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論:上帝拯救世人(1:1)

(2017-03-12 16:16:33) 下一個

導論:上帝拯救世人(1:1)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以賽亞書1:1,“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
1:1 ?????? ????????????? ?????????? ?????? ????? ???????????? ????????????? ??????? ??????????? ?????? ????? ?????????????? ??????? ??????????
1:1 The vision of Isaiah the son of Amoz, which he saw concerning Judah and Jerusalem in the days of Uzziah, Jotham, Ahaz, and Hezekiah, kings of Judah。

感謝神的話語。主耶穌將聖經分成律法、先知和詩篇三大部分。藉著利未記我們學習了律法書;藉著以賽亞書我們學習先知書;藉著箴言我們學習詩篇。以賽亞書可以作為先知書的範例。根據以賽亞書1:1,我們的以賽亞書概論將按這節經文原文的順序,分成以下三個論題:啟示、先知和時空;或真理、教會與世界;或聖道、聖禮與曆史。

很多人打開以賽亞書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從哪裏開始這重要的行程。但藉著利未記課程,我們已經在為“聖經概論”這個主題提供一個新的神學範式:聖經概論不是要講這卷書的曆史、文化和哲學,以及陷入聖經批判(Liberalism and high criticism,Isaiah-school)的泥沼中。我們的聖經概論不會給康德、黑格爾以及施萊爾馬赫留下任何席位。聖經概論仍然是要講聖經——即藉著聖經的經文來學習這卷書,並且帶領學生返回聖經本身。換言之,概論仍然是證道。

以經解經絕對不意味著我們的神學學習是缺少生命的感動,正相反,隻有神的話語才能真正感動我們,並且帶領我們不斷認識基督。我靠主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要與人類和我愛的人分享。我到了世界的盡頭,然後轉向新世界。這新世界不在這世界上,這新世界也不是我發現的,乃是基督所啟示的。以賽亞書是這新世界又一處驛站,每一句經文都在提醒我們:住在神的話語中,我們一定能找到回家的路。因為“19 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20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21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得後書1:19-21)。願聖靈借著預言帶領我們進入一切救恩的真理,阿門。

言:假先知

除了希伯來社會,中西文化基本上都沒有先知這種角色。希臘哲人的生活目標是追求自我真理的愉悅,而中國的文人是為了追求知識權力和道德使用價值。主說,沒有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是受歡迎的,但在希臘文明和中國文明中,先知同樣不受歡迎——世人沒有歡迎先知的能力。不僅如此,世人隻會誤解先知,扭曲先知——把先知改造成士大夫或精英,這是魔鬼的文化工程。因此先知在漢語神學中也是一種試探,試探的最終結果就是出產假先知,風起雲湧,蝗蟲蔽日。基督教的先知神學或假先知神學存在兩種嚴重的偏離或見證。第一可以稱為先知之癮;第二可以稱為律法之癖。這兩者之間當然是 密切相關的——用律法演先知。

先知癮領導了這種神學傾向:基督教對先知的重視超過對祭司的重視,於是以祭司和禮儀為恥;以教導和神跡為榮。先知之癮是通過兩種神學的無知發動起來的。一方麵,這種神學對先知指向基督缺乏基本常識。所以他們繞開基督,將先知直接應用到自己或屬靈領袖身上。著名的“以西結我若不吃你情結或愛心誠實你情結”,就出於此。但主耶穌攔阻了人冒充先知吃人自義的道路:“因為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到約翰為止”(馬太福音11:13);“律法和先知,到約翰為止。從此神國的福音傳開了,人人努力要進去”(路加福音16:16)。另一方麵,他們誤讀先知和祭司之間表麵上的衝突,妄稱先知有反聖禮傾向(antiliturgical, aiti-establishmentarian individualist),以此支持基督教中的精神侏儒們或野心勃勃的人起來反對教會、反對聖禮,追求好為人師和神跡奇事。事實上所有先知書最終仍然歸向聖殿的重建或光複(priestly, legalistic, and institutional);他們真正針對的乃是異教風俗對“聖禮”的敗壞(cultic prophecy)。以賽亞、約珥、那鴻和哈巴穀都是明顯的例子;而曆代誌重建聖殿的盼望成了舊約的歸結。

律法主義者將先知偽造成道德義士,片麵雕刻他們,使他們成為這種柱像:靠律法審判時代和鄰居的道德教師。並按這個邏輯,律法主義者將基督教變成了“裝神弄鬼吃人的邪教”。先知當然傳講了基於律法和現實的審判信息;但是,先知的咒詛之言有兩個界限。第一、先知自己本身不過也是罪人,他們按生命從來沒有資格審判別人。他們傳講的是上帝的義怒,而不是他們自己的偽善。第二、先知宣講的所有審判信息旨在帶領人歸向基督。律法不是先知的目的,律法隻是訓蒙的師傅,將人圈在罪中;真理和救恩才是目的。不僅如此,雖然所有先知書在某種意義上不過是對摩西律法——如利未記——的充分解讀或應用,但摩西的律法不等同與儒家的道統和法利賽人的律法。這一點有主耶穌的登山寶訓為規範。對律法的不同理解,一直是過去希伯來先知和今日基督教(假)先知之間的重要區別之一。猶太先知的律法主義根據是律法本身目的是基督,而基督教假先知的律法主義的根據是“普世價值”,針對是別人肉身,目的是自我。值得強調的是,加爾文的鴻篇巨製即四卷的以賽亞書釋義,神學根基是先知律法主義。加爾文強調的律法甚至主要不是利未記性質的律法,不過是改頭換麵的人類普世價值。這是一場致命的偏轉,幾乎支配了近代以來的先知神學;而這個偽先知神學的基本追求恰恰是反對“以色列的聖者”的——罪人起來借著巴結聖潔而吃人演神。

於是一方麵基督教的先知神學遠離摩西,摩西律法的核心在會幕;另一方麵,遠離基督(Messianic prophecy),福音的中心是神的救恩,而不是人的道德吃人。所以,Prophetic絕不等同於Protestant。加爾文以降的先知神學鼓勵了一種先知癮,這個風潮正是所有反教會罪惡的根源。這個不要摩西、更不要基督的假先知運動,最終就是不要“會幕”,隻要“先知”。改革宗在於通過東方的心性之學(spiritual and of  inwardness or supernaturalistic)和西方的社會福音(The social Gospel)以及宗派的“唯一純正教義”,在世界裏製造精神偶像:屬靈英雄、社會良心與宗派領袖。這三大精神偶像運動實際上成了今日基督教運動的本質,興衰莫過於此。

一、啟示

以賽亞得默示,?????? ?????????????,The vision of Isaiah。

1、默示:太初有道

以賽亞書1:1第一個字是??????,中譯“默示”,英譯vision,常指靈裏的看見,以及黑暗中的看見。這個名詞的動詞詞根是?????,基本含義就是看見,to see, perceive, look, behold, prophesy, provide。名詞??????轉義為上帝的話語,這正是撒母耳記上3:1第一次使用的含義:“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麵前事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以賽亞書的默示是充分的,2186個單詞。我們從這個字中至少能有三個神學上的看見。

第一、當人陷入罪中,自以為眼睛就明亮的人,實際上成了屬靈瞎眼的。亞當和夏娃落入這種黑暗,而耶穌來就是要醫治生來瞎眼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進一步理解以賽亞書29:10,“因為耶和華將沉睡的靈,澆灌你們,封閉你們的眼,蒙蓋你們的頭。你們的眼,就是先知。你們的頭,就是先見”。相關經文還可以參考創世記1:1-3,路加福音1:78-79,約翰福音9:1,14,41等。

第二、是神的道醫治了人的瞎眼,神借著先知,要重新打開人的眼睛,讓萬國的人都看見救恩。路加福音2:12 ,“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路加福音2:30,“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約翰福音1:34,“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翰福音1:51 又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藉著道看見,這道是從神而來的,是啟示真理,與人的道理和悟性無關。先知書乃是神的話語。

第三、以賽亞書以及整卷聖經的主語,乃是這個默示,或神的道——上帝在道中,在基督裏創造天地,拯救萬民。這個真理與約翰福音1:1-9的信息是一致的。太初有道,道成肉身,聽道信道,因信得救。教會曆史也從這裏開端——將道傳遍天下。換言之,支配以賽亞書和整卷聖經的主體,就是這個道,就是“默示”。主是主語,曆史是祂的故事。以賽亞書不是講以賽亞,而是講這個“默示”。這是神本主義的神學,而不是人本主義的夢囈。

2、主題:主的拯救

這道的主題和內容是什麽呢?這是以賽亞得到的默示,The vision of Isaiah。這是“關於以賽亞”的默示。那以賽亞是什麽意思呢?Isaiah,???????????, ?σα?ας,Yah salvation,有人將之翻譯成Jehovah has saved,Jehovah is saved。換言之,耶和華是拯救,耶和華已經拯救,耶和華將要拯救;祂是昔在、今在、永在的救主。以賽亞這個名字與約書亞、何西阿、耶穌在希伯來文字根中完全相同。以賽亞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主的拯救”,耶和華拯救,或“上帝拯救”;這最終指向上帝在基督裏對人類的救恩。???, redeemer,這個字特別突出在40–55章中;其基本含義可以參考利未記25:24–54、民數記35:12–27、路得記3:13。上帝是所有盼望拯救的人的救主。

以賽亞這個字也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強調。一方麵,隻有耶和華是拯救;這排除了所有的異教。另一方麵,耶和華的工作是拯救,這排除了所有人本主義的神學。以賽亞書的核心主題就是上帝拯救或上帝在基督裏的拯救。這個救恩真理及其重要性在新約聖經中得到了更充分的解釋。新約聖經至少有66次對以賽亞書的直接引用(新約聖經27卷有20卷引用了以賽亞書,其中12本直接引用),基本主題都是強調上帝在基督裏的救恩。 正因為如此,以賽亞常常被稱為第五福音書作者(the Fifth Evangelist);而以賽亞書主要不是先知預言,而是福音。馬太福音至少7次的引用(馬太福音1:22 ,3:3,4:14,8:17,12:17,13:14,15:7),以及約翰福音至少4次的直接引用(約翰福音1:23,12:38,12:39,12:41)。值得一提的是,約翰福音12:38–41同時引用以賽亞書6:10 和53:1,徹底粉碎了所謂“N個以賽亞”的學術胡說。另外也可以參考彼得前書1:1-13、希伯來書1:1-3等相關信息。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保羅在羅馬書9-11對以賽亞書相關經文的引用,這些應用在於強調的,救恩在基督裏同時臨到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保羅在羅馬書中引用了16次以賽亞書,其中11次出現在羅馬書9-11。使徒對以賽亞書的直接引用如下:以賽亞書1:9(羅馬書9:29);以賽亞書 8:14(羅馬書9:33,彼得前書2:8);以賽亞書10:22-23(羅馬書9:27-28 );以賽亞書11:10(羅馬書15:12);以賽亞書 22:13(哥林多前書15:32);以賽亞書15:8(哥林多前書 Cor 15:54);以賽亞書27:9(羅馬書11:27);以賽亞書28:11-12(哥林多前書14:21);以賽亞書28:16(羅馬書9:33,彼得前書2:6,羅馬書10:11);以賽亞書 29:10(羅馬書11:8);以賽亞書29:14(哥林多前書 1:19);以賽亞書29:16(羅馬書9:20);以賽亞書40:13(羅馬書 11:34,哥林多前書2:16);以賽亞書 45:23(羅馬書14:11);以賽亞書49:8哥林多後書 6:2);以賽亞書52:5(羅馬書2:24);以賽亞書52:7(羅馬書10:15);以賽亞書52:11(哥林多後書6:17);以賽亞書52:15(羅馬書 15:21);以賽亞書53:1(羅馬書10:16,約翰福音12:38);以賽亞書 54:1(加拉太書 4:27);以賽亞書55:10(哥林多後書9:10);以賽亞書59:7-8(羅馬書 3:15-17);以賽亞書 59:20-21(羅馬書 11:26-27);以賽亞書64:4(哥林多前書2:9);以賽亞書65:1-2(羅馬書 10:20-21)。

上帝是選民和人類的救主,這個主題在以賽亞書中基本是是通過兩個方麵的信息啟示出來的。

第一、信靠上帝,這是呼喊,是責備,是勸勉。這一切指向人的信心。上帝在以賽亞書中,特別是上卷中被啟示出兩個主要方麵。首先,上帝為“萬軍之耶和華”,這乃是強調神的大能和大愛。“The Lord of Hosts”,在以賽亞書中出現了62次。上帝有能力有愛心拯救我們,因此我們在世界裏必須仰望耶和華。另一方麵,上帝被啟示為以色列的聖者,“The Holy One Of Israel”,在舊約聖經中共出現31次,其中以賽亞書中就出現了25次;而“神的聖潔”(God and not man;God’s holiness;Holy One of Israel)共出現了101次。這至關重要——雖然上帝是依靠,但是,任何依靠上帝的人都必須將上帝分別為聖。這裏的信息主要不是要求選民遵行律法(律法本是叫人知罪),而是避免基督教的邪教化和異教化,即依靠上帝的人假冒上帝,強吻基督。這是對蒙恩罪人封神演義的徹底決裂。一方麵,先知宣講神的大能,因此我們信神,依靠神;另一方麵,先知強調神的至聖,因此,人與神分別,人不能演神。

第二、主必降臨,包括耶穌的兩次到來,也是“萬軍”和“聖者”最後的應驗。這是福音,是所謂的彌賽亞信息。相關的信息主題首先包括神的榮耀(His glory),特別在第二部分。路德教會和加爾文主義在這個問題上有重要的區別——前者強調末世論意義上的榮耀和信心,後者強調現實生活中的榮耀見證。其次,主的日子,以及耶和華的計劃(Yahweh’s Plan,???.)——神的計劃在舊約聖經中出現了27次,16次在以賽亞書中。主的榮耀一定在神的時間中顯現。再次,嬰孩與仆人——上帝在祂的仆人中完全救恩,這集中指向基督的道成肉身,即彌賽亞預言——以馬內利,嬰孩降生,耶西的根、和平的君、房角石(4:2,7:14,9:6,11:1,28:16)——和十字架(42:1–4; 49:1–6; 50:4–9; 52:13– 53:12;42:5–9; 49:7–13; 50:10–11; 54; 60; 62; 65; 66)。最後,人的信義。“義”這個字在以賽亞書中出現了81次(1–39 ,28次;40–55,30次;56–66,23次),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因信稱義的義(Righteousness)。與此相關的主題則是“神的餘民”,以及大衛寶座和錫安等,這攸關以色列人和教會事項,特別是末世論信仰。

3、結構:基督中心

以賽亞書的救恩主題是通過結構安排來實現的。一般來說,以賽亞書的結構有二分法和三分法之別。所謂二分法,最常見的就是將以賽亞書這樣一分為二:1-39卷為上卷,40-66為下卷。相關理論包括:律法與福音的二元論(Law-Gospel或 judgment-salvation);聖經的濃縮版;以賽亞的兩個兒子的象征意義、亞述部分和巴比倫部分等等。而三分法大致上是把曆史敘事部分單獨提出來,即36-39章。參考相關著述,我們提供以下三分結構,這個三分結構也可以視為一個交叉結構。

第一部分:神的審判(1-38)。這一部分包括三個方麵的信息。1、審判選民,預備大君王(1-12);2、審判列邦,等候審判主(13-25);3、拯救選民,預備救贖主(26-38)。這段信息包括三大部分。有人提到28-35章有六大咒詛(The Six Woes)。第一部分每一場審判信息後麵都有重建的福音——律法並不是先知的目的,恩典和真理才是先知的終點(約翰福音1:14-17;加拉太書3:24)。

第二部分:返回巴別,第39卷。這段曆史敘事是過渡階段,即神的選民在亞述帝國的陰影之下轉向巴比倫的陰影之下。不僅如此,向巴比倫的淪陷,一方麵可以上溯到巴別塔事件和亞伯拉罕啟程之地——神的選民回流巴比倫。世界成了故鄉。借著路德的改革宣告,教會仍然處於這個被擄於巴比倫的“第二故鄉”曆史中,即蒙恩罪人和外邦人一起,要用泥土(肉身)建造通天塔:肉身成道,人演上帝。這個過程持續到今天,沒有因為宗教改革而結束;相反,愈演愈烈。另一方麵,這段信息下延到啟示錄——巴比倫大城和大淫婦的終結(這是啟示錄關於巴比倫的七次預言:14:8,16:19,17:5,18:2,18:10、18:14、18:21)。教會和世界的淫亂將持續到末世,巴比倫化是以賽亞書39章所啟示的、一直到末世的主要異端和偏離。這場回歸從未完成,就被希臘-羅馬帝國或文化的興起折斷了,至於今日。今日教會的主要問題不是別的,乃是巴比倫化——貪愛世界,侍奉別神,人以為神(約書亞記24:2)。天主教、改革宗和靈恩派,不過就是“巴比倫的教會”。所以這是以西結和但以理的時代,是以斯帖、尼希米-以斯拉的時代。舊約的結束是新曆史起點:祭司領導下的回歸,目的地是返回聖殿,即返回基督。

第三部分、40-66卷,預言被擄之民在基督裏的回歸,以及耶穌再臨的完全得勝。第三部分可以一分為三:1 神的拯救(40-48章);可以進一步一分為三:40-42;43-45;46-48。這裏的重要人物是居魯士(Cyrus)。2、神的仆人(49-57章);可以進一步一分為三:49-51;52-54;55-57。這裏的重要信息是受難的仆人及其複活(祂的榮耀)。3、神的得勝(58-66章);可以進一步一分為三:58-60;61-63;64-66。這裏的信息主要是指向基督複臨的。這三部分,每部分9章。

值得一提的是,路德關於以賽亞書的閱讀有這樣“三個主題的建議”:罪與基督的拯救,針對亞述,針對巴比倫;這三個主題大致可以對應這個三分法。盡管路德像很多人一樣並不認為以賽亞書是按嚴格的曆史邏輯順序(the non-chronological arrangement)組織起來的。另外一種三分法可以參考:1-37,君王;38-55,仆人;56-66,救主。根據三分法,我們依次確立了以賽亞書7大主題,並將我們的以賽亞書概論相應地分成7次課程。今天是導論,不計算在其中。

二、先知

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論到,????????????? ?????????? ?????? ?????,of Isaiah the son of Amoz, which he saw concerning……

1、以賽亞

神的默示是通過人傳給人的,這個中介者或發言人就是先知。我們首先來認識先知這個職分;然後認識一下以賽亞這個人。因為愛的緣故,上帝願意謙卑自己,用人能理解的方式與人溝通,所以上帝使用人與人對話。很多人都注意到,“先知”這個希伯來字,絕非指向一種能夠預言未來的精神特權,而是這樣一種人,他們被迫承擔了上帝交付的話語使命,如同奴隸順服主人。所以??????的英語翻譯常常是 spokesman, speaker,他們是上帝及其話語對象之間的傳話者。出埃及記 4:16將亞倫視為先知,“他要替你對百姓說話,你要以他當作口,他要以你當作神”。先知是上帝的發言人。這個中介者可能把上帝的祝福帶給人,但也可能把上帝的咒詛和管教帶給人。創世記20:7第一次使用了先知這個概念:“現在你把這人的妻子歸還他。因為他是先知,他要為你禱告,使你存活。你若不歸還他,你當知道,你和你所有的人都必要死”。

希伯來字“先知”的本意是,沸騰如泉(to boil up as a fountain)。我個人相信,耶穌這句話可能相關:“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福音7:38)。先知是聖靈感動、俘獲、差遣和奴役的對象:“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得後書1:21)。先知發言具有部分被動性質,但並非完全被動——先知的靈也是順服先知的(約珥書2:28;約伯記33:14-17;民數記 24:4,24:16;以西結書1:3,3:14;耶利米書20:7,20:9; 哥林多前書 14:32)。在先知和上帝的關係中,先知失去了“基本人權”。這是一個“忘我”的職分。無論你願意不願意,同意不同意,甚至生命狀況如何,先知必須全力以赴地傳講神的話語;同時又要拒絕這種傳講可能帶來的任何精神和物質利益。這也是使徒的職分。第一、不考慮環境,務要傳道。第二、隻傳基督,不傳自己。第三、從始至終,還要承認自己所做的隻是無用的仆人所做的。但是,真正的先知願意以此為樂,並歸榮耀給神。另一方麵,先知與人的關係常常是衝突的。一般來說,先知的命運都是悲劇性的,因為人與神的敵對關係,會轉變為人與先知的敵對關係。

正因為如此,先知在他的職分上,不再是他自己的。所以請注意先知稱呼上的一個特別之處,這卷書的作者像所有先知書的作者一樣——除了以西結書——都是用名字取代了“我”,並且多有強調“人之子”的信息。如“希勒家的兒子耶利米”(耶利米書1:1);“備利的兒子何西阿”,“毗土珥的兒子約珥”,“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希西家的元孫,亞瑪利雅的曾孫,基大利的孫子,古示的兒子西番雅”,“猶大省長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先知撒迦利亞”……先知的存在和目的與“我”無關,他們隻是神的仆人:這不是“我”說的,這是“祂”藉著“他”說的。先知隻是上帝的工具。所以保羅說,我是誰是極小的事,祂一生關注的真問題隻有一個:耶穌是誰。

2、人之子

但是,另一方麵同樣重要,先知不能“忘我”忘到邪教的程度,忘記自己不過是人。像很多先知書一樣,以賽亞書1:1也提到以賽亞的一個信息,他是“亞摩斯的兒子”,他是人的兒子,罪人的兒子,亞當的後裔。??????, 不是先知阿摩斯;這個字的意思是“強壯”,反而顯示人不過都是軟弱之人;強壯隻是一種信仰(哥林多後書11:29)。這個名字在舊約聖經中出現13次,都為強調以賽亞的身份,仿佛是像人神教辯論一樣:屬靈偉人不過就是亞摩斯之子。這可能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猶太人的名字。這個信息至少讓我們有兩點看見。第一、以賽亞是真實的人,是的的確確存在的真實的人。先知及其預言都不是憑空虛構。第二、以賽亞就“生命”而言。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路加福音4:22)。這一點正如彼得和保羅所強調的: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先知不過是人,人有的任何局限他們都有。崇拜先知、追逐先知、控告先知,乃是出於外邦人的無知和虛妄。

正因為先知也是人,所以先知可能犯罪。在摩西時代,有兩位先知都犯了罪。摩西的哥哥亞倫是先知。出埃及記7:1,耶和華對摩西說,我使你在法老麵前代替神,你的哥哥亞倫是替你說話的。And the LORD said unto Moses, See, I have made thee a god to Pharaoh: and Aaron thy brother shall be thy prophet。摩西的姐姐米利暗也是先知。出埃及記15:20 亞倫的姐姐,女先知米利暗,手裏拿著鼓,眾婦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這兩位在摩西身上犯有共同的罪錯,就是從神的發言人,變成了替神審判他人的控告者(民數記12:1)。所以聖經從始至終提醒選民要警惕假先知。如撒迦利亞書13:2 ,“萬軍之耶和華說,那日,我必從地上除滅偶像的名,不再被人記念。也必使這地不再有假先知與汙穢的靈”。馬太福音7:15也說:“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裏來,外麵披著羊皮,裏麵卻是殘暴的狼”。假先知主要就是披著羊皮(打著屬靈的招牌)吃人的人。申命記13:1-5(a doctrinal or confessional criterion)和18:21-22(historical truth)提供了識別假先知的兩個標準,前者可以成為真理的原則,後者可以稱為實踐的原則——假先知引證的並不是純正和整全的真理;假先知的預言在實踐中不能落實或者自相矛盾。這種矛盾也包括這種現象:假先知對基督、教會和個人的愛心誠實,總是既無愛心,也不誠實(沒有真理),至少實踐和他們的標榜完全相反。換言之,他們隻是魔鬼的兒子,從起初就是說謊的,就是殺人的。

最後我們需要明白,舊約的先知都是從不同的角度預表基督的(撒母耳記上9:9)。如申命記18:15,“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而在約翰福音4:19,“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不要神化先知,但同時,因為主說,先知到施洗約翰為止(馬太福音11:13;路加福音16:16),那些有著先知癮的基督徒或有著以西結情結的教會領袖,應該警醒了。

3、神之言

中國人強調知行合一,印度人強調冥想和悟性;希臘人強調實驗和行動。但先知的主要工作截然相反,先知的工作隻是“說話”,就是“誇誇其談”。這裏出現了“默示”的動詞形式,?????,而且是完成時態——以賽亞已經在聖靈看見了這一切,因此要將所看見的講出來。換言之,對先知、使徒和傳道人來說,他們活出來首先就是“講出來”。這是不可偏廢的天職和正業。遺憾的是,異教思想主宰了教會的批評,這也是“教會在巴比倫”的一個生動見證——基督徒不斷用巴比倫的普世價值來論斷和逼迫神的仆人;在這種烏合之眾的壓力之下,教會領袖無限向異教秀士墮變。然而這時我們從始至終的堅持:他們教會負責向人向我們活出來,我們負責天天查考聖經和傳講聖經。

不僅如此,先知的言論至少有三個方麵的特點。

第一、說人話,聖靈甚至確保聖言可以有效傳給人。1947年死海古卷中包含《以賽亞書》(??? ?????)的手抄本(1QIsaa,341–325 BC or 202–114 BC;或者201–93 BC)。第二、先知說正常人都能聽懂的人話。說人能懂的話。而聖靈確保先知的話語是簡明的,聽眾是聽懂的。聖靈感動的言語不是方言(哥林多前書14:31-33),更不是相對主義者所謂的“你說他說,莫衷一是”。?????這個動詞的意思就是看得見,看得清;凡有眼睛的都看得見,凡有耳朵的都聽得清。那些宣稱聖經信息不清楚的人,或者是說謊的,或者就是撒旦的差役。因為他們控告上帝是說謊的,而且祂根本沒有讓人聽明白的語言能力。第三、先知隻是確保所傳話語的準確性,根本沒有能力和意誌控製話語的後果(列王紀上22:8)。有這樣一種可能,你講的都對,但聽眾基本不聽。挪亞傳道120年,幾乎沒有一個人信道。以賽亞傳道50年,百姓毫無反應。在人本主義的立場上看,先知的侍奉常常是失敗的侍奉。

三、時空

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 ????????????? ??????? ??????????? ?????? ????? ?????????????? ??????? ?????????;concerning Judah and Jerusalem in the days of Uzziah, Jotham, Ahaz, and Hezekiah, kings of Judah.

1、地理中心

上帝藉著先知向選民和全人類傳講上帝的救恩,這個拯救的計劃有一個地理、時間和邏輯上的起點,那就是從猶大和耶路撒冷開始。這一點同樣至關重要。上帝的救贖在空間和時間裏展開,並且從地球的地理中心啟程,直到地極。首先,上帝隻關心救恩這大事。介詞???引出猶大和耶路撒冷,這個介詞在七十士子譯本理解為against,但大部分譯本理解為concerning。against表達的意思是反對,而concerning表達的意思是關切。從“反對”的意義上說,上帝首先針對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罪惡。這一點正如彼得前書4:17所說:“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若是先從我們起首,那不信從神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這一點也與所有民族主義區別出來——上帝藉著先知,要選民先懺悔本族或自己的罪惡。聖經中的猶太民族主義從來不是流氓無賴的避難所,更不是政治基督徒的春藥。神真愛的,祂必管教。這份關愛,則是concerning傳遞的信息。神愛我們,關切我的罪,盼望我們悔改信基督,以至於得救。

不僅如此,猶大和耶路撒冷這兩個字,分別指向人和地點。這本是創造的中心,一如亞當在伊甸園,上帝關切這個終極問題:那人,你在哪裏。上帝尋找罪人,並帶領我們進入祂的安息。因為猶大的意思就是讚美神(????????,praised);人應該信仰什麽。而耶路撒冷的核心概念就是平安,或與神和好(???????????,teaching of peace)。上帝關切的事件是信仰與平安以及平安的真理,就是讓人仰望基督,進入平安。這正是約翰福音20:31的見證:“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猶大和耶路撒冷同時是預表基督的。一方麵,聖經反複啟示說,彌賽亞要從猶大支派出來;另一方麵,聖經也多次多方預言,救主將在耶路撒冷遇難、複活,最終又要從那裏複臨。因此猶大和耶路撒冷指向耶穌的道成肉身、死而複活與第二次降臨。這是福音的邏輯:藉著一個人到達一個地方,藉著信仰進入國度。這也是教會的曆史:“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8)。

“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是否意味著以賽亞書和先知書與萬民無關呢?正相反。一方麵,先知以賽亞書特別強調了上帝對萬民的審判和救贖;另一方麵,這個關乎萬民的信息,是通過萬民與猶太和耶路撒冷的關係連接起來的。神審判和救贖外邦人,完全取決於他們和猶大以及耶路撒冷的關係。這是亞伯拉罕之約的堅固:祝福亞伯拉罕的蒙祝福,咒詛亞伯拉罕的被咒詛。亞伯拉罕和猶大也可以預表教會,上帝會根據世界與教會的關係來審判他們。這也是常識——接受教會所傳福音的因信得救,不信,罪就定了。而那些拆毀和逼迫教會的,他們將被拆毀,並承受上帝的報複。神要在教會的仇敵身上伸冤。總而言之,神是公義的,又是萬民的救主。這一點正如羅馬書3:22所說:“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

2、曆史概念

如果說,“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重點在於強調福音的空間基點;而“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這強調先知書的時間框架。先知在曆史之中,又超越曆史。先知針對的是曆史事實。上帝的話語臨到人,而且有的放矢。這不是虛構,不是預言,不是文學,不是哲學。而是真實的上帝,針對真實的現實,發表真實的信息,這信息也將真實地應驗在將來。

這裏提到四個王,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會進一步認識他們。這裏隻是說說他們所代表的時間概念。這裏包括兩個時間概念。第一是以賽亞本人作先知的時間;第二是以賽亞書記載和預言的時間範圍。就後者而言,以賽亞的預言是從烏西雅王到居魯士王。烏西雅在位的時間是主前791(770)到740(參考曆代誌下26:22),而波斯國王居魯士在位時間是主前539 到 530,這個時間跨度大約是260年。期間包括三個帝國的興起: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和波斯帝國。其中包括以色列人曆史中三件大事:第一、主前722年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北方十個支派淪為撒瑪利亞人(公元前931年南北分裂)。第二、主前586年南國猶大亡於巴比倫,淪為“巴比倫之囚”。第三、主前538年,波斯國王居魯士滅巴比倫後,被囚擄的猶太人獲準返回家園。如果烏西雅從740 BC死亡,希西家的統治始於701年;相對來說,以賽亞作先知大約是40-50年。瑪拿西的統治時間應在主前696到642。

中國讀者不妨返回中國曆史中,多少可以獲得一些時間概念。公元前740年,就是以賽亞起來做先知的時候,正是周平王30年。那一年中國也發生革命,楚國成立脫離西周,從此中國進入東周春秋戰國時代。與此同時,有一種說法稱,公元前740年希臘詩人荷馬生於小亞細亞的士每拿。這期間遠東貢獻了一個笑料,似乎可以佐證失去聖殿的人類那種百無聊賴的醜態:這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事件。周幽王的無狀與猶太四王的無狀,同樣反映了人類曆史的文明末路。“巴比倫”在東西兩翼,開始繁殖文明的繩索,用來捆綁古拉格群島上的流民:希臘人諂媚宇宙瞎眼胡謅,中國人蔑視世人傾心表演。

3、政治黃昏

這段曆史中有很多的王,也有很多政治聯盟。這些王都是有限的罪人;其中普遍的罪是與異教行淫,與外邦勾結。從烏西雅(亞撒利雅)開始,異教丘壇從未拆毀(參考列王紀下 15:3,4; 曆代誌下 26:16–19);而烏西雅所承受的管教就是利未記所預告的大麻風病(列王紀下15:5; 曆代誌下26:20,21)。猶太君王得了大麻風病,這一幕有象征意義。到了亞哈斯年間,情況更加敗壞——大馬色的丘壇已經登堂入室(列王紀下16:10–16; 曆代誌下 28:3)。希西家向巴比倫使者炫耀聖殿的器皿,當代表教會淪為世界舞台和商業櫥窗的那種致命的轉折。總而言之,猶大國的敗壞歸根結底是聖殿和聖禮的異教化。

而當時北國以色列的王幾乎沒有一個好王(耶羅波安二世、米拿現、比加、何細亞)。同時代外邦人的王更加敗壞,他們隻是罪犯中的罪犯,強盜中的強盜。這些王包括亞蘭王利汛、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西拿基立以及巴比倫王巴拉但等等。這是政治的黃昏。政治是人類的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而君王是這種人本主義能力的頂點。以賽亞書以決絕的方式在談論政治信息,也以決絕的方式在告別政治和人本身。人類的出路肯定不在這裏,從12位各色的君王出發(猶大4位王、以色列4位王;外邦人4位王),上帝藉著先知要開辟一個全新的方向。這是曆史的終結,這是曆史的開端。這新曆史從始至終是萬王之王的曆史:“他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以賽亞書2:4,彌迦書4:3)。

正因為如此,這些王在先知敘事中,隻是上帝話語的背景。政治人物和政治領袖不再是話語的中心,他們隻是上帝旨意的工具。這是巨人的黃昏。政治領袖不過是糞土,他們是CCTV和CNN、BBC、NHK的頭版頭條,但從來不是聖經以及CSMP的重要新聞。同時,北國以色列人與敘利亞(亞蘭)的可恥聯盟、南國猶大與亞述、埃及的聯盟,以及南國猶大與巴比倫的曖昧關係,都是用來勸勉上帝的兒女:依靠耶和華勝於依賴人。政治的黃昏要將神的兒女帶進福音的黎明——基督的國不在這世界上,而上帝才是我們真正的依靠和救主。教會在地上和曆史中常常處於危機中,乃出於我們的不信,更是為了讓我們更信神。為此在這個危機時代,上帝差遣了以賽亞,也差遣了何西阿(750-725 B.C.)和彌迦(735-700 B.C.)等先知。祂的愛不改變。

結語:真先知

上帝更愛祂的仆人以賽亞。感謝神,像摩西和 保羅一樣,以賽亞書的結尾,以賽亞也不知所終(蹤)。以賽亞書的第一個字是神的默示,最後一個字是人的肉身(???????)——先知的信息就是這樣從上帝指向人類。在這兩者之間,以賽亞本人來無影去無蹤。用一句俗話說,我們不知道他從哪裏來,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裏;我們甚至不知道他是誰。在我們看來的重要人物、甚至是聖經作者,幾乎都掩蓋在曆史的雲煙之下。聖經人物基本上沒有一個像樣的生平。摩西的生平同樣支離破碎、殘缺不全,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給人“傳記”。偉大的先知以利亞和偉大的君王大衛都如此,就連“聖母瑪利亞”也同樣無始無終。“更可憐”的人可能是馬利亞的丈夫約瑟,他在世人麵前僅僅曇花一現。這幾乎是不能容忍的,於是這座城市有了聖約瑟大教堂,天主教有了瑪利亞崇拜,基督教有了看人家保羅的一生……但是讓我們感謝神,將仆人在人間遮蓋,跟人說再見,恰恰是聖經的奇妙之處,是出於神對祂仆人的愛。一方麵,上帝不讓任何人成為注意的中心,因為任何人不是拯救;另一方麵,上帝因為知道人,所以絕不把祂的仆人交給任何人。

1、禁止看人

神本主義的真理禁止人成為神學的中心,並通過禁止先祖、祭司、先知和使徒這些“正麵人物”或“偉大人物”成為話語中心,來深刻而決絕地根除了所有偶像,讓萬民矚目基督。因為隻有基督是拯救。以賽亞不過是人,看這個人不可能得到任何救恩的信息。他隻是亞摩斯的兒子,他不是上帝的兒子。以賽亞是先知中的代表人物。他幾乎突然出現在以色列人的曆史當中,原因不是他是誰,他有多麽傑出或齷齪;而是因為上帝要用這個人傳遞特定的信息。不是在以賽亞的生命中,而是在以賽亞的信息中,包含著救恩的真理。所以我們對以賽亞這個人的來去興衰榮辱幾乎一無所知。他所有的信息都與他的使命有關(包括他兩個兒子的名字)。

正因為如此,聖經對以賽亞的個人生命交代的很少,因為這個人本身對人而言不重要,或者說人對這個人的看法不過是糞土。就連以賽亞最終是怎樣殉道的,希伯來書11:37的信息也隻能是好奇者的一個參考。Tradition states that Isaiah was a cousin of Uzziah or a nephew of Amaziah (Talmud Meg. 10b);H. He was probably a scribe or keeper of the official chronicle of Uzziah (2 Chronicles 26:22);Josephus, the great Jewish historian, speaks of the cruel persecutions under the reign of Manasseh in the following words: “He barbarously slew all the righteous men that were among the Hebrews; nor would he spare the prophets, for he every day slew some of them, till Jerusalem was overflowed with blood”。(翻譯:傳統認為以賽亞是烏西雅的堂兄弟或亞瑪謝的侄子,他可能是一個文士或是烏西雅的史官(代下26:22)。偉大的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用這樣的話提及瑪拿西任內的那場殘忍處決:“他野蠻地殺戮了希伯來人中所有義人;他也沒有放過先知。每天他都會殺掉一些,最後耶路撒冷血流成河。”)他可能出生在耶路撒冷,或者住在耶路撒冷。至少,主要在耶路撒冷傳道。至於他是貴族、祭司、法官、醫生、甚至博士(Wise),都缺乏足夠的證據。迄今為止,翻遍所有以賽亞書的釋經著作,唯一明確而正派的答案隻有一個:我們不知道他是誰,或者說,上帝根本不願意我們知道他是誰。

聖經不是任何人的傳記。但反諷的是,基督教在無窮的家譜上樂此不疲。好像路德加爾文宋尚節卡森是誰有多重要一樣,好像“保羅的一生”中能發現什麽啟示真理和肉身成道的生命秘笈一樣。保羅的一生就是你我的一生,就是蒙恩罪人靠自己不行隻能一直靠基督的一生。看人成疾的人請永遠記住保羅這句話:保羅算什麽!“自比保羅”又算什麽?!但那些不務正業的神棍和教痞以及無知的婦人,充滿了教會、講道台以及基督教出版物。諂人如蟻,謗人如妖,說人如戲。基督教的作者和聖經的作者就這樣針鋒相對。然而真正的基督徒沒有必要在聖經作者身上花費太多的心思,正如沒有必要因此與聖經批判辯論。聖靈定意不將這些無窮的家譜加在教會身上,乃是為了讓我們脫離個人隱私的窺探者,脫離無聊和論斷人的罪;無論諂人如蟻,謗人如妖,知人查己。“和人說再見”才能讓我們仰望神,成為靜靜的瑪利亞進入那上好的福分。

2、禁止人看

聖經禁止人成為話語中心,更禁止人成為人的話語中心——因為看人的人同樣甚至更加不堪。因為人不過是罪人,根本不能像神一樣正確地判斷人。人對人的評論和傳記基本上都是謊言,偶爾有一點點的光亮,不過是重複聖經早就啟示的關於人性那點破事兒的“廢話”。這是聖經反複禁止人論斷人,人像神一樣審判人的基本真理根據。而神基於對祂的仆人無微不至的愛,包括進行了這樣的安排——絕不把仆人交給人,無論生前,還是身後。這並非說以賽亞無罪,也不是說神的仆人有免於審判的特權。而是強調,以賽亞是誰,自有他的主人在。你算什麽呢?!羅馬書14:4適用於所有具有霾國特色或人本主義惡習的基督徒:“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麵對“一臉饞像”的中國人,麵對“擠”、“推”、“搶”、“裝”的中國人,應該這樣亮劍:不告訴你。在聖靈之外,不要相信人。證據不斷顯示,中國人更不配被交托和信靠。因為更假、更邪、更狠、更小、更陰、更惡、更壞、更冷、更百無聊賴、更為所欲為。這是我對你們的忠告,你可以類比保羅怎樣忠告提多:千萬不要相信克裏特人。

隻是相信神凡事都能。聖經不僅對“那個人”有深刻的看見,不讓他上神壇;甚至為此將一根刺紮在保羅的肉身上。而且,聖經對所有的人都有同樣深刻的看見——你就是那人;因此,神絕不會把那人交給你這人。神更不會把祂的仆人交給你們這些偽軍、惡棍、群氓、人民、精英、嫉妒徒和假先知。更徹底地說,上帝不會將我們交給魔鬼。於是上帝親手埋葬了摩西,讓以利亞以賽亞人間蒸發。上帝深知任何人,人都不可能按公義和真理對待祂的仆人和鄰居,隻會消費他。因為經上說,人都是罪人;沒有一個義人;人從小就懷著惡念;人都是說謊的;人怎樣看人都是極小的事;而我們的國不在這世界上。因為耶穌也不把自己交給任何人,也用不著誰來見證人是什麽,因為耶穌知道人心裏所存的;因為在我們的主耶穌已經被人交給人,也是代替我們被交給人,就被釘在十字架上。更因為耶穌已經複活,複活使我們稱義。可以這樣來理解希伯來書 11:38,他們“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上帝不會將祂的仆人的榮辱和信息交給人,因為世人根本不配。這個道理基本成立:在他們的世界上功成名就、萬人仰望的人,都是埃及的術士和假先知,都是巴別的英雄。

正因為若因此,聖經向人極為吝嗇地、惜墨如金、看為瞳仁地介紹神仆人的“生平”,如同聖靈反對希西家向巴比倫的使者炫耀聖殿的器皿。神將祂的仆人遮蓋在黑雲之下,懷抱在安息之中,安置在草地和水邊。聖靈將以賽亞的生前和身後都收拾幹淨,不給人留下一粒糧食,不給中國人留下一句八卦。這就是神對祂仆人和子民的愛。“他年葬儂知是誰”;曹雪芹不認識神,也不認識人。把自己交給汗青和人民,如同將黛玉賣給妓院。沒有聖禮中心的人本教會無限接近紅樓夢幻。麥克阿瑟說:英雄不會死去,隻是凋零。但先知不會死去,而是安息。這也是以賽亞一生所宣講的:不要交給人、依靠人,而是交給神、依靠神。不要怕他們,神是可以依靠的,可以遮蓋我們。這又是一個清晨,這是以賽亞的清晨。願我們的心溫暖起來,如曙色照亮了太平洋的上空。願我們從夜幕中起飛,與“裝神弄鬼吃人”的基督教徹底分手。願在2015年的地平線上,我們和神的關係前所未有的幹淨、溫情和理性。願從今到永遠,神保守我們,免得我們被交給人;不要也不允許把我們交給任何人;好讓我們放下一切投靠耶和華的拯救。願以色列的聖者萬軍之耶和華與以賽亞的同在,也與我們同在。阿門!

任不寐,2015年9月10日

參考書

Duhm, Bernard. Das Buch Jesaia. Göttingen: Vandenhoeck and Ruprecht, 1892.

Childs, Brevard. Isaiah. Old Testament Library. Louisville: Westminster/John Knox, 2001.

Lessing, R. Reed. Isaiah 40–55. Concordia Commentary. St. Louis: Concordia, 2011.(56-66)

Motyer, J. Alec. The Prophecy of Isaia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18.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1993.

Oswalt, John N. The Book of Isaiah: Chapters1-39.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6;  The Book of Isaiah: Chapters 40–66.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8.

思考題

1) What is Isaiah frequently called? What does his name mean?  - The Messianic prophet; “Salvation is of the Lord” or “The Lord is salvation”;

2) Who did he primarily preach to? During what kings of Judah did he prophesy?  - Judah and Jerusalem; Uzziah, Jotham, Ahaz, and Hezekiah;

3) Approximately when did he serve as a prophet of God? How many years? - During the years of 739-690 B.C.; 50 years;

4) What other prophets were contemporary with Isaiah? To Whom did they prophesy? - Hosea (750-725 B.C.) - Israel - Micah (735-700 B.C.) - Judah;

5) What nation was threatening Israel and Judah from the north? What coalition attacked Judah for not aligning with them against the northern invader? - Assyria; Israel and Syria;

6) To whom did Judah turn for help in the days of King Ahaz? - Assyria;

7) When did Samaria fall and Israel taken into captivity? - 722 B.C.;

8) When Assyria threatened Judah, what country was Judah tempted to look to for help? - Egypt in the south;

9) Who did Isaiah convince to place his trust in the Lord instead of political alliances? - King Hezekiah;

10) How did God reward this king for his faith? - Destroyed the Assyrian host in one night;

11) What mistake did the king make that prompted the prophesy of Judah’s captivity? - He showed the treasuries of his house to the ambassadors from Babylon;

12) What are the two major sections of the book?  - The Assyrian Period, Conflict And Victory (1-39) - The Babylonian Period, Hope For Troubled Times (40-66);

13) What are two major themes running through the book?  - “Trust in the Holy One of Israel” - “The Messiah to come and the glory of His age.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