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箱子的故事

留學生,第一代移民的點點滴滴
個人資料
媽媽的故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何去何從,怎樣決策。。。

(2021-10-03 18:25:41) 下一個

再讀王陽明。。。

 

500多年前,王陽明被朝廷發配到山高皇帝遠荒涼偏僻的貴州,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龍場的石頭洞裏潛心思考,終於開悟,建立一整套哲學體係,是謂“心學”。史上稱為“龍場悟道”。

 

王陽明的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多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

 

心學開一代先河,強調“心即理”,強調個體的自信和崇高,提出“知行合一”。王陽明堅信“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相信人性的美好,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向往光明,萬物之理,皆可直接到人的內心去尋求。萬物都在心中,隻要認識了自己的本心,就認識了事物之理。王陽明認為對父母的“孝”,對國家的“忠”,對朋友的“義”,這些理,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不必外求。

 

王陽明還認為:良知,乃是非之心,是人人皆有的道德本心。良知是每個人對所有的善惡美醜不依賴環境和教育,而是與生俱來的樸素情感、道德意識和價值判斷。王陽明承認人與人之間的確存在著知識的差異,但是他認為道德本心人人皆有而且沒有差異。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個人皆可能成堯舜聖人,這才是天地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

 

王陽明認為決定“是非”的權利在每個人的心中。而良知是唯一的準繩,不要盲從,每個人要在心裏以良知來對自己的言行和選擇負責任。所謂“致良知”,就是讓人不以利益而以“良知”來做決定,那樣才不會做牆頭草,遇到事情才能夠淡定從容,寵辱不驚。悟出“致良知”,使王陽明的精神境界升華到新高度,使他在當時複雜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知取舍,知進退,才可以那樣氣定神閑、寵辱不驚,立於不敗之地。。。

 

王陽明承認私意雜念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所以要懂得“破心中之賊”,要內省,關照自己的內心,“成為一個善人,一個自己應當成為的那種善人”。

 

“破山中賊容易,破心中賊難”。繼“心即理”、“致良知”之後,王陽明晚年對自己思想總結為“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否定奴仆式的仁義,而把修行的權利交給每一個人自己控製,他構建的心學是在思想自由的前提下的人格獨立與道德自覺。

 

王陽明做過一個比喻“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寂”,是“不彰顯”,而非“不存在”。“一時明白起來”,指事物有了意義與價值,這種賦予的意義需要“你來看”。你若不來看,花開花落就隻是個自然現象,與你的心無關,無法“明白起來”。如果不看外界,你的心也沒有活動,沒有給任何東西賦予含義。所以世間的一切事物,一切的過去與現在,“心”都是其賴以依托和運轉的樞紐和本原。

 

日本人崇拜王陽明,據說日本明治維新,國家飛速發展就是以王陽明的心學為哲學基礎。

 

老祖宗王陽明五百年前創立的心學,至今仍有深刻的內涵和實際意義。每一個人都自覺的修煉自己,不讓貪欲掩蓋良知,保持人格獨立與道德自覺。做決策的時候不以利益而以“良知”來判斷是非,來做決定,那樣才不會做牆頭草,遇到事情才能夠從容淡定,寵辱不驚。

 

人人有“良知”,社會才會有平衡,生活才會有意義,山川草木才會更和諧美麗。。。。

 

王陽明的《心學》,可以一讀再讀,修心養性,悟道大成。。。

 

附錄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中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創始人。正德元年(1506年),被權宦劉瑾排擠,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三年,到龍場。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摘自名人簡曆)-

王陽明在貴州,江西都呆過,是故鄉的有緣人!

 

 

 

 

 

 

 

 

 

 

 

在遇到困難猶豫不決的時候,久久分析不能夠下決斷的時候,問你的內心,內心深處的聲音,一定會告訴你怎樣走下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