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不經意間,又一年的日曆即將翻過最後一頁。在這個歲末年初的交匯時刻,人們總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回首過往,展望未來。在今年回美後一次聚會上,有一位老友說等退休了,就想找個沒啥人的地方,買塊地,蓋間小屋,過過隱居的日子。
在我們這些旁觀者眼中,她的生活已然是許多人的典範:家庭和睦,夫妻倆都有不錯的工作,兒女雙全,湊成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好”字。然而,正是這樣一位看似擁有一切的人,內心卻懷揣著對隱居生活的渴望。這不禁讓人思考,退休後的生活,究竟該以何種姿態去迎接?
我作為一個同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對退休生活的想象卻與她略有不同。雖然我也偏愛那份寧靜,但內心深處,我更向往的是一種“鬧中取靜”的生活方式。我想,即便身處繁華都市,隻要心中有愛,有夢,總能在喧囂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安寧之地,而且隻要能守住內心的一隅寧靜,又何嚐不是一種隱居。
提及退休生活的理想狀態,想到了那位千古流傳的田園詩人 - 陶淵明。他在《飲酒·其五》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字裏行間透露出的那份超然物外的心境,讓人心生向往。尤其是這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馳神往的田園風光。但是,理想總是豐滿的,現實卻往往骨感。
陶淵明剛開始辭官隱居時靠著積蓄還能維持,可時間長了,他的理想中的浪漫生活是否真的像詩中所寫的那樣美好呢?翻開陶淵明的另一首詩《歸園田居·其三》中寫道:“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想象一下,這位詩人一早起身除草,一直到月亮升起才回家,衣衫被露水浸濕,這樣的生活,看似詩意,實則辛苦。不過這種艱辛和勞作的場景反映了詩人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同時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陶淵明的故事告訴我們,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雖然隱居田園是一種浪漫的憧憬,但背後隱藏的是勞作的辛苦和經濟的壓力。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中,文人應以官場為舞台,一旦離開,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地位和金錢。據記載,陶淵明的幾個兒子沒啥出息,在經濟上幫不上忙,因此,他晚年生活非常艱難,最終63歲時因貧病交加離世。想到這裏,不由得為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感到唏噓。
回到現實,退休生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有人夢想隱居,有人憧憬熱鬧,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我來說,田園生活固然令人向往,但我更希望退休後既能享受城市的便利和良好的醫療條件,又能在家裏找到一片安靜的角落,這也許是對“鬧中取靜”的一種最好詮釋。
退休生活的規劃,既要有夢想,也得腳踏實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珍惜當下。與其把幸福寄托在未來,還不如從現在開始,注重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比如,朋友一句關心的話,家人一個溫暖的擁抱,都能為我們的日子增添光彩。
無論選擇隱居田園,還是融入鬧市,最重要的是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畢竟生活不是模仿別人的軌跡,而是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景。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回首往事時,可以自豪地說:“我的退休生活,無怨無悔,充滿幸福。”
兩個都要有。
你能“離群索居”?
問候康康新年快樂!讓我們憧憬一下未來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