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細賬博克

兵不在多,而在調遣。詩不在技,而在韻。人情不在冷暖,而在己身。
個人資料
正文

兵家開講——海軍篇

(2006-06-21 16:30:01) 下一個

兵家開講——海軍篇

今天是《兵家開講》係列的第二篇——海軍篇。

水戰或海戰中,相當重要的就是“隊形”的出現。我們來看“隊形”的重要性。看一個戰例。

甲午海戰,是北洋水師在優勢裝備之下打敗仗的一個例子。當時日本人采用的是橫隊。而北洋水師以縱隊,從日本艦隊的右前方依次進入日本人的火力圈。結果是,日本艦隊的每一艘艦艇都可以用前後主炮,同時向北洋水師開火,艦隊火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而北洋水師僅可以用前主炮對敵開火,艦隊火力發揮效率極低。“誌遠”艦可以打到沒了炮彈,而有些艦艇還沒有來得及開炮,就已經陷入日艦火力的集中覆蓋之下。錯誤的隊形,是北洋水師的直接敗因。

從這一戰例可以看出,火力發揮效率,是海軍很重要的勝負因素。“隊形”的出現,就是海軍追求火力效率的產物。選擇了錯誤的隊形,就可以直接導致失敗。

如何擊敗選擇了正確隊形的強大優勢的艦隊呢?

來看沙皇俄國海軍上將烏沙可夫。在帆船年代,烏沙可夫追求的是上風上水。占據了上風上水的烏沙可夫的艦隊,其航速就比較快。在那個年代,打航速比較快的艦艇,炮彈命中的準確度是比較低的。這樣,烏沙可夫的艦隊就可以迂回到敵方艦隊炮火的死角上去。在敵方打他很困難的角度,烏沙可夫的艦隊發揮自己最大的火力效率。其勝負可想而知。

烏沙可夫的艦隊的經驗就是:追求高速機動。這樣可以在最小傷亡的情況下,將己方艦隊機動到敵方火力效率最低的死角。變敵方正確的隊形,為錯誤的隊形,利用己方和敵方火力效率之差,取得勝利。

利用機動贏得“角度”,“角度”成為烏沙可夫的艦隊,提升己方火力效率,壓製敵方火力效率,而取得勝利的關鍵。

在美國南北戰爭年代,北方軍隊中出現了一種覆蓋了金屬蒙皮的戰艦。南方軍隊的巡洋艦的炮火,就算打中了它,也無法將其擊沉。而且還出現了一艘帶有旋轉炮塔的戰艦。在華盛頓DC的博物館裏,有這兩艘戰艦的大幅掛圖。

旋轉炮塔解決的問題,就是“角度”。

當年這艘帶有旋轉炮塔的戰艦,是蒸汽機動力,其上層建築隻有一個旋轉的炮塔和一個煙筒,沒有其他任何東西。該旋轉炮塔又可以做360度旋轉。使它成為無角度缺陷的戰艦。敵方無法找不到它的“上風上水”。加上它擁有十幾層鐵皮的裝甲,南方戰艦又無法將其擊穿。就是這種戰艦,扭轉了戰場局勢。

金屬戰艦和旋轉炮塔的出現,使隊形理論受到了裝甲和火炮口徑的挑戰。使海軍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是這還是追求大艦大炮的年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出現了12英寸厚裝甲的戰列艦。這種戰列艦代表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極限。厚重的裝甲,旋轉炮塔內的特大口徑火炮,使敵方找不到這種艦隊的破綻。由這種堅固的戰艦,再組成堅固的隊形,使英國戰列艦艦隊稱霸海上。

人們很自然,去尋找對付這種戰列艦艦隊的辦法。

對付這種堅固隊形的艦隊的唯一有效的辦法還是搶占它的“上風上水”。那麽,什麽才是對付這種戰列艦艦隊的“上風上水”呢?海軍航空兵應運而生。

當時以高射炮為主的防空,是這種艦隊的唯一破綻。防空作戰的效率是比較低的。航空兵機動力強,生存率比較高,可以機動到對己最為有利的角度,發起攻擊。美國海軍曾做過一個試驗。航空兵擊沉一艘四萬多噸的戰列艦,用時僅有幾分鍾。二戰時期,成為海軍航空兵發威的時代,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航空母艦搭載的戰機數目是有限的。如何發揮其最佳火力效率,仍然是海軍航空兵最為關鍵的問題。

以中途島海戰為例。日本聯合艦隊的攻擊目標是中途島島上的目標。而同樣麵臨的問題就是,如果美國人的航空母艦到來該怎麽辦?日本聯合艦隊無法同時即攻擊中途島,又抗拒美國的航母群。

當時日軍的偵察機經反複巡邏都沒能發現美國的航空母艦。在最後關頭,日本聯合艦隊將主力戰機投入到對中途島島上目標的攻擊中去。但就在這時,美國的航空母艦出現了。美國人大獲全勝。

日本人拍過一個電影,裏麵有日本人為戰機反複更換炸彈和魚雷的鏡頭。炸彈是攻擊中途島的,魚類是攻擊美國航母的。二者不可兼得。

美國海軍五星上將哈爾西指出:航空母艦搭載的作戰飛機數量是有限的。作戰飛機裝載的武器重量也是有限的。航母戰鬥群的作戰目標絕不能是分散的。

中途島海戰,日本人敗在攻擊的目標是分散的。日本聯合艦隊,可以單獨攻擊中途島,也可以單獨對付美國航空母艦,這都沒有問題。但是同時對付這兩個,就有問題。日本人違背了哈爾西講的基本原則。

美國海軍五星上將尼米茲也論述過,打敵方的艦隊,頭一件事,就是先打掉敵方護衛艦隊的戰機,然後再去攻擊敵方的艦隊。這已經是美國海軍的金科玉律。其中的道理,與哈爾西講的是一回事。中途島海戰就是一個例證。

現在在台海,美國人同樣麵臨日本人在中途島麵臨的問題。美國人無法先去打掉解放軍空軍。這是世界大戰,在美國沒有這個政治基礎。在沒有打掉解放軍空軍的情況下,如果美國人去攻擊我渡海部隊,美國人就會步中途島海戰日本人的後塵。

同時作為提升航空母艦火力效率的,是在依托島嶼或大陸作戰中,所謂的穿梭攻擊,或者叫穿梭轟炸。就是戰機在航空母艦和島嶼或大陸間穿梭飛行,完成攻擊任務。對海軍航空兵而言,這種攻擊的效率是最高的。

現代海空戰,導彈的引入,使得雙方艦隊之間的距離拉大了。但是其基本的原理還是沒有改變。

美國的核動力航母造價一百多億美元,裝載人員近6000人。而一枚“戰斧”巡航導彈造價200萬美元。其價值實在不成比例。而一枚“戰俘”巡航導彈命中航空母艦,就足以將其擊沉。

順便給大家講一個美國海軍航空兵打日本航母的訣竅。由於日本航空母艦是木質甲板。美國戰機做雙機配合。第一架戰機將裝滿油料的副油箱投擲在日本航母的木質甲板上。第二架戰機用機關炮進行掃射。由於航母內裝滿了航空油料和炸彈。大火的攻擊力,比任何炸彈和魚雷的都強。

中國的遠程巡航導彈已經裝備部隊了。雖說是和“戰斧”巡航導彈一樣,屬亞音速範圍。動力係統的性能還不如“戰斧”。美國艦隊對亞音速的飛行目標,擊落的概率是比較高的。但是,不管是什麽艦隊,不管這一艦隊的防空能力多麽的強,“飽和攻擊”是任何艦隊都無法對付的。世界上就沒有打不沉的航空母艦。

隻要美國航空母艦作戰群,進入其可以有效協防台灣的海域,我們的遠程巡航導彈就能夠打到它。美國人的處境,就是中途島海戰日本人的處境。

所以,當你懂得了海軍的這一作戰特點,你就會知道,那些試圖分析美國人協防台灣的評論員們,實在是對軍事一竅不通。他們的評論,也就看不得了。

最後來看潛艇作戰。

在潛艇出現以前,水下作戰就已經登上軍事史了。

比如大家在看《水滸》時,就會看到一個情節。阮氏兄弟帶領水兵,潛水到官船的下麵,鑿沉官船。在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戰鬥中,也使用了這種水下作戰。甚至水兵們潛水到敵方戰船旁邊,然後在水中躍起,鄭成功的水兵可以躍到肚臍露出水麵的高度,再用魚叉突然攻擊敵人。由於這一戰術完全出乎敵方的預料,戰果非常的好。這些水兵帶著麵具,敵方不知道是怎麽回事,還以為是妖魔從水裏鑽出來了。對敵方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潛艇戰術與這些古老的水下戰術相似,不是硬碰硬的硬拚,而是靠鬼詐。

由於潛艇的水下航速比水麵艦艇慢,機動性就差一些,所以潛艇的戰鬥隊形極其講究網絡化。這就是狼群戰術的由來。狼群戰術可攻可守,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潛艇群戰術。目前世界各潛艇大國都采用這一戰術。

當潛艇群搜索目標時,是成扇麵網絡化搜索的。一艘潛艇發現了目標,其他潛艇就會蜂擁而至。這就是“狼群”之名的由來。其攻擊效果,要與船隊處於潛艇群所在海域的時間長短,和潛艇所帶的魚類量有關。所以,二戰時盟軍穿越大西洋的船隊,通常都是船隻數量盡可能的多。因為一次受到潛艇攻擊被擊沉的艦船數量是差不多的。船隊越龐大,艦船數量越多,生存率就越高。

當“狼群”攻擊目標時,往往是一艘潛艇處於暴露的位置。初期的反潛作戰,就上這個當。你的艦隊是來反潛的,當你看到一艘暴露的潛艇,你怎麽會不去攻擊呢!但是當你去攻擊時,潛伏在水下的“狼群”,他們要麽在水下“懸浮”,要麽“坐沉海底”,就會突然向你的艦隊發起攻擊。這種攻擊的效果有多大呢?請大家看英國曆史名著《反潛戰》。多數情況下,隻要是進入狼群的艦隊,就會全軍覆沒。這就是反潛巡邏機誕生的原因。

“狼群”戰術,到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甚低頻通信係統的使用,潛艇可以在不上浮的情況下,接收到無線電信號,所以潛艇大國可以將陸地、天空和太空中的各種裝備與潛艇結合起來。效果非常的好。比如,英阿馬島海戰時,英軍用戰機提供指揮信息,用潛艇進行遠程線導魚雷攻擊,擊沉阿根廷巡洋艦。

潛艇可以關掉動力係統,在水下“懸停”或“坐沉海底”。不管是航空母艦戰鬥群,還是普通艦隊,或是運輸船隊,最怕的就是潛艇以坐沉海底的方式打伏擊。

海洋中由於存在洋流,不同的深度,海水的溫度也不同,而洋流和不同溫度的海水可以折射或反射聲波。這些因素都可以為潛艇提供很好的保護。因而詳細的水文資料,成為提高潛艇戰力的很重要的因素。

算細賬

Dec 7, 2004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