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是一枝花

故鄉無此好風光,此心安處是吾鄉。
正文

也說野味

(2020-02-22 15:59:43) 下一個


我們到底該不該吃野味?或者說吃野味是否大逆不道?今天寫這個題目純粹是自尋煩惱,連”野蠻”的老廣都會嗤之以鼻。

且慢,我們是一個喜歡吃野味的民族,比如滿漢全席,犴鼻熊掌,飛龍地鼠,皇帝不缺食物,不為擺闊,完全是北地習俗使然。再比如成年皇帝享用新鮮人奶,是否也可歸為另類”野味”。

如果說皇帝的嗜好天高路遠,父母故鄉廣東南番順的廚子則個個是烹飪野味的米其林高手,中外聞名,什麽龍虎鳳,禾蟲煎蛋,炸荷花雀,椒鹽龍虱... 甚至有些家畜食材驚悚程度直逼野味,魚腸,魚鰓,豬眼豬氣管,嚇煞鬼佬。

等等,誰說吃野味是華人的獨特愛好。我認識的國際友人雖有不少冥頑不化隻識漢堡炸魚薯條,但對野味來者不拒者亦非罕見。有人親口告訴我鸚鵡洋蔥湯的味道。公路上意外撞死的野生動物,可以拿回家細細享用,完全合法。至於超市售賣的肉派暗藏玄機,牛肉中滲雜袋鼠,袋貂,野驢肉是公開的秘密。如果你走進鄉下雞毛小店,他們的餐牌極有可能羅列幾款野味肉派。看出門道了吧,這些洋人稱之為叢林肉的野味都包在餅皮裏,嚐的出看不見,可謂眼不見心不顫。當然商業用肉類都是在工場成批屠宰分割,衛生檢疫是有保障的。

我輩50,60後都經曆過食物短缺的年代。80年代前基本上沒吃過牛羊肉,牛是耕田善獸,屠殺違法。而羊肉隻有回民才能享受特供,取而代之以本地鄉俚野味。夏天多是水裏遊的;青蛙,烏龜,甲魚,黃鱔,泥鰍。冬天則以陸地上的為主,野雞,野鴨,野兔。味道幾何?除了野雞,野兔,都是人間至味。

60年代的某個冬天,有好事者打殺了一隻黃鼠狼。肉的味道沒有留下印象,但母親做的黃鼠狼標本栩栩如生,用它來捉弄每位到訪的大小客人,一直是百玩不膩的遊戲。

寒冷的冬天是人體最需要蛋白質的季節,祖先謂之進補,但那時豬肉是奢侈品,唯有另辟蹊徑。孝感街市有位專業屠狗人,沒有樊噲的威風凜凜,架副眼鏡,是位弱不禁風的中年聾啞人。一來二去買的多了,母親和他成為朋友,知他多是夜裏出去尋覓野狗,當日宰殺販賣。這份生意一來照顧了他的生存,二來使我們得以順利度過嚴冬,三者消滅了四處遊蕩的野狗。現代人鄙視吃狗肉,其實是尊重了西方遊牧民族的傳統,並非我們漢人的文化。

想當年第一批越南難民抵澳,難敵鄉愁,在後院聚餐殺狗烹食,吠聲驚動鄰居老太,告上法庭,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案件。證人出庭時聲淚俱下,如喪考妣,被告則茫然無措,雲山霧裏。你看,不同的飲食文化也會造就不同的社會價值觀。

吃不吃野味實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把瘟疫完全歸於野味則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baladirk 回複 悄悄話 文章寫的有趣有理。不過華人吃"山珍海味"的傳統的確有必要改一改。當年薩斯就是由吃穿山甲而致。最近一兩天又有報道說本次武漢肺炎病毒的中間宿主也是穿山甲。吃穿山甲是南方同胞的特有文化。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武漢肺炎猖獗之時,就別在為吃野味這種野蠻落後的飲食方式張目啦。縱然你有一百個理由,這個時候也不合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