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鄭奮強及藝術
文/王璜生
與鄭奮強從“青友”一路走來,已經變成“老友”了。“青友”時,我們一起活躍於汕頭青年美術協會,畫頭像,跑寫生,辦展覽,討論爭吵,我們還一起在汕頭市特種工藝廠同事過,那時,他又瘦又高,且白白淨淨,女同事小姑娘喜歡與他開玩笑,稱他為“煙囪”,他也不客氣地回敬人家女孩子“飛機場”。他後來離開汕頭,到廣州美術學院讀書了。
1984年初,我屢遭挫敗,很是鬱悶彷徨,想一個人到海南島深山僻野安靜畫點畫,調整心身。奮強知道後,堅持要與我作伴同行,我們一起在深山黎寨中,在尖峰嶺、霸王嶺的原始森林裏,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每天除了畫畫外,還經常與黎族老鄉喝酒,唱歌,跳竹竿舞,而夜裏在昏黃的煤油燈下,談藝術,講段子,也聊女人,好是開心。後來我想,奮強為什麽一定要跟我一起來海南島,可能是擔心我那時段心情不好,幫我解解悶吧。
後來,奮強去了德國,且一段時間失去了聯係,對他的藝術也沒了多少了解。又後來,我偶爾有機會可以去國外轉轉,我們也終於聯絡上了。在異國他鄉有多次聚會,一起逛逛美術館見見藝術家等。當然,也免不了又對話起藝術的話題來。他在國外多年,見多識廣閱曆豐富,聊起來更是頭頭是道。但是人生也少不了一些淡淡的茫然,尤其是獨自一人在海外“飄”,自然也多了幾分成熟和坦然。
近年來,奮強“常回家看看”,國內國外兩頭跑,豐富的經曆也使他畫出了豐富的作品。說他的作品“豐富”,有幾個方麵的內涵和所指。
一是他以一種抽象的表達方式,表現視覺的豐富性和思維的無限可能性。在他的畫麵,色彩、筆觸、水分、意蘊,隨機而化,生發出不確定而富於生動性的空間場域。
二是知識係統及來源,和表現手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他的作品裏,看到了學院派的教育所擁有的紮實基礎,以及東西方生活經曆和知識背景所帶來的多元視角。可以說,我們看到了西方視覺文化係統的“抽象”、“色彩構成”、“結構性”等,與東方中國文化係統的“意象”、“書法筆意”、“筆墨韻味”等,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實驗探索。
三是指他作品的多產和樣式的多樣多變,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種不安定、不願確定的心及思維。他不斷地在實驗、在摸索、在嚐試著。
非常期待老友奮強在這樣的實驗和探索中,找到與別人拉開距離而具有自己獨特樣式的藝術風格,並在這豐富的東西方文化交叉碰撞中,激蕩出自己精神與思想的波浪。
藝旅天涯——鄭奮強
文/楊冬淩
(解說)2016年金秋十月,德籍畫家鄭奮強先生應邀回國,參加係列文化采風活動,並在深圳舉辦個人畫展。
旅居德國二十多年的鄭先生祖籍揭陽地都楓美村,這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美麗村落,鄭氏一族,自古英才輩出,近年活躍於文化藝術界的後生晚輩,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潮汕文化的根脈深深鐫刻在鄭奮強的骨子裏,1982年,他順利考入廣州美術學院。
鄭奮強:從原來不太專業的學習,當時是自學,自學不是那麽係統,不是那麽專業,條件也沒那麽好,變成有專業學習的這種條件,當時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當時的教育還是比較實實在在,現實主義,建國之後一直沿襲下來的這麽一套(教學方法)。
(解說)大學畢業後,鄭奮強回到家鄉,擔任汕頭大學<華文文學>雜誌的美術編輯。這期間,他始終沒有放下畫筆,反而因視野的開闊,他一直尋求自己在藝術創作上的大膽突破。
鄭奮強:當時顯得畫風就有點死板。假如你一直這樣下去是不行的,但是這個過程也是有好處,這個過程是好的,你還後期必須轉化,但是很遺憾的就是很多人到此為止了,他以後不轉化,那麽說句不好聽,他一輩子就是學生而已,他停留在學生階段,因為他永遠都在練基本功。
(解說)也曾苦悶、也曾彷徨,這是每一個藝術工作者陷入瓶頸期時的共有經曆,看似沉穩平靜的鄭奮強,卻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他向往自由與隨性,喜歡挑戰自我。1997年,他毅然放棄國內衣食無憂的生活,奔赴德國。
鄭奮強:作為一個專業畫家比較願意專門去畫畫,所以當時在國內沒有這種可能,剛剛改革開放,剛剛比較自由、鬆動一點,但是相對保守,不像現在看到那麽多各種各樣的東西,當時就覺得特別需要出去,出去之後能夠比較自由的畫畫,這是一個很大的動力。就是你不是業餘畫畫,你可以畫畫謀生,當時這個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
(解說)在德國的最初幾年,鄭奮強經曆了語言不通、氣候、水土不服等困難,但寬鬆自由的創作氛圍和當地成熟的藝術品市場環境,以及歐洲整體人群較高的藝術鑒賞力,讓鄭奮強對自己的選擇極有信心,他的畫風在此時也發生了巨變。
鄭奮強:後來也看多了一些現代的東西,有點感悟了,慢慢嚐試畫不是寫實的東西,這會才把觀點也改變,然後畫風也改變,畫的不一樣了。從原來的寫實,從原來的現實主義,然後走到不是現實主義了,有點抽象了。
(解說)站穩腳跟之後,鄭奮強在奧格斯堡市成立了風畫廊,他的作品不僅獲得了民間收藏家的追捧,同時因受廣泛讚譽而進入國際視野,在聯合國華人當代藝術創意設計展中,他有四件作品入選,其中一件作品被聯合國收藏;2015年,在法國,最具曆史意義的巴黎大皇宮獨立藝術展迎來了三位中國籍藝術家,鄭奮強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展覽曆史悠久、規格極高,一個多世紀以來,曾推舉了梵高、莫奈、雷諾阿、畢加索等無數藝術大師,堪稱藝術家生涯的裏程碑,在這次展覽中,鄭奮強不僅自己受邀參展,他還將自己的師弟張永強推薦給主辦方,與旅法華人藝術家馬澤霖一道,在這個國際大舞台上,展示、推廣中國藝術與文化。
鄭奮強:我現在更加多的是跟其他畫廊,甚至是一些國際性的展會,跟他們合作,有些大的國際性展覽,他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各地的藝術品商人,就比較有效。還有一點我非常幸運,當我走出這一步的時候,我的作品已經能夠得到人家的接受,很快讓我有信心,我就不用擔心說這個事情成本太高。
(解說)鄭奮強是一個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個旅行者,有媒體朋友稱他為“文化邊際人”,也就是說他一身集多種文化經驗、並由多種文化影響綜合內化而成特有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及藝術的表達方式。這一點,從他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斑。
這些斑駁、飛動的筆觸,在色彩的交融、碰撞、摻化等莫測變幻中,加入東方藝術元素,如簡約朦朧的田園風光、春花秋月、漁舟唱晚,在張揚無拘的揮灑間,構築現實與幻象交匯、合二為一的境界,在變幻莫測的夢幻氛圍中,借景抒懷,表達畫家豁達平和的心境和對故土家園的眷戀思念。
黃少青:(他)深受西方藝術的影響,所以他的藝術風貌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征,一個是色彩非常動人,悅人耳目,一個是形式感非常強,給人印象非常深刻,第三是從繪畫作品裏麵,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感情滲透,奮強先生的繪畫藝術,我相信對於家鄉的畫壇,將會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
<映日荷花別樣紅>入選第12屆全國美展
(解說)這組以荷花為主題的作品分別是《映日荷花別樣紅》、《接天蓮葉無窮碧》,一邊紅霞似火,碧海連天,依稀可見荷葉輪廓和葉脈。另一邊是風姿綽約、含苞待放的荷花,兩個畫麵,紅綠交輝,對比強烈,充滿勃勃生機與張力,引人無限遐思。
彭妙豔:他把西洋畫跟我們中國的情懷、中國的題材、中國的價值成功地結合在一起,所以說他是一個很出色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使者。他從事西洋畫的創作,能夠成功把西洋畫的特點,跟中國畫的一些特點有機融合在一起,這種嶄新的藝術風格、藝術品位,具有較強的時代精神和地域特點,同時也能夠反映作家的精神和思想。
卓素銘:鄭奮強老師雖然戶口在國外,留學在國外,居住也在國外,但他仍然有一顆中國心。他那畫荷花的題材,映日荷花、荷塘月色,還有好幾幅,我看得出他在我們中國傳統文人非常喜歡的題材上,他個人中西結合的一種藝術追求,因為融匯了中西一些觀念,一些藝術手法,所以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鄭奮強:咱們作為這個中國人,就好像與生俱來的,一些中國文化的東西就從你一出生就好像打上烙印了,就是這個感覺的。包括咱們的一些價值觀這個東西,咱們不自覺的就已經是那麽回事了,覺得像這樣的作品還是有點中西文化結合,有中國的傳統,又能夠讓那些外國人他們也會接受,他們也會欣賞,我就覺得這樣的東西不錯。
(解說)在鄭奮強將色彩融於水,可見其畫麵隨性而具情韻,抽象地表現了當代藝術的視覺語言,表達了作者融貫中西藝術的時代精神。
與其它畫家“執筆抒胸臆”構思過程不同的是,鄭奮強的創作,完全始於漫筆隨性,他追求自然,恣意揮灑的筆觸,與抽象之中尋找與心靈契合的主題,再用工筆勾勒出傳神、點睛的具象畫麵。
鄭奮強:開始的時候是沒有預謀的、沒有計劃的,在紙上就把,沒有任何形象的,先把水份和原料潑上去,沒有形象上去之後呢,無意中看到給你的一些啟示,它不是你刻意去畫出來的那種感覺,它有一些是自然形成的,你隻不過加以引導,一點點加工而已,就有點妙趣天成,就比所有,你原來都是計劃好的去畫,這樣就不那麽人工畫,比較更加自然,更加生動一點,我覺得比較好,奇妙無窮,有時候一些神來之筆,有時候我甚至把它說成有一些東西是上帝在做的,很多外國人他們很容易的接受這樣一種美感,他們也喜歡,這一點倒是東西方有很大的一致性。
(解說)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評價鄭奮強作品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豐富的經曆讓他畫出了豐富的作品!”這裏的豐富,不僅是說他以一種較為抽象的表達和方法,表現出視覺的豐富性和思維的無限可能性,而且,還指其作品的多產和樣式的多變,引人關注,令人遐思。
鄭奮強:就好像你(聽)音樂,你聽到這首曲子,你覺得它好聽,是因為它剛好適合你心裏麵期待的那種聲音。畫也是一樣的,你看著這幅畫好畫,其實是你本來心裏麵在等待著這樣一幅畫,這樣一個畫麵,一個構成正好彈中你心裏那根弦,是這個道理,其實是你心裏原來有一個美的的模式在等著,然後剛好這個畫,好像說出了我心裏的畫。
(解說)2016年十月,由省內四家知名畫院共同參與的“大美南粵”專題創作采風活動,鄭奮強應邀前往,剛剛回來,他就向我們展示了此次采風的豐碩成果。
記者:鄭老師,這些都是你這次大美南粵寫生的作品?
鄭:是的。
記者:這次一共去了多長時間?
鄭:我們十天左右,走了省內四個地方。
記者:十天時間,我看您收獲還蠻多的,這裏差不多一共有多少作品?
鄭:這裏估計有二十幅。
記者:您最大的收獲是什麽?
鄭:對咱們傳統文化還是有一些理解,人跟自然的那種親切,有了一些不同的體會,尤其我們去了粵北的山區,那裏還是比較自然的,在那種地方畫一畫起碼感受一下還是不一樣的。
(解說)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鄭奮強更象是一個行者、一位旅人,他的目的地總在更遠的地方,即便時光荏苒仍初心不改。
跟著心走 隨著夢舞
——鄭奮強抽象藝術簡析
文/鄭振強
1995年11月號的《同舟共進》封三“海外華人畫家”專欄刊出鄭奮強的油畫作品《山村印象》,同時發表我寫的點評:“近日,筆者收到他從遙遠的西歐寄來的幾幅作品照片,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畫家努力在中西文化雙向交互中尋找自己的方位。《山村印象》深沉厚樸,具有濃鬱的東方裝飾韻味。作者著重的是整體結構與氣勢的把握,幾組經過選擇、提煉的色彩組合,加之流暢而遒勁的筆觸,傳遞誘人的光色效果,抒發了異國山莊靜謐而自得的鄉土情調,給人留下難忘的視覺形象。”奮強在未移居德國之前,他的作品多為表現鄉土的題材,作品富有生活氣息和詩意,彌漫著孤寂感和絲絲的鄉愁。他對水彩畫藝術本體語言有很好的把握。作品在表現對生活感受的同時,也反映前輩畫家、特別是美國著名畫家懷斯藝術的精髓,透過他自己的作品的消化、綜合而轉化為自己的美學形態。
時間飛逝,一晃二十多年。在異域,奮強不斷挑戰自我,努力開拓個人藝術的發展方向,一種新的藝術語言在他的作品逐漸得到體現。他選擇非具象的藝術表現形式,以東方情懷、西方的審美形態來表達自己的意念、韻味和意境。
奮強的抽象藝術,主要是選擇水彩畫為載體來表現的。他以色彩與線條共同營造一個個畫麵色彩斑斕、恣意灑脫,變化無窮,充滿光色愉悅的畫麵。作品基於作者的視覺記憶、生命體驗,蘊含著他的精神家園,或者是潛意識的創造。藝術家打破模仿自然的傳統固有模式,以直覺的想象力為創作的原點,排斥以往的象征性、文學性、說明性的表達手法,而是將不同形態的點、線、麵,用不同濃度的色彩、色調,以不同的節奏、旋律、構成等,在水為媒介之中自由地融合變幻。畫筆跟著心走,隨著夢舞。如同音樂一樣,變奏著不同的節奏與旋律。在他的抽象水彩畫創作係列中,此由藝術家的心身與顏色、水份與紙所展開的“看”與“畫”的神秘天地裏,畫家激情揮灑,畫筆象脫韁的野馬縱橫馳騁,渾厚與老辣、繽紛與斑駁、淋漓與蒼勁,恣意灑脫,變幻無窮,讓觀者得以與藝術家一同如實地感受每一筆顏色在水份淋漓中與紙隨機而化的對話。藝術家還善於在大筆揮灑中,營造水痕水漬交織變幻莫測的肌理,以拓寬視覺意境和繪畫空間的深度,表現超乎象外的境界,為觀者提供了反複玩味的美學空間。作品既有西方現代藝術語言,又具有中國潑墨畫的視覺效果。奮強的畫,帶著個性的述說,有時好像是一個夢境、一個記憶,又好象是一幅風景;有時畫麵隻是純粹的幾塊色塊的構成,或者是點、線、麵的互動交合,但在躁動、喧囂的當下,瞥上一眼,也會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和片刻的澄澈、安寧。他的許多作品是無法用任何文字來敘述,隻能由觀者用眼睛和身心去體驗,去聯想,去陶醉。畫麵的境界不僅是畫家個人擁有的世界而是畫家與觀者,乃至作品本身共存於其中的宏觀世界。奮強的抽象藝術得益於抽象主義畫派創始人康定斯基關於“藝術應該拋棄物質轉向精神”的啟迪,或許還來自對現代抽象畫家趙無極、莊華嶽的藝術的領悟。作品讓人感受到藝術家內心的深沉、豐富、含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人生的思考。
相對這些純抽象的表現形式,奮強還有一部分作品既不全表現物象的“真”,也不“抽象”,而是追求寓“意”之“象”,追求“似與不似”的意境。他以斑駁、飛動的筆觸,在追求色彩的交融、碰撞、摻化等莫測變幻中,加入一些東方藝術元素,如簡約朦朧的田園風光、春花秋月、漁舟唱晚、鄉村古屋等,以一種介乎具象與抽象之間的手法,在張揚無拘地揮灑間,構築現實與印象交匯、合二為一的境界,在變化莫測的夢幻氛圍中借景抒懷,表達畫家豁達平和的心境和對故土家園的眷戀思念。正如女作家林宋瑜在解讀奮強的這類水彩畫作品時說:“抽象中蘊含依稀的印象,似是一種現象的追憶,又像一種夢境再現。遊移變幻,斑駁迷離,可望不可及,似是而非。這樣的畫麵就具有無限的展現力,讓人更自由的遐思。”奮強曾多次在他的作品中演繹荷花的生命形態,前期多采用比較具象的手法,而在近年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的《映日荷花別樣紅》一畫中,畫家采用非具象的隱喻表現手法,把觀者帶到一個能夠體悟的境地。這件作品由《映日荷花別樣紅》和《接天蓮葉無窮碧》兩個畫麵組成:一邊是碧海連天,畫麵隱約加入荷塘的元素,另一邊是紅霞似火,依稀可見荷葉輪廓和葉脈,再加上一朵睥睨弄姿、含苞欲放的荷花。兩個畫麵,紅綠交輝,寧靜清雅與火紅熱烈強烈對比,震撼人心!畫麵充滿勃勃生機和張力,引人無限遐思。心荷澄觀,抒發對高潔、傲岸情操的讚頌,以及對至美、至善、至真的追尋與冀盼。相對於那些純抽象的作品,這種用隱喻的手法,於抽象中蘊含依稀物象的畫麵或許會為更多人所理解、接受。
奮強經曆了時間荏苒而不改初心,在抽象與意象、真實與虛渺、東方與西方之間,不斷地實驗、探索,他的畫給當今世風流行的潮汕畫壇,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也給人們以啟示和更多的期待。
色惑
——鄭奮強的水彩世界
文/林宋瑜
某日,奮強微信邀約,曰個展即將開幕,望屆時批評指教。
我乃美術檻外人,批評指教不敢,想到其實還未有機會觀賞奮強大畫原作,倒有心一睹為快。於是拉上省畫院好友麥荔紅,兩位小女子驅車一個多小時,到東莞嶺南美術館出席鄭奮強作品展開幕式。
以往看奮強的畫,主要是通過翻拍的照片、畫冊,原作也是小型張的,所以走進嶺南美術館兩大展廳,繽紛燦爛、飛舞灑脫的色彩線條撲麵而來,仿佛春天唧啾振翅的群鳥,瞬息萬變的晨光,視覺有些應接不暇,也有些驚歎!
荔紅是美術評論家,看過的畫實在太多,練就一雙“法眼”,對構圖的格局、色彩的濃淡、線條的動靜、畫麵的韻味等等都有一番專業見解。跟隨她一幅幅品賞奮強的畫作,我也算是上了一場美術鑒賞課。荔紅感歎現在美術界喧嘩浮躁的風氣,花架子的多,難得有奮強這樣腳踏實地繪畫的畫家,基本功之紮實,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一個成熟的畫家,往往會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美術語言,而同時又是豐富多元的。在變與不變的藝術空間,我們可以通過畫家的筆墨構成去解讀畫家眼裏的世界。這樣的世界可以說是畫家的心境情懷,畫家對生活的態度,也是畫家的理想表達。
奮強的畫,以水彩見長,抽象中蘊含依稀的印象,似是一種現實的追憶,又象一種夢境再現。遊移變幻,斑駁迷離,可望不可及,似是而非。這樣的畫麵就具有無限的展現力,讓人更自由的遐想。麵麵已經那麽飽滿,卻讓人讀到紙外的留白。
譬如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作品《映日荷花》和《接天蓮葉無窮碧》,鮮紅如醉人的葡萄酒,綠得沉靜卻又有生動的紅魚隱約出沒。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與純粹的美,是畫家的抒情,也是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領悟。那種微妙的色調變化、跳躍性很強的質地感,都給觀賞者帶來視覺審美的滿足和心靈的共鳴。
我和荔紅都偏愛那套四條幅《江南春》,“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色彩點染,如詩如歌。雨絲和柳絮,微風春草,小巷人家……極細微的勾勒極大膽的用色,構圖任性又靈動,色彩鮮明卻意象柔美,站在畫前,和風細雨撲麵而來,讓人禁不住對“煙花三月下揚州”心向往之。
奮強久居異國他鄉,無論生活還是藝術探索,都經曆孤寂艱辛的過程。借景抒懷,也許筆下應該有大量陰鬱的色塊、狂亂的線條、冷硬的圖像。但事實上,從奮強的畫作上我們卻看到“境隨心轉”的力量。草木生長、荷塘月色、田園風光、春花秋月……美好的小生命、自然而然的生態,都透出光來,成為一種心願,一種虔誠的祈禱。
而另一方麵,西方文化藝術的長期影響,也讓奮強的繪畫表現手法具有前衛、實驗的風格,以這樣很西方的繪畫語言表達強烈的鄉愁——夢故鄉、潮汕舞龍、漁舟唱晚、潮汕鄉村等等,對故鄉的念念不忘幻化為朦朧的印象,它們並不是現實的形象,而是畫家心中的小宇宙,是隱喻,也是超越內心世界彷徨苦惱,支持著前進步履的能量。
而他筆下的歐洲,如《槳聲燈影裏的威尼斯》,波光鱗鱗,槳櫓搖曳,動中有靜,暗裏有光,著色隨機而化,他鄉如故鄉,詩意從畫麵湧過,成為觸動觀賞者的意念。
透過豐富、熱烈且不安分的技法,我們解讀畫家滿懷的赤誠,曆經滄桑依然心如頑孩。簡單而樂觀的心境,使奮強的畫帶著暖色,活潑潑揮灑快意,傳達出不放棄的追求和向往。這樣的畫麵,不沉重,也不玩概念,它們容易讓人愉悅,讓人向往美好。
但在表現手法上,它們又是很個性化即時性的,是靈光一現的定格。那種詭異的塗抹與變局,往往出奇不意,而且細膩任性,想必大芬村的仿畫高手也很難仿造了。
近年來,奮強常回故鄉潮汕,一住數月。潮汕有厚重的人文底蘊,古老的傳統民俗,又有很濃鬱的美術創作氛圍,這讓奮強流連忘。當年出走,是帶著學習西方文化藝術的向往,今日歸來,是尋求創作源泉、精神滋養和東方美學熏陶。
奮強走在不斷探索的藝術之途,走得孤寂艱辛,也走得坦蕩純粹。品讀他的作品,可以體驗到一種不斷滋長的力量,正在形成他的藝術品位和獨特格調。
不斷地實驗、探索,他的畫給當今世風流行的潮汕畫壇,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也給人們以啟示和更多的期待。
水裏畫外往期作品:
法國 Art Capital 大展在巴黎大皇宮展覽館隆重開幕,華裔藝術家 熠熠生輝
如果您希望收藏藝術家鄭奮強的作品,可長按下麵二維碼,與之聯係:
END
以上內容來自藝術家鄭奮強
水裏畫外往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