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並屯政策 (2/3)
作者:張又普
本人於此改用第三人稱方式敘說記錄內容,無意添加評論,本文所記述的所有王長鎖的觀點,均不曾代表本人立場,請拍磚者慎之,特此聲明。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東北,東北軍不放一槍,落荒而逃,卻留下東北三千萬人民走投無路,束手待斃。百姓養活軍隊,保家衛民本是軍隊的職責,這是常理。然而東北軍連日本人的影子都不敢觸碰,便望風披靡,撤回關內,事後張少帥還成了“抗日英雄”,那麽那些滯留家鄉、失去保護、最後都做了滿洲國順民的百姓算什麽?敢說他們是漢奸、賣國賊嗎?其實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生活上並沒有什麽變化,大家照樣還得耕田、種地、養家糊口,照樣還得給官府納稅、上貢,誰當皇帝都一個樣。為自保、為求生計,東北百姓普遍表示屈從,各個屯子都奉命成立了維持會,但事實是,各村維持會長還都是原先的村落族長,隻是改換了稱謂而已,王校長自然也成了本村的維持會長,對日本統治者以曲意迎合之表,行虛與委蛇之實,以維護本村安全和利益。
所有的統治者都不希望自己的轄區戰火紛飛,都希望自己統治的人民安居樂業,多多生產,多多納稅。日本人也是一樣,他們統治東北14年,東北沒有戰亂,經濟發展很快,鐵路、公路、水壩、煉鋼廠、煤礦等,各項建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國民生產總值一度在東亞名列前茅。東北的總人口也從1931年的3,000萬人,增加到了1945年的4,500萬人。對此最感不安的是蘇聯。張作霖統治東北時,國勢衰弱,對蘇聯沒有威脅。然而日本人統治東北後,屢屢犯境,使正在麵對德國法西斯的蘇聯倍感遠東地區後方危機。那時國共兩黨在東北都沒有任何軍事、政治和經濟實力,因此蘇聯人便出錢、出槍、出軍事顧問,支持“義勇軍”以及後來的“抗日聯軍”來反抗日本占領,希冀拖住並削弱日本軍事力量,維護後方安全。各地義勇軍包括部分東北軍遊兵散勇、包括楊靖宇等共產黨人組織的抗日武裝,無法否認的是,更包括盤踞在窮鄉僻野的、人數甚眾的那些土匪。曆史文獻記載,義勇軍實際上是聽命於蘇聯的指揮,這可以從義勇軍失利後全部退入蘇聯並改編為國際紅軍一事得到印證,也可以從楊靖宇、崔庸健等中、朝共產黨人後來全部加入了蘇共一事得到印證。
義勇軍的主力部隊基地大都在深山老林,由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往往保存實力,輕易不出,與日軍的有限次交戰主要是反抗圍剿。而盤踞在星羅棋布的小屯子、打起義勇軍旗號的土匪們,拿了蘇聯人的錢和槍,不僅繼續幹著打家劫舍的營生,而且為了蘇聯銀餉,還會就近地偷襲日軍哨兵或日本移民,這就“惹火燒身”了。土匪一旦殺了一名日本人,日本軍隊絕不姑息,每每窮追不舍,一直追到土匪的大本營,即那些偏僻的小屯子。土匪們在躲入小屯子後,轉眼間都變成了普通村民,在根本分不清誰是土匪、誰是村民的時候,日本人的手段就是殘忍地把整個小屯子的人都殺光。這種屠殺對社會影響極壞、震動極大,於是就有眾多地方鄉紳聯名為民請願,向日本人提出抗議和交涉,當時王校長就是抗議者中的一員。
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麵對王校長這樣一些在民間德高望重的地方鄉紳,日本人是不想過於開罪的,日本人對王校長說:“我們並不願意血洗小屯子,是土匪先殺了日本人,又拿老百姓當擋箭牌,所以可以說是這些土匪血洗了小屯子,很遺憾,我們是不得已而為之”。又說:“你向我們提抗議沒有用,你最好提一個好的解決辦法,方能避免屠殺”。王校長回答:“可以,我們來提方案"。這就是後來非常有名的“並屯政策”的最初來由。
文章太長,剩下的1/3下次再發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