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藍界

觀宏察微,由心入意,千川萬水,化我之界。
正文

嵩陽書院

(2025-09-28 15:02:04) 下一個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嵩山南麓,背依嵩山主峰梭極峰。 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隋朝大業年(605年)改為道教場所,改稱為嵩陽觀,唐玄宗李隆基曾令嵩陽觀道士孫太衝煉九轉金丹。故事刻在一塊高9 米的大唐碑上。五代時期(約10世紀),開始有人在此聚眾講學,後周時改為“太乙書院”,正式轉為儒學場所。北宋初年改為“太室書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賜名為“嵩陽學院。程顥,程頤等理學大師曾在此講學,成為洛派理學的發源地,是二程理學思想的重要傳播地。朝廷多次修繕書院,賜書籍及學田,吸引眾多名家如司馬光,範仲淹等二十四名聖賢先後在此著書講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第九卷至第二十一卷在此完成。著名的儒學典故“程門立雪“也發生在這裏。北宋後期和嶽麓書院(湖南長沙),白鹿洞書院(江西九江),和應天書院(河南商丘)並稱為四大書院。影響力達到了頂峰。據說乾隆皇帝曾在此地遊覽,留有“嵩陽書院景最清,石幢猶紀故宮銘”的詩句。

明末兵火毀壞後,嵩陽書院在清代經曆了重修。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存有清代建築格局,現存殿堂廊房五百餘間,由中軸線上的高山仰止牌坊,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五進院落組成。

大門上“嵩陽書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書法家宋書範仿照蘇東坡字體所寫。兩側對聯為乾隆禦筆:“近四旁為中央,統泰華衡恒,四塞關河拱神嶽;曆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台風雨作高山。”

先聖殿,又名先祠/先賢祠,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有理學家耿介修建。 殿中根據畫聖吳道子所繪製的孔子畫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塑像兩側立四塊石碑,分別刻畫顏回、曾參、子思、孟軻四位著名儒家代表。門前一副對聯據記載是河南書法家王澄題寫:至聖無域渾天下,盛極有範垂人間。

講堂為紀念北宋名儒程顥、程頤在此講學,清朝河南學道林堯英把自己的俸祿捐獻出來所修。殿內陳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據宋元時期的講堂風格而複製,一麵牆上麵繪製有二程在嵩陽書院講學時的場景及所授課程,另一麵牆壁上介紹了嵩陽書院的學規,及程門立雪的故事。講堂之後是泮池,孔子家居泮水之濱,少年常在泮水邊讀書,後人為紀念孔子,就在學宮或書院裏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師的意思。

講堂後是道統祠,裏麵供奉著帝堯, 大禹和周公。外麵柱子上的一副對聯卻來自於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無欲則剛。

如今嵩陽書院裏最有名的也是值得一看的是兩顆千年柏樹。據清朝耿介所著的《嵩陽書院誌》所記,”柏在書院中,舊三柏,今止存其二。考漢武帝時,封將軍“。說的是當年漢武帝巡狩到嵩山,先看到一株千年古柏,有感神靈,便封此柏為大將軍。沒想到走到後麵,又見一株古柏,更為龐大。可惜大將軍名頭已給出,隻好封為二將軍。大將軍胸圍有5.4米,樹高有12米. 二將軍胸圍有13米,樹高有19米。大將軍和二將軍在當時(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即被認為有千年之老,所以如今應該有近3000年的樹齡了,雖然現在被文物保護單位推斷為有4500年以上的樹齡。原來的三將軍已毀於明朝。所以,這兩顆柏樹怕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柏樹了吧。唯一可以與之媲美的可能是在陝西黃陵縣黃帝陵處的一顆據傳為黃帝親手所植的柏樹。如確實的話要有5000年了。不過並無曆史證據。相對於黃帝手植柏的象征意義,嵩陽書院的兩顆柏樹是中國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封爵古樹”中年代最早的, 文化象征意義也因此很高。

大將軍柏

二將軍柏

附:嶽麓書院之遊: 紅色旅遊-湖南(1)-長沙 - 博客 | 文學城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