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16)海外華人Zh同學(2/2)

(2018-08-11 09:18:13) 下一個

(116)
張又普:海外華人Zh同學(2/2)

第二章:二十一世紀

博士畢業回國後,Zh同學頭上充滿了光環,《人民日報》海外版連連發表他的閃光語言,教育部把他評為模範共產黨員,優秀留學生代表,並把他分到北京某大學任教授,指導博士學生。京都大學是日本水平最高的大學,至今(本文初稿於2014年10月)已有7人榮獲諾貝爾獎金。1988年3月的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在那個時代還是很有價值的。少年得誌,春風得意,剛滿30歲的Zh同學初次參加工作,第一次走入社會,當然無法避免青年人特有的一些不成熟。閃爍的光環是短暫的,現實生活往往與理想狀態不太一樣。Zh同學的出現對於眾多的同事們有一定的學位壓力,甚至對係主任教授的地位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於是關於他的流言蜚語便“狼煙四起”,好聽的謠言是,說他在日本混不下去,被迫回國,不然別人怎麽都沒有回國,就他一個人特殊。那些難聽的謠言我就不重複了。謠言都是在背後的議論,一般不會當麵侮辱。但還有許多當麵的“關懷”讓人難以忍受:

“Zh老師,日本的科學技術那麽發達,你在日本幹得那麽好,幹嘛還要回國呢?”

這樣的關懷不僅來自於家人,更還來自於同學、朋友、上級、同事,甚至包括受他指導的博士學生。這種關懷,有人是真心實意,有人是嫉妒,有人是別有用心,弄得Zh同學終日如芒刺在背。回國後兩年左右,Zh同學又重新返回日本,給他的前博士導師當博士後。日本不容易辦理移民,Zh同學又聯係了一所加拿大的大學,去當了一年的博士後,然後慢慢穩定下來。數年後,在美國找到了一份體麵的工作,舉家移民美國,重新和我恢複了聯係,並與我在美國再次相遇。

十幾年不見,社會的磨練使大家都成熟多了,臉上多了許多滄桑,頭上多了許多白發,青年時代的浮躁漸漸遠去,現實生活的壓力加深了我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最後,Zh同學對我說了一句話,讓我久久難以忘懷:“張さん,不是我不熱愛祖國,而是祖國根本不需要我這種多餘的人物”。

Zh同學是一位在中國留學生曆史上寫下了一小段文章的人,關於1988年4月至6月期間,他多次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發表的那些關於儲電池的閃光語言,包括他本人的真名實姓,都在曆史上留下了記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Dalidali 回複 悄悄話 我遇見的當年公費留學, 後來留下來的, 大多是為自己. 因為大多根本就沒有回去,直接留了下來. 那年頭, 中美差別很大. 可以理解.
藍藍馨 回複 悄悄話 說出穿了,國內是拚關係,背景。海外是拚實力。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不是我不熱愛祖國,而是祖國根本不需要我這種多餘的人物”
=====================================這是當時許多留學的人不得不留下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那裏搞不了的人際關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