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端午節

(2017-06-02 10:03:02) 下一個

     端午的名稱,據中國古書《風土記》中說:商量,即事物的開始,我們常說的開端。仲,指每年一季度的第二個月;仲夏,是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五月。〔五〕與〔午〕同音,故稱端午,古人認為〔午〕是〔陽氣〕,故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兩個〔五〕相重,又稱〔重午〕;記得我小時候,隻聽到潮州話的總稱,〔五月節〕。

     關於端午節的來曆,眾說紛紛,中國著名愛國知識分子,聞一多先生,曾經列出古代有關端午節的記載,一百零一條。流傳的曆史故事很多,最突出而為婦孺皆知的,是紀念西元前二七八年,農曆五月初五,〔路漫漫其修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士大夫屈原,哀朝庭之昏暗而揮淚投身於汨羅江水中,隨波濤滾滾而去的悲壯情懷。

     端午節離不開江河,沒有江河的地方,端午節便要大大地遜色而不足體現出端午節的熱鬧場景,也沒有什麽趣味了。因端午節的重頭戲是賽龍船。

     關於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有文字記載的則始於中國粱代,吳均的《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上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鼓聲一響,船似箭發,船上鼓聲,好比雷響,這時兩岸歡呼,鞭炮齊鳴,這場麵令人激昂振奮!〕

     坤甸,得天獨厚,有一條滔滔不絕的卡布阿斯河,歡度端午節的高潮,就是從江上的龍舟競渡開始。幾隊龍船,船員頭上各自綁上紅頭巾,鑼鼓聲鬧。

上午十點鍾正,從卡江東麵的王府肚為起點,幾艘龍船,似離弦的響箭,飛也似地掠過江麵,尤其是順流而下,一路上激起浪花飛渡,卡江三麵,即王府肚、新埠頭與老埠頭的河岸上、屋頂陽台與蘭亭上,早已擠滿了爭看一年一度龍舟竟渡的觀眾,人山人海,興高彩烈。

     啦啦隊的助威聲與水手們的吆喝聲,匯成一曲曲,響徹雲霄的交響樂章,令人振奮!旗幟飛揚,浪花飛濺,競賽的終點,設在市政府前的公園蘭亭上。龍舟上的水手,不僅僅隻是華人,而有許多熱情參加的土族友人,印華子弟歡樂與共。同時,政府官員也興致勃勃地親臨江畔,參與觀戰和評比,官民同樂。

端午節,龍舟賽的熱鬧場景,已不是華人獨領風騷,它是土族人與華人友誼與共的團結象征,可說是具有國際性的體育遊戲了。

     龍舟賽後,江麵上便是另一種大鬧江河的情景。傳說這個時辰,海龍王已把江河裏的鱷魚與水怪都囚禁起來了,居民們可以放心地大膽去暢遊卡布阿斯河了。許多調皮而勇敢的孩子們,便機不可失地大鬧江河,從新埠頭的汽車碼頭橫渡江河,拍打浪花,到處是孩子們的歡歌笑語。

     同時還有一種傳說,端午節的中午十二點鍾,江河的水是最純淨、最吉利的聖水,許多居民便紛紛劃著舢舨,爭先恐後地帶著水桶,到江河中流去汲水。把水桶灌得滿滿,好似運載福氣的聖水回家,流露出喜悅的笑容,以備煮飯和飲用。據說這水可以驅毒,防邪與消炎。

    龍舟競渡、大鬧江河、汲取吉祥水之後,便是家家戶戶的女人們,把早在節前,已經忙著包紮好的粽子煮熟後端出來,那香噴噴的肉絲、蝦米、粟子與花生的粽子,味美而令人垂涎三尺。還有那桔黃色的粽子,沾上白糖,多吃幾個也不飽,端午節吃粽子,傳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根據中國古書《續齊諧記》的記載,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節,這一天用竹筒盛米投到江中。

     到 漢朝光武帝年間,有一個湖南長沙人叫歐國的見了屈原,屈原告訴他,每年端午祭禮的米,他老都吃不到,全被江中蛟龍吃去了,蛟龍最怕艾葉和五彩絲線,以後如果用艾葉包上米,再用五彩絲線紮牢,蛟龍便不敢吃了。

     歐國把此事告訴了大家,人們便都包成粽子,再投到江中,從此吃粽子的民間風俗,便這樣傳播開了。這不過是一個傳說,但它也說明了人民對屈原深切的感情。這便是我們今日吃的粽子。是用艾葉包好後,用紅線包紮的故事。

     七十多年一瞬間,卡布阿斯河的龍舟競渡,大江翻騰,味美的粽子,依然是令人難以忘懷於江河的端五節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