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常識
葉雲根石2015-02-08 09:24
文革中有一個著名的口號:“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個近乎荒唐的口號為何能夠廣為流傳?其中的背景和原因是什麽?
由於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社員憑工分換取利益太少(一個工幾毛錢),不能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窮則思變,田邊、地腳、河灘、荒地集體不用,可否作為社員的自留地?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讚成者有其理由:用集體不用的地,用業餘時間勞動,在不損害集體的利益情況下增加個人的收入肯定是好事。反對者可能有其難言苦衷不便直說,有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諸如,“大公無私,一心為公”,“追求公平”,“走社會主義道路,小生產自發的產生資本主義”等等。總之,地寧肯空著,也不許種自留地,於是終於有了:“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毫無疑問,這個違背常理,損害大多數人利益的口號,是一種官方意誌、政府行為。站在國家的立場和角度,有利於提高生產率、增加產量的事應當是好事,為何反其道而行之?可見政府更深層的目標不是為百姓謀利益。所謂的人民公社,工商業改造,本質是打著公有的名義,掠奪人民財產,任何個人不得擁有生產資料,全民都是無產者,實現了“利出一孔”任何個人離開體製無法生存,理所當然地管住了百姓,這就是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道理。掌握了全民的經濟命脈,進一步,通過反右各種運動,控製言論,運用謊言愚民的辦法維護既得利益。人民隻有一條出路,“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安心做一顆螺絲釘”,因為愚民,於是又有一個新口號“知識越多越反動”。
把能量分成正負是當今的一大發明,“大公無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都是正能量,殊不知打著正能量的旗號偷天換日坑害了多少百姓。統治者害怕常識,逃避事實,把堅守常識,尊重普世價值,說成“西方一套”,虛構了一個“曆史虛無主義”,把尊重事實,獨立思考實事求是說成了負能量。用“兩個都不否定”考驗百姓的智商。為何最聰明的“人民”常常被忽悠?季羨林老人經過文革後得出一個耐人深思的結論:“原以為真理越辯越明,誰知道真理越辯越糊塗”。以“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為例,僅需常識就能斷出草和苗的價值,問題的根本在“社會主義的草”包含追求公平的價值理念,誰又能說“追求社會公平”有錯?“資本主義的苗”含有動機是否高尚的問題。如果不談動機,問題歸結為:“效率”與“公平”之爭,一些人偏愛效率,一些人看重公平,就沒有是非了。
任何政治家看重的是結果,思考問題不是以價值目標為起點,而是依據現實目標尋找價值著陸點。如果當權的談道德首先要考慮他的動機,因為他是利益攸關者。拋開了個人或集團的利益談道德,可以做聖人,古往今來,皇帝不能當聖人,誰能保證皇帝在兜售價值的同時,不夾帶私貨?毛既想當皇帝又想當聖人,隻不過騙術高超而已。教育不能成為統治者的工具,文藝更不能是。原因是教育充當聖人的責任,隻有當權力真正遠離教育,教育才能是真正的教育。
價值判斷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價值觀本身沒有對錯,關鍵看如何用,追求穩定沒有錯,但穩定壓倒一切那就錯了。盜亦有道,大家容易認同道,不小心跟著盜走了。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過分強調某種價值取向,妨礙或傷害了其他的價值取向。當不同的價值取向發生矛盾的時候,可能中庸是一個好辦法。總之,應當作為常識,任何絕對的觀念毫無疑問都是錯的。例如,“黨領導一切”是錯誤的,今天在網上看到冠名為任誌強的權利定律,
“黨領導一切,一定是權利高於法律,人民遇到問題就會向權利求助,運用關係解決(產生腐敗);如果法律高於權利,人民就會向律師求助,通過規則解決;如果權利不為民做主,人民就會向黑社會求助,采取暴力手段解決”
價值判斷不需要多少知識,任何價值不能違背常識,違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