劇中吳非的話問一遍: 我們中國人 “能別那麽要麵子嗎?我們的” 麵子有那麽重要嗎?”
回複 'ARooibosTea' 的評論 : 要退休了?好啊,來澳洲玩兒吧,我招待你!
那時候整個國家都愛麵子,農村餓死人也要支持城市,
企業已經改革了,家庭還沒有改。。。家庭各個個人心理好像還沒有獨立人格。。。
你說新西蘭南島更好看,我同意。那邊有日本北歐的景致。等著看你的遊記哈!
王妃寫得全麵!讚!
謝謝王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