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37年,南京保衛戰。
日軍攻擊南京的部隊一部來自滬派遣軍,從上海方向沿長江和滬寧鐵路,北部追擊。另一部來自從杭州灣成功登陸的日軍第十軍,從嘉興再從太湖以南進行包抄,南部追擊。
日軍在上海的外圍常熟、虞山、福山一帶遭到國軍頑強阻擊,一度陷入僵持。連長陣亡後鄧春來帶著所在連剩下的弟兄們在常熟繼續阻擊。此時能拿得起槍的不過一個排的人,打的卻士氣高昂。一陣狂轟濫炸後,就是嘰哩哇啦嚎叫著的日軍士兵的攻擊,反反複複很多次。久攻不下,日軍走水路從後方登陸迂回包抄,國軍就此潰敗。繞道太湖南端不善夜戰的日軍,受命乘勝追擊,大部隊晝夜兼程,結果依然勢如破竹。
在南京城將凝雪海打傷的那個女子,是日軍特工惠子。
在淞滬戰役打得正酣時,惠子一直活動在上海和周邊地區,負責收集信息,收買中國人提供關於國軍的情報。兩年多前從中野特工學校畢業後,她就被帶來上海,一直幹到現在。
她能講一口地道的湖北話,上海話也講的到位。參加會戰的有很多來自湖北的軍人,給她的情報收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掩護和支持。隻是,她更多的情報,來自普通的百姓和商人。
標識了國軍陣地位置坐標的地圖,送到日軍手裏,很多時候,日本空軍還是比較難以實現準確的轟炸。隨後,一個當地人給她啟發。後來,一旦日本空軍飛來,目標地點,在空中的飛行員就能很清晰的看到地麵上閃閃發光反射的鏡子。轟炸立即變的非常精準。按時放置鏡子的,都是被她收買的普通中國人,為的隻是幾個小錢。
日子過的艱難,大家選擇活下去,就有饑不擇食。
日軍低估了蔣介石的抵抗意誌。原本以為可以順利得手的上海戰役,卻成為日軍傷亡慘重的膠著戰。日軍不斷增兵,多次換帥。選擇死磕到底的蔣介石,也不斷從全國各地調來部隊,不惜賭上自己全部的家當。日軍最終請出了已經退役的鬆井石根,才算得以戰局扭轉。
日軍統帥們都喜歡左右包抄,中央突破。對於這種戰術的使用,應該是日軍軍校的必修課和基礎課,每個畢業生都會合格完成。南部是租界區,隻好用北部包抄中央強力突破的戰術。雖然在日本隻上了士官學校並且還是炮科的蔣介石,也諳此道,預先就埋設重兵,以逸待勞。
早在開戰十天後,日軍就亟不可待的開始實行這種迂回攻擊,意在速戰速決。
八月下旬時,兩個半師團的陸軍精銳,就在猛烈炮火的協助下,在國軍防線左翼的寶山川沙口、石洞口和吳淞地區強行登陸,意在從北麵迂回威脅國軍左側背。結果被英勇的國軍擊退,日軍丟盔卸甲,損失慘重。未達目的的日軍沒有就此罷休,又於不久之後的九月中、下旬,再集結三個師團外加兩個旅團,如法炮製,借助於更加猛烈的炮火協助和更為瘋狂的地麵突擊,強襲登陸正麵的左翼和中央地帶,意在中央擊破,結果,還是被剛勇的鐵血中華男兒頂住,日軍遺留下更多的屍體,退走更大規模的殘兵敗將。九、十月間,在上海市區以北幾十平方公裏的狹窄區域內,中日雙方高達六十萬之眾的部隊,展開了空前慘烈的生死搏鬥。為了加大中央突破戰的力度,十月間,鬆井石根又以近二十萬兵力沿滬太公路南下,攻勢直指大場、閘北。兩個月來,鬆井石根使用左翼迂回、中間突破戰略,連連發動強大攻勢,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是麵對國軍的英勇和頑強,日軍自己傷亡慘重,依然難以徹底擊敗和擊潰國軍防守。就在這時候,從金山衛傳來惠子的情報:國軍的防守部隊基本上都已經撤出了杭州灣,加入了對鬆井石根中央突破戰略的反擊。看到這個信息,鬆井石根得意的笑了。這是他就任指揮官以來第一次發自內心的笑容。
九月初的一天,天剛蒙蒙亮,惠子就帶著兩個隨行人員,一身村姑、村夫的打扮,沿著田間小道,穿過一片片金黃,在微風中對著路人不停點頭搖擺的稻穀。傍晚的時候,她們就來到了金山衛這座沿海的古老小城。住在一家負責接待她們的雜貨店的二樓。日本特工部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在這裏布局,不僅僅在大城市,即使在這些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邊防小城,也一個個的安排有深度休眠的潛伏者。
小小的金山衛,隻能算個小鎮,卻已經有幾家隸屬日本特工部的生意,牌麵上的有東洋布綢緞莊,暗地裏還有一間西藥鋪和一個雜貨鋪。孤身前往的惠子,很快就獲得大量有價值的情報。毗鄰杭州灣的金山衛鎮境內地勢平坦,屬於剝蝕殘丘地形和瀉湖平原。地勢由西南高到東北低。很多年前,日軍統帥部就開始全麵規劃和研究對中國的進攻和占領,無數的沙盤演練,無數來自第一線的情報分析和匯總,讓日軍統帥部對中國國內的地形地貌,軍隊之間的關係和矛盾,比國軍統帥部清楚的多,也準確、及時的多。上海戰事一開,除了正麵的迂回,後方迂回也在考慮的範圍。杭州灣,很早就成為日軍統帥部關注的對象。由於是大部隊的快速登陸進攻,地形地貌必須是在適宜於大兵團登岸,並便於向縱深快速展開的地帶上,同時,為了減少傷亡,還應該是在國軍防線的薄弱環節上。
金山衛滿足第一個條件。同時,蔣介石也看到了金山衛的戰略價值,派有重兵把守。就是因為看到了這點,鬆井石根拿出了吃奶的力氣,將所有的兵力全部用來實施他的左翼迂回和中央突破攻擊。他的意圖有二:要麽直接就此打垮國軍,這種可能性也很大。即使實現不了這一目標,也可以就此逼著蔣介石增加更多的兵力,那時候,或許,杭州灣就有了空虛的機會。為了確保他的計劃的成功,在猛烈攻擊淞滬戰場的國軍的同時,還加強了在華北戰場對國軍部隊的壓力,幾經試探之後,鬆井石根確信自己判斷的準確:張學良為了保持實力,不會在華北像國軍在淞滬戰場這樣和日軍死磕!他還通過特工部門的渠道,給國軍的特工部門提供假情報,釋放煙霧彈,結果,被一位國軍最高參謀部的作戰參謀劉斐咬上了。
10月18日,國軍軍事委員會作戰組第一部劉斐,信誓旦旦的向最高統帥部指出:日軍是有在杭州灣登陸的企圖,但是能調動的兵力估計最多一個師,不會對上海戰局產生大的影響。正是他的意見,最終讓蔣介石下定決心,調動張發奎的部隊參與上海防守。
1898年11月25日生於於湖南醴陵縣姚家壩鄉潭灣村農民家庭的劉斐,可是國軍係統極為罕見的受過高端係統軍事訓練的人才。1927年補送往日本留學,通過根本博少佐介紹,到第1師團第57聯隊見習半年後,三十歲時,經考試進入日本陸軍步兵專門學校。估計是士官學校最年長的學生之一。1930年以第一名畢業之後,有被推薦,免試進入日本陸軍大學,這所培養了大量日軍高級軍事人才的將官大學。從進入大學到擔當國軍統帥部重要的參謀職務,也就是八年時間,在日軍部隊裏是不可想象的。國軍對高級軍事人才的饑渴可見一斑。
有了這些基礎,鬆井石根覺得,隻要繼續狠狠的打,蔣介石一定會覺得,自己的後方是安全的,至少短期是,因為,日軍已經沒有剩餘的大兵力可以用來腹背迂回登陸。
就在這時候,汪精衛又上演了一曲“逼宮”鬧劇幫了鬆井石根的大忙。此時的日軍能夠動用的兵力,隻有防守東北的關東軍。而張學良手裏的二十萬東北軍正虎視眈眈,有收複東北的可能。汪精衛的一曲“逼”張學良借機進攻東北,收複東三省的聲明,被張學良高調的給頂回來。此時,他心目中的可能性,就變成了鐵定的事實,日軍可以放手一搏了!
日軍統帥部覺得,張學良一定沒有膽量乘虛而入。見時機已到,鬆井石根接受了鈴木敬司的建議,立即向統帥本部要求,以關東軍為主力,再從國內抽調部分兵力,組成一支有足夠規模的部隊,秘密的準備從杭州灣登陸。後來的登陸成功,又讓鈴木敬司獲得高升。由此顯示出來的智慧被高層賞識,才有了後來他在緬甸獨當一麵的機會。
十一月是個對於雙方都很關鍵的日子。九國公約會議將在月初召開。蔣介石想,隻要堅持到那個時候,國際勢力必然會加大對日本政府的壓力。同時,久攻不下的日軍,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致勝無力,選擇就此放棄,形成類似於第一次淞滬會戰後的結局!
日軍統帥部則一再的給鬆井石根施壓:不惜一切代價,在公約會議召開前擊垮國軍!
戰爭,很多時候就是一場賭博,瘋狂的博弈:高風險,高收益!
蔣介石賭鬆井石根回天無力,時間站在自己一邊!
鬆井石根賭蔣介石:畢竟隻是學生,學識不精,眼界不高,看的不遠,理解的不透徹,囫圇吞棗學的那點軍事知識,充其量隻是戰術層次。更為重要的是,蔣介石沒有能力輕易的調動必須的部隊。而且,對於防守杭州灣的張發奎,他還會借機折損一下他的實力!
鬆井石根覺得,有張發奎這樣一隻智勇雙全的猛將鎮守杭州灣,即使登陸成功,日軍付出的代價必然巨大。蔣介石用人又疑人的個性,被作為老師的鬆井石根看的透徹。
自己的中央突破越是攻擊猛烈,蔣介石一定沉不住氣,最終將不得不調動防守金山衛的張發奎和他手下的第八集團軍主力!隻是沒有想到,蔣介石比他想象的還要可愛的多:如此重要的金山衛,在日軍登陸攻擊時,隻有區區兩個連的兵力象征性的防守!
基於鬆井石根的建議和請求,日本參謀本部於10月5日,做出從華北和日本國內調動部隊增兵上海,備戰杭州灣登陸的計劃,次日上奏天皇批準。10月9日,從華北戰場抽調第六師團、第五師團第九旅團,從國內調動第十八師團、第一四師團,就神不知鬼不覺的完成了第十軍的組建,主帥選定善於打迂回戰的柳川平助中將。
十一萬之眾的虎狼之師,被堅船利炮包裹著,氣勢洶洶遠道而來,居然被蔣介石給忽略,被視而不見,也是世界一大奇觀!即使是按照劉斐所說的是一個國軍普通師級的規模,而不是日軍標準的師團建製,區區三百人也不可能阻擋住的!說句聽起來淒涼的話:十一萬壯漢,每人一包飽尿累積在一起,也足夠淹死區區三百號國軍將士!
(原創,版權所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