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生活 Living Holistic Life

進入了放慢腳步、體會、分享生活,學習新情趣、與交新朋友的時候了。文學城是給我啟蒙的地方,願在這裏與大家交流。
個人資料
渝美元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女兒定婚、結婚帶來的快樂與學習 3: 女婿稱我“二媽”的由來

(2025-05-17 14:53:56) 下一個

本係列第二節簡介了女兒去年九月在冰島旅遊期間定婚及今年初安排雙方父母見麵的情況。緊接著兩位年輕人去了北卡Highlands請專業攝影師照了正式定婚照,並仔細安排了四月初將在那裏舉行的小型家庭婚禮的種種細節。

看著兩位年輕人緊鑼密鼓, 一步一步地籌備著婚禮我極為欣慰, 同時一事也浮上心裏。定婚前兩位年輕人來家,貴元沒有單獨稱呼過我。年輕人都這樣,關係沒有確定,叫他怎麽稱呼?況且還有東、西文化差異。不過,現在應問問女兒該怎麽稱呼的事了。

與女兒交流

一天與女兒聊完其它事後說,“現在你有了自己可愛,可信,可依靠的貴元,快結婚了,媽媽從心底裏高興。以後貴元怎麽稱呼我呢?”

“他以前怎麽稱呼你的呢?” “還沒有正式叫過我呢。”

“是嗎?(看來女兒完全沒有注意到此事)他平時對其他人都是說“元的媽媽”。”

“你去他家,怎樣稱呼其父母的呢?”

“稱他們的名啦”。

“那是以前,現在定了婚,馬上結婚了,還這樣稱呼?”

“當然啦。”

“中國的傳統習慣是年輕人在談戀愛到定婚前期間,根據對方父母的年齡或稱叔叔阿姨,或伯母伯父。但定婚或結婚後就改變了,稱爸爸媽媽。”

“那是中國習慣,這裏不一樣啦,都稱對方父母名。”

“是的,媽媽也知道這裏很多年輕人結婚後仍稱對方父母名,可也不全是這樣的。你一定記得Mindy,我們家十幾年的鄰居朋友。她是白人,其丈夫是西班牙人。她稱其丈夫的母親為媽媽,非常尊重。從你六歲到上大學這十幾年期間,每年的母親節Mindy 總是邀請我們一道要麽在歺館,要麽在她家準備精致的食品、禮物慶祝她自己的母親,丈母娘及我,三位母親的節日。記得那快樂融洽的時刻嗎?”

“記得。你想貴元怎麽稱呼你呢?”

“我不是想要貴元一定稱我媽媽,但我不想,或者說最不想他直接稱我名。為什麽呢?這與我個人從小到現在的家庭生活經曆有關。你知道我是家裏三姊妹中最小的,因我排行第五,從有記憶以來,外婆隻叫我“麽妹或五妹”。而外婆對舅舅與姨媽呢,也不知為什麽?總是稱他們的名字。”

“記得外婆在世時總是每隔一兩個月給我寫信嗎?每次都稱“我親愛的五妹”。她老人家九十歲時還堅持寫信教導我要帶好你,要爭取參加你的大學畢業生典禮等。九十一歲時還給我寫了生日賀卡祝福”

“記得。”

“還有,從小我的外婆、舅舅們都稱我五妹,舅舅與姨媽也至今仍稱我五妹。我們三姊妹間,不知為什麽?舅舅總是稱姨媽的名字,而對我則稱五妹。”

“媽媽已進入老年了,親人與親戚們仍稱我五妹,隻有工作單位同事、研究領域的同行,不熟悉的及陌人才稱我的名。如果貴元稱我名,會讓我覺得好像他不是我們這大家庭的一員而失去親人感。所以,希望你們想想此事,也可取一nickname(別名)隻專用於我與貴元之間,就象我給他的中文名一樣,隻要不直呼我名就行。

最後我又說,“你很多從小長大的朋友們已結婚,她們怎麽處理此事的呢?我們可各自了解一下周圍的朋友們,再交流,好嗎?” 

與朋友們的交流

我和三位朋友們聊了聊,她們的兒女們已非華人家庭子女聯姻。其中兩位告我,“沒有辦法,都是叫名字。” 第三位是我三十幾年接觸最多、最親近的朋友,有一兒兩女。兒子是老大,與一位白人女孩是high school sweetheart, 高中畢業後雙雙上大學,以後工作,結婚。十五年前參加她兒子的婚禮是我在美國參加的第一次婚禮,印象很深,至今仍記得一些細節和情景。

當我問及她媳婦怎麽稱呼她時,她立馬滔滔不絕地說開了:“我媳婦性格開朗活潑。結婚後,每次見麵或在電話上她總是親熱地叫媽媽長,媽媽短,叫得我心裏甜滋滋,樂滋滋的。開始我還有些不好意思,因知道很多美國孩子隻稱名字。”

朋友的兩位女兒與我女兒從小一起長大長大至上大學。我接著問,“兩位女婿(一位白人和一位海外華人家庭)怎麽稱呼你呢?” “都叫我媽媽呀。這可是我媳婦的功勞!兩位女婿從談戀愛開始到我家,媳婦不時地也來家與他們見麵。媳婦對我們的稱呼,在家幫忙做事等可能給他們做了表率。結婚後他們主動地稱呼我媽媽啦。”

“你們兩位女兒怎麽稱呼各自丈夫的父母呢?”

“我們最近才從一個女兒家回來,看到女兒與夫家父母相處很好,蠻親熱地叫爸媽呢。”

呀,榜樣的力量真是無窮的!

女婿對我的稱呼

如實地把與朋友們的談話傳達給了女兒,然後說,“每家的習慣,每人的情況不同,關健在相互交流,溝通,理解,關心,相互高興就好。” 

女兒告訴我,她與貴元商量了幾次。“貴元一直知道我與媽媽感情深厚,不比一般,非常理解媽媽的心情和對我們的愛。他稱呼你“二媽”,行嗎?”

聽到此,我深深地領會到女兒的愛。她廻旋在我及貴元之間溝通。這可是她第一次以不同角色處理家庭問題,是一種學習。我為女兒高興,說,“謝謝你的理解,謝謝你與貴元之間的溝通,我喜歡這稱呼,讓我有家庭親人感。”

不久我的生日到了,貴元送我了一特別的卡,封麵是他恭恭正正地寫的”二媽”,卡正麵是世界各民族稱呼媽媽的文宇,卡內麵左邊是貴元寫的,右邊有一句話,也是說到我心底裏, 我讀了兩遍(也是常對女兒說口頭禪的):”Whatever you said all means love“,並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這卡太好了!表明了兩位年輕人的心意、愛意。

 
以後,每次見麵時貴元叫我二媽。因為“二”不是很好發音,音不夠響亮,有幾次他叫了我,我卻沒有任何反映。女兒後來才告訴我,讓我真不好意思,提醒自己以後每次見麵時要注意了。
 
還想聊點關於我是否應建議女兒改變對貴元父母的稱呼?想了很久後我直率地告訴了女兒我的想法:“貴元是家裏的長兄,兩弟弟已結婚十多年了,兩位弟媳一直稱貴元父母名。雖按輩分,你將是他們的長兄嫂,但你比兩位弟媳年輕。如果你現在改變對其父母的稱呼,一方麵貴元父母可能會不習慣,更重要的是可能讓兩弟媳感覺別扭。如果兩弟弟現未結婚,則另當別論,我會鼓勵你按中國習慣稱呼。所以,你自己決定,關鍵是要尊重其父母和家人。” 女兒同意我的意見。
 
總之,每家父母子女情況不同,隻要自己、孩子們高興。其次,不強求,但表明自己的想法,通過與子女的交流可以達到一致。早有思想準備和交流的時機也會有幫助。不少讀者可能已有這方麵的經曆歡迎留言分享。
 
(下節將簡介準備我參加婚禮禮服的故事。)
 
本係列博文

女兒定婚、結婚帶來的快樂與學習 1: 定婚前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42/202504/16505.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北美小鎮 回複 悄悄話 這種事都是各家自己定的。我娃還沒到結婚的年紀,但是我肯定不喜歡兒媳婦叫我媽。就叫名字,大家當朋友處就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