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張又普:蘭州大學1954年罷工事件(1/2)
1974年,兩位蘭州大學地理係的青年教師來到我家,拜訪我的父親。他們兩人都是於1960年代初期畢業於西北大學地理係,是我父親的學生,畢業後分配到蘭州大學工作。1974年兩人到西安出差,順便拜訪當年的恩師。那時,我已經成年,全程旁聽了他們之間的交談,使我終生不忘,尤其是二十年前的一起罷工事件。
自滿清末期,西學漸進,中國開始出現了許多新型的西式大學,從那時開始直到1957年為止,中國的大學與西方一樣,都是教授治校,以教學和科學研究為大學的主要工作。1949年以後,由於工農幹部的平均文化水平很低,缺乏接管大學的能力,一時間無法插手大學教育,因此那時,各個大學的校長們仍然是國民黨時代留下來的一流學者。從1949年開始到1957年為止,中國共產黨在8年的時間裏,逐漸建立和完善了各大學裏的黨的基層組織,並派遣了黨委書記,問鼎大學的領導權,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但在老一輩知識分子心目中,那時的書記、秘書等詞匯大致是同一個意思,黨委書記隻是幫助校長抄抄寫寫,發些文件而已,並沒有管控教學和科研的可能。更有甚者,一些不諳世事的老教授,竟然因為黨委書記沒大學文憑而瞧不起他們。事實逐漸證明,校長和黨委書記之間是有分工的,校長負責教學科研,黨委書記則負責政治教育。那時的政治運動一場接一場,成了大學教學生活的主旋律,不知不覺中,學校的領導權就逐漸地從校長手中落到了黨委書記手中。1957年的反右鬥爭是一塊裏程碑。從此以後,中國的大學的主要使命就公開宣布是為了培養共產主義事業又紅又專的接班人。
大權旁落的校長、教授們當然沒有能力反抗,因此,在這場權力交接的過程中,總體來說是比較平穩的。不過事情總有特例,這就是蘭州大學。蘭州大學的校長、教授們與黨委書記的關係非常緊張,奪權過程你爭我搶、釀成事端。1954年,以校長(也許是其他校長級的人物)為首,蘭州大學上百位教授們集體罷工,前往北京教育部,要求撤換黨委書記。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人真是在雞蛋碰石頭,欲知這些人下場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