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馬波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正文

第五章

(2017-10-12 09:34:57) 下一個

第五章

11月5日,日軍成功登陸杭州灣迫使國軍從上海撤退。11月12日,日軍發起追擊。國軍雖然在南京周邊地區構築有防禦工事,但是,心裏已經不再計劃玩命抵抗的蔣介石,心領神會的部屬,自然知道該怎麽樣應對了。從13日開始到12月13日首都南京淪陷,區區一個月一場關係國家存亡的對陣,以國軍三十五萬之眾的傷亡,外加十幾萬在大屠殺中被當羔羊宰殺的,給日軍帶來大約兩萬六千餘人的死亡,不足其投入三十萬部隊的十分之一。

對比一下,日軍華北方麵軍從七七事變爆發至此,全部傷亡人數為兩萬五千五百人。

此時此刻,中國軍隊,即使是最精銳的,都如同一盤撒放的羔羊,被一群訓練有素,饑餓多日的野狼追逐,獵殺。隨後看到的是:大量裝備落後,缺乏訓練,指揮缺乏水準的雜牌軍,裹帶著少量裝備精良指揮有序的嫡係精銳,如同非洲大沙漠上被幾隻猛獅追趕的大群羊羔。原本應該有的節次抵抗,逐步收縮,交互掩護的退卻,變成了大潰敗。原本自以為設計精密的抵抗陣地,經不住日軍的幾次包抄圍攻。退往南京後,錢誌德所部殘餘回歸孫元良的88師,而他自己則在日軍第一輪攻擊時受傷,就此救了他一命。曾與他並肩作戰的戰友,都在不久後成為日軍刀下鬼。

12月8日,日軍已全麵占領南京外圍一線防禦陣地,開始向外廓陣地進攻。11日晚,蔣介石通過顧祝同電告唐生智,相機行事,實在無法堅守可相機撤退。12日,日軍一部曾突入無人防守的中華門,但被隨後趕到的國軍擊退。城垣陣地再次回歸中國軍隊手中。負責防守中華門的是孫元良。此時的他,帶著部分警衛部隊向下關,準備從那裏渡江撤退。在下關附近,被負責督戰的第36師士兵攔下,報告給師長宋希濂,被勸阻返回。軍心開始混亂,城池多處已無人防守。

孫元良出生時父親已經67歲。在北大讀預科時由李大釗推薦進入黃埔一期,是一期中少有的 “高知”,深得蔣賞識。畢業後被蔣送到日本士官學校,回國後被安排在自己嫡係中最精銳的一軍一師,那可是支撐老蔣起家的第一桶金。

此前的淞滬會戰,他也曾經逃跑過。那時他帶著88師在閘北陣地堅守了76天,死傷慘重,補充給他的好幾批預備團也很快被打光。錢誌德是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之一。為了保存88師番號,他說服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同意全師留一個團戰鬥到最後一刻。於是,就有了524團在團長(當時實際上隻是營長)謝晉元帶領下,主要由來自湖北籍戰士組成的八百壯士(實際上隻有400多人)死守四行倉庫的傳奇。淞滬會戰,蔣拚上了老本,他的嫡係,由德國教官訓練和德國武器裝備的現代化部隊,也就是像凝雪海、錢誌德所在的部隊,都被他送到前線,結果損失慘重。撤退到南京,執行堅守任務時,創傷累累的88師不再是上海開戰前裝備精良的德式師,士兵幾乎全是剛剛補充來的新兵,基本上都是沒文化的農民。南京失守後,孫元良將一個整編師最終折騰為可集結五百人的餘部。很大部分被遺棄在南京,成為日本人做射擊練習的靶子。

凝雪海當時負責送的情報,是關於撤退路線的。他帶著一個偵察排到前線偵查敵情,為大部隊在必要時的撤退提供參考。他發回的報告是:正麵之敵來勢洶洶,卻也是疲乏之師。這點已經為不少將領意識到,凝雪海的任務隻是確證。最終也隻是猜測和判斷:派往外圍的偵查部隊極為有限,國軍對於日軍的部署和進展知之甚少。他自己帶出的偵察排三十幾號人,回來的也隻有三位,到最終剩下的則隻有一個處於昏迷狀態的自己。他們都是被日軍的小部隊襲擊而犧牲。日軍在派出大部隊進攻、偷襲、迂回的同時,還派出了不少的小分隊,阻擊和消滅可能出現的國軍偵查部隊。

在南京時,鄧春來隸屬於唐生智部,屬於司令部的直轄警衛部隊,是在淞滬會戰後撤回再編入的。在日軍占領南京前,他在日機空襲中負傷。隨後,他先被送到一所戰地醫院,處理完後在那呆了幾天。戰地醫院撤走後,他就被送到這,碰巧和凝雪海相遇。12日那天下午,作為首都保衛戰總司令的唐生智,一度倉促召集師以上將領布置撤退:除宋希濂的第36師掩護司令部和直屬部隊從下關渡江以外,其他部隊都要從正麵突圍!基於獲得的情報,這原本是一個很明智的策略,但是,擁有私心的唐生智擔心中央軍嫡係在突圍中損失太大,又外加了一個口頭命令:第87、88師,第74軍和教導總隊,在有輪渡時可選擇過江。而在開戰前,為了實現背水一戰,他又早命令將大部分的船隻銷毀。會議結束後,屬於粵係的第66軍和第83軍,在軍長葉肇和鄧龍光帶領下,執行了既定命令果斷的向正麵突圍,在第159師代師長羅策群戰死,部隊付出巨大傷亡代價後,獲得成功。其他部隊長官則大多在沒有向下完整傳達撤退部署的情況下,自顧個的拋下部隊前往江邊乘事先控製的船隻逃離。士兵們聽說長官退往下關,以為江邊已做好準備,於是紛紛放棄既守陣地湧向下關一帶。而負責封鎖挹江門的宋希濂的第36師,由於沒接到允許部隊向下關撤退的命令,於是在阻止部隊潰逃中打死很多。更多的,則在擁擠和混亂中被活活踩死。

南京不再需要諜報!一盤散沙,讓帝國的勇士們衝鋒吧!孩子們,是表現你們勇敢和無畏的時刻,是你們享受勝利和輝煌的時刻!也是你們為自己是天皇戰士而倍感榮耀的時刻!

臨行前,指揮官的話語,還一直回蕩在她耳邊。

惠子沒有機會見識在南京發生的恐怖大屠殺。在攻陷南京城之前,特工部就覺得,這個即將傾倒的大廈,是不需要細致的特工諜報工作的。她在凝雪海過江前,就已先行一步。留在身後的是兩軍的正麵對壘。日軍突入中華門的那天晚上,從一開始就沒有計劃要守住南京的唐生智,就與司令部成員乘坐預留的小火輪從下關煤炭港逃到江北,此後第74軍一部約5000人以及第36師也從煤炭港乘船過江,第88師一部和第156師在下關乘自己控製的木船過江。多數附屬於非嫡係的士兵,逃到下關時已經失去建製,成為混亂之中的散兵遊勇。部分人選擇自救,試圖自己紮筏過江,結果多數要麽淹死、要麽被隨後趕到的日軍射殺在江中。更多未能過江或突圍出去的國軍士兵流散在南京街頭,不少人放棄武器換上便裝躲入南京安全區。13日晨,日軍攻入南京城。這些人基本上都成為南京大屠殺時的犧牲品,那三十多萬亡靈中的一員。

麵對日軍的殘忍和慘無人道,國軍領導也在草菅人命,罪不可恕。南京被屠城,中國人不僅僅輸在國力極弱硬件上,更是輸在缺乏智慧:一個依然徘徊在愚昧的農耕時代,對抗著一個已經工業化,知識化的現代化帝國。某種程度上講,三十萬亡靈的一半,是蔣介石製造的,另外一半,是帶有軍閥性質的軍事指揮官的自私和膽怯帶來的,都是借了日本人之手!

蔣介石挑起了淞滬會戰,他有兩個算盤,結果都是人算不如天算:在戰略層次,沒想到日軍會擴大戰事,而自己事先卻準備不足。他最初的理想是,誘導日軍在上海來次大決戰,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抗擊入侵者的力量和決心,也給鬆井看看,自己不是想當然的軟柿子,還讓日軍無法集中主力在華東平原,借助於其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從北向南長驅直入。他鐵定,日軍也隻敢在這個局部戰場當跳梁小醜。日軍應該是還沒有膽量,現在就開始全麵的侵華戰爭。他在做戲,想以一場硬仗,用成河流淌的中國軍人的鮮血,來喚醒世界正義的力量,借此獲得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

鬆本則看透了蔣介石的心思,也看死了世界上那些所謂的正義力量,隻敢幹嚎不敢出手幹活的虛偽和膽小怕事。既然你小蔣要玩,我就讓你刻骨銘心,痛到骨子裏!

蔣介石不僅高估了正義力量的同情心,同時低估了對手的殘忍和貪婪。他麵對的鬆井,早已不是昔日自以為熟悉的充滿良知和人性的朋友,那個看上去斯文,彬彬有禮的紳士。此時的鬆井,遠不隻是各為其主的將領,而是沒有一絲良知的惡魔,野獸。

在鬆井石根領導下的日軍,沒有做不到的,隻有想不到的。蔣介石是打碎牙齒吞進肚子。

如果國軍從淞滬戰場後撤後,擁有隨後在徐州會戰時類似的阻擊配置,並且事先預防日軍在浙江沿海的可能登陸偷襲,整個抗日戰爭的走向會非常不同。如果那樣,他期待的局部戰爭很有可能得以如願。日軍是一個欺軟怕硬的主,雖然魔鬼附體,卻也外強中幹。隨後的徐州會戰,部分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氣。

當年日軍的手段連美國人都沒有看出。而美國人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蔣介石和國軍上層的判斷。一直以來,西方人對日軍的戰鬥力評價都不高:充其量隻是一個善於模仿的低戰力軍隊。“七七事變”後,大量的西方國家派出了軍事觀察員。淞滬會戰時,就近觀戰的就更多了。來自美國的軍事觀察員,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尉埃文思·卡爾森的觀察結論頗有代表性:日本的戰爭機器顯示其是一支“三流軍隊”。在戰場上,日本人缺少主動性和計謀,士兵在經過刻板的訓練後事事循規蹈矩,不知道使用靈活的戰略戰術。過度依賴重裝備以及空軍和炮兵支持,維持戰爭的成本巨大,指揮官缺乏想象力和主動性。

隨後一次次發起的迂回包抄和冒險偷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是不是就此改變美國人的看法?從後來美國人在南中國海和南部亞洲的慘敗來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美國佬學得也慢。

當日軍攻占大場鎮等地時,蔣介石手裏已沒有可立即調至上海的增援部隊。此時,連預備部隊的主力,長江南岸守備區和杭州灣北岸守備區防備日軍登陸的主要側方保障部隊,都被調至上海戰場。統帥部主管作戰的高級將領和前線高級指揮官如顧祝同、陳誠等,建議蔣介石按照持久消耗戰的戰略方針,將主力部隊有計劃地逐步撤退至吳福線及錫澄線兩條國防工事線上進行整補。

該建議已獲得蔣介石同意,並開始實施。但到10月底時,蔣介石突然改變計劃,命令第三戰區的部隊繼續在上海與日軍主力進行陣地消耗戰。

11月1日晚,蔣介石在南翔附近的一個小學校內,召集淞滬會戰部隊師長以上將領開會時說:九國公約會議將於11月3日在比利時首都召開,這次會議對國家命運關係甚大。我要求你們作更大努力,在上海戰場再堅持一個時期,至少十天到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還有,上海是政府很重要的經濟基地,如果過早放棄,會使政府的財政和物質受到很大的影響。

於是國軍在強弩之末,繼續在上海與又增加10餘萬新生力量的日軍作更艱苦的戰鬥。

(原創,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