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是一個台階,我發現不少人持有數字幣後表現出了緊張,不斷地分叉、不斷地發行新幣、政府可能的幹預,遲早有一天會被拖垮,你有這個擔憂嗎?我的博文中曾經提到過這些事,今天專題講講。
比特幣分叉又快來了,你知道做分叉的人或組織所要冒的風險和必須支付的費用嗎?BCH分叉費用在2億人民幣左右,盡管自己有礦場,但算力可能不夠需租用其它礦機,費用是挖BCH與挖BTC的差價,有了足夠的算力(BCH應有20%以上比特幣總算力)才可一試,分分鍾雞飛蛋打,如果新幣價格不理想,比挖比特幣效益低導致沒人跟隨,自己死守就要一直損失下去,直到被拖垮。如果價格起來了,就會獲得效益並引來更多礦工,分叉成功。其實成功給他們帶來的效益非常有限,一個多餘的幣都得不到,得到的是挖BCH與挖BTC的差價,以及今後由於擴大交易容量(1M到8M)給礦場帶來的好處費。看明白了吧,比特幣的分叉需強大財力支持、具備驚人算力,而且上漲中的比特幣會給分叉帶來越來越多的成本。我預計今後的分叉失敗的會越來越多,直至有一天沒人嚐試為止。結論是:分叉是有限的,而且非常有限,預計個位數就能打住。
再談談山寨幣的無限發行問題,理論上確實是無限的,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舉個例子,二級市場企業股票上個市幾萬美元也可搞定,問題是上市後沒人認你,不光圈不到錢,還把幾萬的費用搭進去了,所以99%的小企業根本不想上市。回到數字幣,比特幣比作蘋果公司,市值大大地,股價高高地,人們搶著買。至於市值5萬美元,股價0.01美元的上市公司現在可能正在發愁如何還清當初上市時借來的手續費。所以根本就是賠錢的衍生幣是不可能無限地、大量地出現在市場上,大家可以放心了嗎?數字貨幣在競爭中生存,目前的優秀幣仍然太少,會逐漸冒出,大家不需為過多的數字幣擔心。
有許多人把比特幣發行量小做為它不易成為交易貨幣的原因,其實不然,它的最小單位為一個聰,一個比特幣等於一億聰,目前1個聰等值0.00017美元,單位足夠小沒有問題。比特幣不易作為交易貨幣的主要原因是交易費太高,而且會越來越高,也導致了確認時間長,現許多人剛入市,還沒轉幣,轉的時候你就知道了。所以比特幣適宜成為本位幣,其它幣作日常交易用,比如一台TV標價0.1BTC,你可以付30ETH或80LITE,如果你火眼金睛,投資在後來之星,會有1萬倍甚至更高的回報。
看到新聞說,1000人掌握著40%的比特幣,數字是否準確我也說不清,但他們的跟蹤計算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從2009年到2012年的4年挖出了1000萬個多點,之後才有了挖礦機,2013-2016年是500萬個,2017年100多萬個,最先的100萬個至今沒動過,首1000萬個動得也不多,進入市場的主要是2013年後礦場放出來的,他們要交電費,買新礦機需要兌現,總量隻有600多萬個,不到1600萬總數的38%,看不出全部被1000人擁有的痕跡和可能性。還有說中本聰在前100萬個比特幣中他就占有98%,純屬胡言,挖礦的人尤其是早期,你能感受到有多少人在挖,如果平均十分鍾出個塊,說明全球就你一個人在挖,平均1小時1個塊就是另外有五倍的算力在挖,同樣的計算今天仍然有效。許多人以現在的眼光看中本聰一定持大量的比特幣,那個時候1厘不值,送人都沒人要,誰去沒命地去挖它,時至今日,那些很小的幣,如Mooncoin一美元可以買2萬個,你要嗎?補充一句,中本聰挖出了第一個區塊叫創世塊,50個比特幣,現在值85萬美元,也算沒白做吧,可惜實際上它一分不值,因為第一個區塊沒有輸入(TXIN)所以這50個幣不能花,價值為零。很可能中本聰的全部比特幣資產為零,他把比特幣的後續支援交給另一人後消失至今。
再說說ETH的邏輯炸彈(由於植入的智能合約存在邏輯錯誤導致合約無效及丟幣)問題,以前有爆炸,以後還會有,它的設計少了一個邏輯驗證平台,我估計會被其他人推出,ETH的原框架也應簡化。
區塊鏈技術已被數字幣用掉了99%,隻有1%被其它領域用到,這是我的觀點,依據是:區塊鏈技術主要解決一個分布式賬本不能被改動的問題,我暫時還看不到其它不能改動的領域,包括買賣合約、結婚證明當事方也希望有改動的餘地。與賬本不同,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不能改,否則帳將不帳也。
關於許多人認為比特幣就是一串數不值錢的問題,我已談過多次,不想多講。達芬奇的畫值4億多美元一幅,貴在它的獨特性,是唯一的。比特幣的一串數也是唯一的,想得到它,花一萬多美元的礦機成本及電費即可。
如果你準備投資數字幣,一定要弄懂它再動手,否則丟幣的可能性很大,受我的影響及比特幣的表現讓不少看過我博文的人開始持有數字幣,多看書學習獲取更多數字幣的知識,你才會在這次財富大轉移中立於不敗之地。有問題可在悄悄話留言,我盡力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