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皇城帝都,名勝古跡得天獨厚;走馬觀花,人文美景一飽眼福。
兒子出生第二十七天,我開始去北京醫科大學上課,攻讀眼科博士學位。我早出晚歸,白天不在家,他父親在院裏上班,離家近,也不能全天候在家照顧他。所以,家裏必需有人才行。我首先想到了母親,她一定能幫我們照看他。他出生在九月,轉眼就進入寒冷的冬天。北京的冬季又長又冷,考慮到母親土生土長在南方四川,不適應北方的酷寒氣候;那年母親快七十歲了,半歲前的嬰幼兒很磨人,怕她吃不消。考慮到這些因素,我與他父親一商量,先請僅五十多歲的他奶奶來幫忙,等次年開春後他已過半歲,再請母親來照顧他。就這樣,他奶奶如期從河南老家來到北京,幫我們看護他。
在兒子四個月時,正值春節前,在河南老家的他爺爺,傳書帶信堅持要他奶奶回去過年。無奈,我們隻有放他奶奶回去與他爺爺團聚。我一個電報叫母親來救急,她接到通知後立即動身,坐了三夜兩天的火車,從四川老家風塵仆仆地趕到了北京。
兒子小時候可難養了,在他奶奶照看他的時候,就不好好喝奶、睡覺,還經常腹瀉,盡管在他十五天大時,我就開始給他補鈣加維生素D 等,可還是出現了缺鈣現象。母親來了以後,她心細如絲,精心嗬護,給他定時喂奶、喝水、睡覺、把尿,還跟他哼小曲、逗樂、做手腳操等,漸漸地他每天喝奶量增加,睡眠時間延長,最重要的是不再腹瀉了,他的缺鈣體征漸漸消失了。
我和他父親是第一次養孩子,一小人把我們倆弄得手忙腳亂,神經繃得緊緊的。母親來了以後,兒子的生活有了規律,身體也好起來,我們總算鬆了一口氣。在我的印象中,母親不應該有養育小孩的經驗。我的三個哥哥是外婆帶大的,我從小就是劉媽照顧,那時父母兩地分居,在不同的學校教書,父親隻有周末回家,母親白天上課,晚上還要為我們縫縫補補,天天有做不完的家務事,根本沒有時間照看我們。也許是隔代親吧,她把他照顧得妥妥帖帖的。
母親來到我家,她是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離開四川,第一次進京城,第一次 ... 每到周末,如果我有空,就把兒子留給他父親照看,我陪母親逛北京,讓她好好感受一下這座名城的魅力,那是與四川老家完全不一樣的景色。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呼,如燕都、京城、南京、燕京、大都、北平、北京、京師、京兆等。在中國曆史長河眾多的政權中,從春秋戰國(薊國、燕國)、遼、金、元、明、清,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在這裏建都,它也是著名的八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之一。
故宮又稱紫禁城,坐北朝南,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在東西皇城根街之間,正門對著長安街,後門出去是景山公園,占地麵積一千多畝,建築麵積約二百二十五畝,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九百六十一米,東西寬七百五十三米,四麵圍有高十米的城牆,城外有寬五十二米的護城河。太氣派了,不愧是皇家宮殿,規模之大,建造之精,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全是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不愧為世界五大宮殿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裏姆林宮)。
據記載,故宮建於明朝1406年,曆經十四年,在1420年建成,乞今為止有六百年了。從建宮以來,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這裏一直是朝朝代代國家掌控中心、皇帝和皇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母親走在紫禁城裏,參觀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感慨萬分,她對我說,在過去,要能來到京城走進紫禁城,受到皇帝或皇室人員的召見,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據說祖上的駱成驤(1865-1926)考上文狀元的當年,進宮受到光緒皇帝的召見。駱狀元被皇帝接見過,一代傳一代,傳到了母親的耳朵裏,這事兒就這麽一說,沒有任何寫下來的文書或皇帝賜的信物等來證明,不知是真是假。總之,在母親心裏,在紫禁城裏走一趟,是一件很神氣的事。
天壇位於北京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始建於明朝1420年,在清朝乾隆年間、光緒時期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占地約四千畝,是故宮麵積的四倍。它是圜丘、祈穀兩壇的總稱,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穀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有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征著天圓地方。
天壇布局嚴謹、建築獨特、裝飾瑰麗。在理論上,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和幾何學等原理,具有很高的曆史、科學和文化價值。在設計上,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祈年殿和皇穹宇是圓形攢尖頂,其外部的台基和屋簷層層收縮上舉,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在布局上,內壇位於外壇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東側,人們從西邊正門進入天壇後是空曠開闊的視野,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在綠化上,天壇中大片的柏樹林,姿態挺拔、色調沉靜,營造一種肅穆、靜謐的環境,使人們感受到大片蒼翠濃鬱的常綠樹,在祭祀時增加莊重感。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把司令部設在這裏,並在圜丘壇上架起大炮,攻擊正陽門和紫禁城,聯軍們將幾乎所有的陳設和祭器都席卷一空,建築、樹木慘遭破壞。在過去幾百年裏,天壇經曆了雷火燒毀、戰爭摧殘,又經過修繕重建、增建、改建等才保存止今。自1913年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冬至在這裏祭天後,天壇不再進行任何祭祀活動,從1918年起成為天壇公園,正式對民眾開放。
母親不信神,可敬上天了。她認為一個人一個命,誰也擰不過命,這個命是由上天決定的,所以,上天隻能祭拜,不能得罪。我陪著母親在天壇公園裏轉遊了一整天,她對這座祭天聖地建造的精致和完美而驚歎不己,她覺得最神奇的建築是回音壁。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約四米,厚約一米,直徑約六十二米,周長約兩百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麵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反射十分規則。我和母親像所有對回音壁感興趣的人一樣,我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靠牆向北說話,無論說話聲音多小,聲波從一端沿著牆壁連續反射傳到百米以外的另一端,相互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可傳奇了。
圓明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1722年雍正即位後,拓展原賜園,增建了諸多值房,作為夏季避暑聽政之處。乾隆皇帝即位後,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新建了長春園和萬春園(綺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和道光皇帝在朝期間,又對圓明三園進行了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在清室一百五十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占地麵積五千多畝,建築麵積達三百畝,一百五十餘景,有名的萬園之園的夏宮。它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以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圓明園遭洗劫,文物被搶掠,房屋遇焚燒,大火連燒三天三夜,之後又遭匪盜的打擊,最終變成了一片廢墟。
母親和我看著圓明園幾塊殘缺的石條,望著空曠無際、雜草叢生的遺址,怎麽也想象不出昔日的輝煌。母親一聲歎息,多好的清代皇家園林,就這樣毀之一炬。千好萬好也得國力強大才是最好,否則,再好的家園皆蕩然無存。
頤和園離我家居住的大院幾步之遙,一抬腿就到了它的北宮門,這是母親最喜歡去的地方。它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裏,占地麵積約二十畝,與圓明園毗鄰。它的前身是清漪園,它是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之一。在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後,動用幾百萬兩白銀改建這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形成從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裏的皇家園林區,清漪園得以發展和完善。
1860年清漪園與圓明園的命運一樣,被英法聯軍焚毀一遍、劫掠一空。1884年至1895年光緒年間,慈禧太後還政後退居休養,醇親王動用以北洋水師名義所籌措的經費重建清漪園,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作消夏遊樂地。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奧匈帝國、意大利)的破壞,珍寶被劫,兩年後修複。清帝遜位後,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頤和園被當時的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1949年後,頤和園一度被中共中央黨校圈占,多位共產黨政要人物居住在這裏。1953年起,頤和園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也經曆了多次大修,才有了今天看到的美景。
頤和園有碧波蕩漾的昆明湖,鬱蔥翠綠的萬壽山。頤和園分為前山、後山、東堤、南湖島和西堤幾大景區。前山有仁壽殿、玉瀾堂、宜芸館、德和園大戲樓、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智慧海、萬壽山昆明湖碑、寶雲閣、石舫、聽鸝館、畫中遊、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邵窩殿、雲鬆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後山有蘇州街、諧趣園、四大部洲、花承閣琉璃塔、賅春園和綺望軒遺址,東堤有知春亭、文昌閣、廓如亭、銅牛、耶律楚材祠等,南湖島有十七孔橋、龍王廟、涵虛堂,西堤一共有六座橋,分別是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還有一座景明樓。耕織圖景區也在這裏,都是模仿民間耕織的生活場景,有延賞齋、蠶神廟、玉河齋、昆侖石碑耕織圖、水操學堂、水村居等。
母親喜歡頤和園的所有景點,特別是十七孔橋的金光穿洞,每次看到都興奮不己。十七孔橋長一百五十米,寬八米,高七米,呈拱形,有十七個不同大小橋洞,橋上雕有神態不同的石獅子五百四十四隻,各石獅威猛凶武,形象生動。每年冬至前後幾天,隻要天晴,落日的餘暉將全部照亮十七孔橋的所有十七個孔洞,呈現出壯麗景觀。金光穿洞的現象,據說是因為冬天的日落方位在西偏南,在冬至前後,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的日落點上,陽光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橋所有橋洞的側壁上,形成了美景。每當這幾天,這裏吸引了很多人,有很多攝影愛好者,扛著長“槍”、短“炮”,在寒冷的空氣裏,蹲在昆明湖邊,等待這一壯觀的出現。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其修築曆史可追溯到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等,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稱秦長城。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從東向西,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十五個省區市,總長度上萬裏,叫萬裏長城,這就是明長城。
八達嶺長城,建於1505年(明朝弘治十八年),長達八十餘年的修建,共一千三百多裏,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地勢險峻,居高臨下,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自五十年代起,成為遊覽區。後經多次整修,可供遊覽地段達三千七百多米,其中南段一千多米、北段兩千五百多米,共有炮台十六座。
我陪母親隻去過一次八達嶺長城,一是因為它在北京郊區,開車要一個多小時才到達,二是她年事已高,不宜爬長城的石台階,更到不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景點。每天來這裏參觀、遊覽的人群肩擦著肩、腳碰著腳,遠遠望去,長城就是一條人流成的河。
那天母親很能幹,一直爬到八達嶺長城三分之一的高度,在一個炮台停下,向外望去, 感受到萬裏長城的風貌。這裏山巒重疊,地勢險要、氣勢磅礴,城牆南北盤旋延伸於群山峻嶺之中,視野所及,不見盡頭。作為北京的屏障,充分體現了天險陡壁的重要軍事位置。母親很疑惑:古人是怎樣把這些大石頭從低穀搬到山頂上來的?
北海位於北京市中心區,在故宮的西北麵,其南麵有中海和南海,合稱為前三海。北海麵積約四百七十三畝,水麵積占五百八十三畝,陸地占四百八十畝。這裏原是遼、金、元建的離宮,明、清作為帝王禦苑,1925年開放為公園稱北海公園,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悠久、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
瓊華島位於北海的中偏南部的太液池中,是整座公園的中心,其最高處是島上的白塔,它成為北海形象的代表。北海公園景致優美,就像創作於五十年代、流傳至今的一首兒歌《讓我們蕩起雙槳》中唱詞描繪的一樣:“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水麵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待續)
(文中圖片和曆史資料來源於網絡)
寫於2019年7月31日
太勉強。僅僅商湯一代君王的都城,而且不是在鄭州市區,是在遠郊縣,近期劃歸鄭州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