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開講——陸軍篇
我們來兵壇不是來消磨時光的。一個善於業餘愛好的人,應該是使自己的業餘愛好,為自己的生活增加光彩的。
作為軍謎,一是要關心兵家之事,二是要有兵器方麵的知識,三是要有戰史方麵的知識,四就是要有軍事理論方麵的知識,懂得最起碼的戰略、戰役、戰術思想。這幾點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現在世界上不太平,時事評論離不開戰爭。如果沒有最起碼的兵器、戰史和戰略、戰役、戰術知識,時事評論員們就會鬧笑話,甚至在大的評論方向上犯錯誤,網友們也無法分清什麽樣的評論是對的,什麽是錯的。
若沒有兵器和戰略、戰役、戰術知識,當你看戰史時,你隻能是看看熱鬧而已。這樣就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軍謎。
我真誠地為大家寫《兵家開講》這個係列的文章。注重的是講解戰略、戰役、戰術方麵的最基本的常識。
下麵開始《陸軍篇》
曾經有一位網友發了一個帖子講:蘇軍將孫武的軍事思想發揚光大之類的內容。我當時給他講,兵家有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軍神白起。我講蘇軍的作戰思想是屬亞聖吳起一派,怎麽會發揚光大孫武的軍事思想呢?!當時就有網友問我,孫武和吳起有什麽區別,我當時隻簡單地說就是巴頓與朱可夫的區別。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孫武與吳起的軍事思想博大精深。我們隻是就幾個基本的特點,給大家簡單地講一講。
先講兵聖孫武,我們不妨沿著這樣的一個主線來講這個問題。就是:孫臏、毛澤東和巴頓。他們都同屬孫武一派。
先從“圍魏救趙”說起。這是孫武戰役思想很好的代表。當時龐涓攻打趙國。趙國求救於齊國。孫臏沒有直接解趙國之圍,而是去圍魏國的都城。龐涓立即將大軍回撤。但在半路,被孫臏打了個伏擊。孫臏大獲全勝。
這種思想,毛澤東給與了很好的應用。像紅軍反圍剿時的“席卷千軍如卷席”。紅軍以彭德懷帶領少量部隊牽製蔣軍,毛澤東和朱德帶領大部隊跳到外線殲敵。大獲全勝。
來自大陸的網友一定會聽過“圍點打援”這個詞。“圍點打援”的戰法,就是來自“圍魏救趙”。
二戰時,在諾曼底登陸之後,蒙哥馬裏和布雷德利被困海岸地區。艾森豪威爾將巴頓的第三集團軍投入戰鬥。巴頓棄受困的蒙哥馬利於不顧,先是反方向機動,連奪大港口,然後回師直搗巴黎。
美軍在越戰之後,所謂“巴頓作戰學派”,才在美軍中占據主導地位。巴頓在戰場上,受盡了艾森豪威爾、布雷德利等將領的限製。在實在沒辦法的時候,他們就不給巴頓油料。因為那些將領認為巴頓的打法,讓人心驚肉跳。相比之下,毛澤東是在遵義會議之後,占據中共軍事領導地位的。
下麵來看巴頓的追隨者們是怎樣作戰的。
第一次海灣戰爭時,美國人用的就是“圍魏救趙”的戰法。美國人並不是去直接解方科威特。而是向幼發拉底河方向進攻。薩達姆將兵力回撤。結果在回撤的路上,美軍利用空軍的優勢,將薩達姆的部隊給予重創。此戰100小時結束戰鬥。
再來看看亞聖吳起。
我們沿著軍神白起和朱可夫的主線來講這一問題。他們都同屬吳起一派。
白起一生指揮大型戰役80多次。至今仍是世界之最。我們對他的軍事傑作最熟悉的要數“長平之戰”了。如果你不知道“長平之戰”,那你應該知道中國的一句成語“紙上談兵”。使趙軍全軍覆沒的,就是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
白起將優勢兵力呈半月形布置。用遊騎將趙國兵馬吸引到這個半月形陣勢之中。然後,從趙國軍隊的側後,包圍趙軍,並同時將趙軍斬斷成三節。最後趙軍全軍投降。白起將投降趙軍盡數坑殺,就是活埋,僅放出了幾百人回趙國。
再來看朱科夫。朱科夫開始受到世人關注,是1939年的哈勒河之戰。朱科夫在兵力對比近於1:1的情況下,一夜之間全殲日軍第六集團軍。
朱可夫將兵力延哈勒河布置,將裝甲部隊集中布置在兩翼。然後從兩翼發起進攻,包圍日軍第六集團軍,並全殲之。
這種從兩翼發起進攻的套路,是古德裏安和朱科夫的共同套路。朱可夫從哈勒河到攻打柏林,用這種套路,每戰必勝。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反攻,也是這種套路。蘇軍以斯大林格勒城內的巷戰為牽製,將50多萬大軍布置在伏爾加河沿岸。戰役第一步,從兩翼突破,包圍德軍保盧斯集團30萬大軍。第二步將德軍的援軍擊退150公裏以上。第三步將保盧斯集團一分為二。並最終迫使保盧斯投降。
這樣介紹給大家,大家就應該能夠看出,孫武與吳起的相同之處和區別之處了。
首先,孫武軍事思想的機動範圍,比吳起軍事思想的要大。
歐美各國習慣用戰略縱深、戰役縱深和戰術縱深這些詞匯。我們不妨套用這些詞匯。吳起軍事思想的機動範圍,是在戰役縱深的邊緣。正好能夠勾畫出戰役縱深來。但是孫武軍事思想的機動範圍,則是在戰略縱深上機動,毛澤東稱之為“外線作戰”。
吳起注重充分發揮各兵種的力量,是多兵種協同作戰的開山鼻祖。如何能夠使各兵種的作用充分發揮呢?這就是古代所謂的“陣法”的概念。軍事史上從戰車時代,演化到步兵陣,再演化到輕騎兵,熱兵器時代的步兵陣,機械化裝甲兵團,信息化條件下的多兵種協同作戰。兵力編成講究多兵種的配合,這些處處可以看出,吳起軍事理論的基石作用。
其次,孫武的軍事思想就是敢於用自己的“下馬”對抗敵之“上馬”,以此來創造自己的“上馬”對抗敵之“中馬”,自己的“中馬” 對抗敵之“下馬”的機會。這也就是毛澤東講的:“不要怕壇壇罐罐被打爛”。也就是巴頓所說的:“不要害怕自己的側翼”。
第三,孫武的思想善於在運動中,將敵由“上馬”變為“下馬”。中共所謂的“運動戰”,就是這種思想的很好的體現。
以龐涓為例,龐涓能征慣戰,可謂是“上馬”。但是在黑夜限於孫臏重圍之後,就由“上馬”變為了“下馬”。
再以第一次海灣戰爭為例。薩達姆的軍隊能夠在一夜之間拿下科威特,而且又有堅城可守,就算不是“上馬”,總也夠得上是“中馬”吧。但在回撤伊拉克的途中,在沒有空中保護的情況下,成為美空軍的活靶子,變為標準的“下馬”。也就是說,就算你有優勢,你也應該盡可能使敵方的境地最大限度地變糟,減少自己的傷亡,擴大戰果。
吳起則是善於尋找使自己轉變為“上馬”的機會,(這叫善於尋找戰機),使敵方陷於“下馬”的境地。
軍神白起一生指揮80多次大型戰役。這與他善於掌握有利於自己的大規模主力會戰的戰機有關。
孫武與吳起的方法不同,但都是以我之強處,打敵之短處。
我們再來看一個反例。以抗戰時期蔣介石的軍隊為例。長沙會戰和武漢會戰,不管怎麽說,都是中國軍隊的傷亡太大。為什麽會這樣呢?
因為參戰部隊是由多個派係的部隊組成的。蔣介石為了杜絕厭戰情緒,搞了個“陣地責任製”。這個名詞是我給起的。蔣的意思是每個部隊負責自己的那一部分陣地,一步都不能後撤。結果是各部隊之間隻顧自己,互相不支援。雖然從總兵力來說,中國軍隊人數多。但在每一個具體的戰鬥點上,中國軍隊都處於以少戰多的局麵。傷亡自然就上來了。
這是一個違反孫武和吳起軍事思想,將自己由“上馬”,變為“中馬”,甚至是“下馬”的一個例子。
第四,孫武和吳起軍事思想的共同之處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戰場上,處處占據主動。
這一點,大家在大陸看毛澤東指揮作戰的曆史,看得太多了。我就不多寫了。
中共搞的這些戰法,蔣介石、日本人和美國人都破解不了。朝鮮戰爭,堪稱是巴頓的傳人的李奇威將軍,利用誌願軍補給困難的特點,用空間換時間才擋住了彭德懷的進攻。如果考慮到雙方裝備之差距,如果考慮到麥克阿瑟也擋不住彭德懷,美國人實在丟人丟大了。(李奇威是巴頓參謀班子中唯一一位晉升到四星上將的)。
孫武和吳起的軍事思想博大精深。我們隻是從一個側麵,欣賞他們思想的光輝。當你真正開始愛好軍事,真正開始懂得兵家的內在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孫武和吳起的軍事思想,充滿了藝術的美。這種藝術的美讓人著迷。巴頓說:“與戰爭相比,人類其他形式的努力,都是無足輕重的”。
算細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