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美國的空氣是甜的。”肯定不是馬裏蘭大學畢業生楊舒萍首創。長期以來,我住在拉斯維加斯的孫崧小弟不止一次地感慨:“我每次回到美國,一下飛機,覺得空氣都是甜的。”“姐姐,難道你沒有這個感覺嗎?” 而我呢從來沒有回答過“YES”OR “NO"。
我不回答有三個原因:
第一,盡管我感覺美國的空氣確實新鮮,優質。我還沒有品嚐出“甜”的味道。但我毫不懷疑孫崧小弟的感覺。就像我相信楊舒萍同學的感覺。
第二,即使北京、西安等地區有時候空氣汙染的一塌糊塗,我們的黃山、三亞、大理、麗江等城市還是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
第三,恐懼。我不知其他海外華人朋友是否遇到過像我一樣的尷尬情形。曾幾何時,我們要非常小心地評價美國。小小的一個讚美就會被同胞們扣上愛不愛國、忘沒忘本、是不是辱華的帽子。以前有些華人從美國回中國會努力地蹦出幾個英文單詞,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是要努力地把自然蹦出的英文單詞給壓回去。不僅僅是回國、在社交媒體上要小心禍從口出,在美國在家中也同樣要謹言慎行。舉一個例子,一次在紐約的家中,談起美國的教育,我一時忘情大大地誇獎了一番。沒有想到惹怒了我的好友:“當漢奸是沒有好下場的!”這頂帽子當場把我砸暈了!好不容易回過神來回擊他“你不是也持有美國綠卡嗎?”好友當場拿起一把剪刀“我可以馬上就把這張綠卡剪掉!”夠狠!我敗下陣來,落荒而逃。從此中美任何之比較,成為我們談話的禁區。
如今的我等不敢批評美國,批評美國,還想不想來美國?進美國海關可是要查微信、推特、Facebook;不能進美國,孩子怎麽辦? 更不敢批評中國,不能回中國,父母怎麽辦?
不批評不談政治還不夠,曾經用微信給一位學者型的老領導轉發了幾首好聽的英文歌曲,很快收到回複:“不要老是轉這些洋人的東西”。
哲學家克裏希那穆提認為:“教育的功用在於根除恐懼。”然而我們可以想象這位被扣上了“辱華”帽子、被網絡暴民人肉、被圍剿被聲討、已經公開道歉還被不依不饒的名校佼佼者楊舒萍現在是何等的恐懼。盡管她在畢業典禮上演講完畢,受到了馬裏蘭大學(建校150年首位)華裔校長陸道逵的肯定和讚賞。
我很擔心,暑假回國親友們在把酒臨風之際紛紛強迫我回答:“美國的空氣到底甜不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