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美術家協會

海外華人美術家協會是經過美國紐約州正式注冊的非盈利性藝術組織,為海內外優秀藝術家提供展覽創作交流的平台
正文

讀著名旅美畫家王大宙:我對生物藝術與設計的一些思考

(2017-02-24 07:24:19) 下一個

讀著名旅美畫家王大宙:

“我對生物藝術與設計的一些思考”

我對生物藝術與設計的一些思考

王大宙

                   一

人類不斷追求“生命體”

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已經開始欣賞並運用生命進行藝術品和物品製作我們可從當時的服飾,室內裝飾及工具中看到其清晰的痕跡,甚至在現代那些保持原始生存方式的遊牧民族中也能得到很線索,他們往往大量使用動物的骨羽毛皮和角,還使用貝殼或植物等物件來裝飾生活環境。實際上人類早追求把生命藝術物品的結合,至今人們不斷地鹿角熊皮及植物盆景等設計成工藝品,隻是,使用生命體過程僅停留在原始初級簡單的組合層麵上,創造出全新的生物種群

 

仿生物藝術設計生物藝術設計”

回顧仿生思想與行為的曆程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擁有了仿生的概。比如,他們模仿魚刺製造出骨針等工具模仿鳥類在樹上營巢,以防禦猛獸傷害還不斷向其他生物學習生存技能,取長補短。這是人類最初級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仿生意識與行為的表現雖然這些活動直接而樸素,但卻仿生概念發展的基礎,是現代仿生學與仿生設計的根本起源。

 

仿生物藝術設計(簡稱 仿生設計)運用工業設計藝術與科學相結合,從人性的角度,在物質精神上追求傳統與現代、自然與人類、藝術與技術、主觀與客觀、個體與大眾等多元化設計融合與創新體現辯證、唯物的共生美學觀

仿生設計模仿生物原理建造技術係統,使人造技術係統具有類似於生物特征的科學。所以,它僅局限仿生物形態、仿生物形式美感、仿生物功能、仿生物結構、仿生物表麵肌理與質感、仿生物色彩和仿生物意象等方麵。

“生物藝術設計”仿生藝術設計” 完全不同,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一種利用生物體作為材料,通過生物媒介表達科學和藝術融合交叉的藝術實踐

生物藝術描述的是生存著、半生存著或者以人造生命活在這世界上的藝術作品,且視藝術作品本身為媒介、靈感。以生物科學、遺傳學、進化學,植物、動物或其它“生物”存在的藝術形式。生物藝術是集合人類進化、植物克隆、細胞美化等於一身的綜合體,比如,它經常會利用生命細胞細菌組織基因等,這些代表生命本身的元素,通過合成添加或其它遺傳學材料來操控藝術設計的作品,並產生變化。“生物藝術設計”不是模仿和表現,更是一種生命實驗

生物藝術品 ——新型的環保產品

生物藝術品(產品)和一般的物品,在材料的使用和應對生產的方式在本質上有根本的區別。生物藝術品(產品)的本身是有機的,它是和自然界的動物、植物一樣,是生態物;他的形成,生長及存在都是自然的,而且是再生的,所以它不存在現代工業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汙染問題;其產品,是一種新型的環保物種。

“生物藝術設計”—— 新型藝術設計語言樣式- 

“生物藝術設計”的藝術實踐被人表麵化地理解為,藝術與科學交叉的一種模糊概念,藝術家和科學家的界限在這裏也被置於模棱兩可的境地 “生物藝術設計”的實踐和理論探索單是表現藝術與科學形態,而21世紀藝術與設計界提出的新的課題,並形成了對整個藝術行業根基的挑戰

所研究的“生物藝術設計”,是以實際行動誘導觀眾,使之作品的概念產生非常態的意義理解,同時,讓觀眾與作品相互關聯的藝術、科技、環境等外圍因素整合在一起共同製造一個具有生命的作品現場。因此產生模糊性和非常態的確定性,也在當代藝術原有範疇之外製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縱觀藝術史證明各個時代的藝術發展科技革命影響。如解剖學、透視學的發展影響文藝複興的古典藝術;光學興起影響印象派繪畫;工業革命影響現代藝術;IT時代影響新媒體藝術等,科技革命為這些藝術潮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生物學世紀的到來也必將呼喚生物藝術這個新型藝術形態

-“生物藝術設計”—— 是“跨學科藝術”,而非 “科普 藝術

科普大眾科學,而“科普藝術”是指利用各種淺顯的藝術方式向普通大眾普及科學技能和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 

“生物藝術強調的是當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教育之間的跨學科性。科學、人類學、心理學、醫學、生命科學等,這些都是藝術可以去跨越和融合的元素。“藝術”這個概念的邊界在不斷被打破,而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讓人們看到自由創造的可能性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更是當代藝術的重要課

當藝術和生活的界限被打破,變成跨學科的藝術時,往往會有人對藝術的概念產生懷疑,可實際上,藝術還是藝術,它仍然是藝術家以藝術的名義所做的事。隻不過藝術的疆域在不斷擴大,如果真正的藝術跨越了藝術的邊界,我們也無須在這裏談論藝術當代藝術正走在藝術的途中,它遠沒有達到它的終

如果藝術家和科學家做的是相同的事情,那麽藝術家的存在就是多餘的。我們動用藝術這個手段,是因為藝術可以創造一個可供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它比科學家的言說和文字有更深的影響和更大的力度。從某角度來說,藝術家可能在創作的某些部分做到和科學家相似的事情,但整個作品仍然以藝術審美創作為主,藝術家不是科學家,科學家也不是藝術家,而“科普藝術也不是“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主題以生物科學為依據,是對生物學世紀新生物藝術樣式的描述,它必然開啟形式與造型上的全新視野,它是一種新的藝術符號。

 

當今生物藝術界的現狀

在藝術上切入生物主題的創作要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耶魯大學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創作了一係列半人半獸的行為藝術和影像作品,引起了社會轟動。他由此成為九十年代的風雲人物,被《藝術新聞》(ART NEWS)雜誌評為九十年代最重要、最有影響的藝術家之一。

第一個創作真正有生命並存活的生物藝術作品是:出生在巴西的美國藝術家、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與科技係助理教授愛德華多Eduardo Kac)與他的團隊2000年2月通過轉基因技術而創造出來的綠色熒光兔“阿爾巴”(Alba),由於和法國的實驗室事先有約這隻可愛的阿爾巴小兔從未離開過那實驗室,也一直沒機會能與他生活在一起。在2000-2001年期間,卡茨還試驗成功了另一件熒光基因作品《第八天》在聖經故事中,神以七天創造了世界萬物,所以卡茨的“第八天”是離開神而創造的。《第八天》中所有轉基因生物都是按照綠色熒光蛋白質(GEP)的生成規律克隆出來的,他造出了熒光植物、熒光蟲、熒光魚和熒光鼠等熒光生物

至今大多與“生物藝術”有關的作品主要都停留直接使用細胞、DNA組成生物交叉合成、基因變異等層麵上,還未創造出一個真正的新生命體

 

賦予藝術品以鮮活生命

2010年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由美國基因遺傳學頂尖科學家克萊格·凡特主持,曆時10多年,耗資超過4000萬美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製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並將它 命名為“人造兒”。這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裏“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盡管這種技術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但相信其運 用前景廣闊。

一種全新的生命誕生了,它不僅科學領域意味著“一個新時代到來 ,也藝術與設計領域預示了一個新時代到來

創造新的生命新的藝術品

這名為“人造兒”的人造細菌內核移植於實驗室,是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組,它是一個活生 生的生物它的誕生成為地球上種生命類型的一個新成員

人類創造生命的目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為了發展未來的生命。生物技術革新的結果,是人類對待生命的全新態度。類可以將新的生命為一種可以利用的物品,就沒有理由拒絕自己基因在新科技下的全新遭遇。

英國牛津大學的倫理學教授朱利安·薩烏萊斯庫認為:“凡特推開了人類曆史上最重要、最基礎的那扇大門——窺視生命的本質的大門。他直接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創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生命。”

現在我們還描繪不清今後的“人造兒”將會是個什麽樣的新物種,人類創造新生命,從而取代上帝,已經是成為不可爭辯的事實。

 

生命體的藝術品不斷地生長繁殖

由於“人造兒”這個新生命可利用的人造細胞不斷增生、繁殖,並產生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那麽,有生命體的藝術品也可以按照我們的意願(設計)去不斷地生長甚至可繁殖出下一代新的生命體藝術品。

 

人類是(能扮演)上帝——“創造生命”爭論

反對者稱 “人造兒” 的誕生打開潘多拉Pandora魔盒”

一個名為“人類基因學警告”的團體負責人戴維·金說:“凡特的研究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反對者認為,人造的有機體如果擴散到自然界,引發生物基因變化,有可能造成環境災難,它們還有可能被用來製造生物武器。

由於涉及到生物倫理問題,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評估首例人造活細胞倫理風險,及它對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的影響。這 也正迎和了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雖然人造生命的可能性遠在未來,但確定這類技術的倫理界限並製定監管措施以防範和控製風險,卻有未雨綢繆的必要

我想生物藝術反應異實際創造作品的實驗室創作具有“受過教育的反常行的特征作品。

 

生物藝術與未來社會

“活的藝術品”(產品)的出現將改變原有社會文化、商業、生產等各係統及相互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人們對原有的文化、商業、生產等社會活動的理解和定義。

原先工廠生產製造物品過程是否可以重新理解成“對物品的哺育過程”原先工廠生產製造業是否需要用新的“畜牧業”名稱來替代?科學技術領域是否考慮增加一個新的學科?對我們的文化藝術界來說,增加一個新的藝術語言是否需要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關係到今後社會人類和各種生命體如何相處共存的問題。英國曆史學家湯印比曾說過:“未來世界,人類要麽學會相處,要麽就麵臨滅種”。

 

生物藝術改變了設計師的知識結構、理論及方法論

人們對於物品的理解,都是從外表特征、商業、生產等幾個方麵展開的,但 “生物藝術設計”的宗旨是研究各種問題的不可封閉性在不限製理解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工作,強調一種能產生是”的態度和方法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生產

由於創作的出發點不同,它們也對藝術家,尤其是對藝術設計師的知識結構理論及方法論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不僅僅停留在使用現成的經驗和個體生存體驗上,還要使它們在嚐試擴大原有個體工作範圍的基礎上形成另一種更新的工作方式。他們的思維創作,研究與探索更多地針對當今的前沿科技和個人所研究的藝術,質疑和刷新當前被藝術的各類係統提前設定好的作為藝術設計家的角色標準,並以“活的藝術品”的名義瓦解當代藝術世界中固有的對於傳統藝術價值觀的推崇。

 

生物藝術與新審美觀

當有生命的活的藝術品種新的藝術產生,自然會出現一種新的藝術形態,必然會形成一個新的美學觀。也會對今後的觀眾(使用者)提出新的審美要求,在欣賞過程審美觀上需要有新的認識,在使用哺育(互動)等過程中更需新的美學觀和創作能力。今後的觀眾(使用者)再也不會像今天的觀眾(使用者)那麽輕鬆了。

-生物藝術與專業技術護理

生物藝術既然是有生命的作品,它就必然具備孕育、誕生、成長、繁衍與死亡這樣一個生命周期。因此,對生物藝術的護理、養殖培育以及儲存的關鍵過程,所必需的批發和運輸手段就成為一門專業技術,並逐漸培養一批專業護理儲存、批發及運輸公司為一體的專業人員而藝術家所要做的,就是在最初階段從生物科學家處獲得藝術品的護理之道,以保持作品的存活與健康。隨後,轉交給這些專業護理人員,讓他們進行專業儲存、批發及運輸,從而保障展覽、收藏其它藝術活動的需求,因此,這群人員的存在是必須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藝術對藝術品市場銷售、展示及管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更緊密的合作——生物藝術 生物科學家和藝術家的新需求

生物藝術是生物科技與生物工程高度發展下的產物,是由生物科技支撐的藝術,這就確立了生物藝術的兩個層麵藝術創意與科技含量,還包括它的團隊作業方式。在目前,還很少有能同時跨越這兩大領域的藝術家。由於藝術家的創意方案隻有經過生物科技的介入才能最終得以實現,因此,藝術家往往會聘請、委托生物科技人員幫助實現藝術品,也可邀請生物科技人員加盟共同進行實驗研發。


在生物學世紀,藝術家困惑的首先是生命本身與藝術媒之間的轉換;藝術作品不再是靜止的陳設,藝術家將與生物、遺傳、細胞、基因及電腦等專家一起合作,開發有生命的作品,從而建立起新的藝術語言與樣式。”

 
 

 

 

生物科生物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藝術語境

 

我們平時創作設計的行為是一種觀念,我們為了種觀念去創作設計自己心中的作品,創作設計本質上,是已經設定好的一種行動的線索行為的軌跡,建立的是一種行為之間的關係。我們總是從最後的結果中來尋找行動的軌跡建立一種可行性的方案在觀者慣於以地域分類定式來劃分藝術家個人風格的時代,裝置、觀念、新媒體等藝術形式強烈地衝擊著傳統架上繪畫“生物藝術設計”無疑是一個新的異類。從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受到世人矚目,原先較為單一的藝術設計開始和信息技術相互融合,產生了多種新的學科,並創造了無數的新的藝術語言樣式,它們當代藝術家們刻意強調、誇張變形卻不失真實,呈現出藝術家們追求標新立異、獨特創意的思維過程。

 

因此,隨著21世紀生物學世紀的到來“生物藝術設計”對我們來說,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以獨樹一幟藝術樣式為根本的心理變化,而是對當代人的精神狀態的寫照!

 

 

無概念,無定義,無界限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常給大眾帶來一種荒謬或莫名其妙第一印象。它可以是一團清晰可辨的塊狀物,也可以是荒唐的,令人討厭的,難以理解的,髒兮兮的一片菏澤;有時候它甚至還會若隱若現,似乎總是將其概念巧妙並狡猾的徘徊在落槌定音之前的那一刻。但同時,它又具有非常傳統的一麵,它往往試圖將藝術重點放在生活中那些極為普通的事情上,甚至在自然的細微處發現美麗與奇形異狀,讓觀者被迫接受那些從未曾注意到的細枝末節。

 

 

生物藝術藝術交流方式

生物藝術雖然以藝術形式存在,但它不是過去某個藝術史的延續發展,它的關注點、文化環境、樣式形態、語言係統與人們通常理解的藝術人文已沒有太多的關係。生物藝術展示的是一個全新的、一個活的、有生命的、與人類交互呼應、共同生存的係統。

生物藝術由活著的材料創造出來,它孕育、成長,並以一種不合邏輯的方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這是生物藝術讓我著迷的眾多原因之一。

對藝術而言,生物藝術是一種從未出現過的藝術語言樣式;對物種而言,生物藝術是一種從未出現過的物種樣式。

生物藝術是連接我們自己人類文化和生存在所有生物的一種藝術創作方式

 

 

生物藝術博物館——“活的藝術品”

可以想象博物館所有的藝術作品本身就是有生命的 “活的藝術品它們的生存環境條件和展示形式都將有別於現有的博物館,也有別於動物園或植物園。藝術家探索的便是這種介於藝術、生命和自然之間的創意力量,他們培育活的藝術品作為自己的藝術形式。同時他們的身份遊離在藝術家,科學家和園丁之間。

人類與生物藝術品的關係

人類與前那無生命而冰冷的藝術品(產品)之間的所有關係,包括美感享受、環境布置等,自從出現活的藝術品便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除了原有的關係之外,情感互動、哺育撫養關係也隨之產生。

 
 

生物藝術家與當代其它藝術家的區別

生物藝術家使用細菌、活組織、生物體和生命過程等來創作藝術作品,以此模糊了科學和藝術傳統的區別。大多數生物藝術作通過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結合來反映社會,傳達藝術家政治和社會的評價

我曾經這麽形容生物藝術:我把這種藝術形式看作是設計創作或科學研究。而我自己則更像是一個結合廚師和園丁為一體的特殊藝術家。

 

 

生命與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展現

此次展覽將展出我從20072011之間創作的一係列作品,它們循環並置多個語匯在同一時空出現,融架上繪畫攝影、素描、燈箱裝置視頻互動新媒體視頻行為藝術等多種形式為一體,把整個展出的幾十件作品形成“一件”大作品:“Auto-Clinic”。並試圖顛覆人們固有的觀展邏輯,運用多種創作手法試圖探討這樣一個主題:“生物藝術設計。”這個看似如此深奧的主題,或許會在展覽的現場變得清晰可辨

我還嚐試將生命定義為一個虛實互映、動靜結合、複雜微妙的形式,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與方法去詮釋一個理念,讓觀眾不僅僅在傳統的藝術中去認識嚴肅的學術思想,同時,用幽默與風趣的當代藝術表現形式,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感染及更深的影響,觀眾深深體驗著一個生命所給予的熱情。

 

“Auto-Clinic” 展覽無限臆想 

“Auto-Clinic”中是對生命的無限臆想,在一切不可能性中努力追求一種可能性,最終使這些活的藝術品成為了目標。多種作品呈現出看得見的幻象,讓觀眾承認一個非常態的存在,和一個不需要 馬上得到結果的世界。每個人都被知識係統捕獲,知識的搭建讓人不加思考地相信了很多看不見的東西,但觀眾又隻是在知識局限裏製造真理。觀眾所信任 的是知識能到達的,是不能到達的地方?是否為他們留有一個途徑和一點空間  

-生物藝術——二十一世紀藝術與設計界的新課題。

回到這試驗性和探索性的展覽現場,我願與藝術界的更多朋友探索個體藝術體驗、生物藝術與設計發展的關係,也借此機會提供一個可以思考對話的平台,一個延伸曆史、現在、未來、以及與生物藝術和設計探索經驗的討論

 

二十一世紀生物工程的發展對生物藝術的未來

21世紀,科學家們通過他們的創新使生物工程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這些革命性優異成果無疑影響到包括科技、工業、農業、醫藥等眾多高速發展領域,這日生物技術使我激動,興趣和遐想,並慶幸如此之多的包括納米、生物在內的新型科學工程技術,它無疑給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創造原動力。

 

 

生物藝術的發展及其社會道德和準則問題,已經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比如說利用動物這個弱勢群體來獲得個人的某些成就,或者運用轉基因科技挑戰大眾道德文化底線。然而,這些隻是行為表象,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準確並高度關注這些項目的進程,使我們與“非人類”的新生物群,以及對新生物產品的使用和科學決策之間關係的問題成為當代必修的課題,最終讓觀者在震驚的同時感受到藝術家的創造力,並重新審視人類和自然界的關係。

 

王大宙藝術簡介

 

王大宙原任教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1985年赴美國,先後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University Center at Albany)的M.F.A.學位和普瑞特學院(Pratt Institute)工業設計的M.I.D.學位。曾任天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2003年受邀籌備創建了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並被聘為首任院長,終身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紐澤西州立大學Montclair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Stanislaus分校客座教授,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廣西民族大學客座教授等。同時擔任上海工業設計協會理事,上海科學與藝術協會理事,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美國紐約州亞洲顧問委員會顧問和美國U.S. Business and Education Council理事長。

王大宙1978年曾擔任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話劇“於無聲處”舞台美術設計,獲得中國文化部獎及中國總工會獎、1979年曾主持建國三十周年《上海工業展覽會》展覽設計。1990年在美國為MTV主持“超人”項目設計,獲得“Best Design Achievement for Superman from MTV”獎。1990年至今,為Disney,MTV,Georgette Klinger,Charles Jordan,Victoria’s Secret,Estee Lauder,Revlon,Clinique,Guess,Brooks Brothers,Paul Sebastian,Crown Crafts,Mohawk and Nielsen Bainbridge等著名公司主持,開發與設計了多個項目;也曾與Donna Karan,Alexander Julian,Calvin Klein,Betsey Johnson,Ralph Lauren,and Mary Engelbreit等世界著名設計師合作,開發設計項目涉及紡織品、禮品、化妝品、及家居用品等領域的多項產品。

1980年至今,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及被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並多次獲獎,其藝術作品多次被各大媒體報導及發表於《中國當代藝術》、《中國美術》等畫冊,2012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王大宙生物藝術展”,將生物藝術這一新觀念首次介紹到中國。王大宙生物藝術被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十多所大學收藏。其《設計創意流程》,《風格與潮派》和《設計彈性思維》等著作被列入國家出版文化創新工程重點專桉。中國上海世博會“城市館”、“城市足跡館”設計總顧問,中國藝術設計大賽組委會委員、評審,“世界著名藝術家邀請展”評審、美國Tri-State藝術競賽評審、第一、二、三屆“美國亞洲文化藝術節”藝術總監等。2012年王大宙榮獲紐約州長Andrew M. Cuomo頒發的2012年度紐約州藝術成就獎,也榮獲薩福克郡郡長Steven Bellone頒發的藝術成就獎及納薩郡郡長Edward P. Mangano頒發的傑出藝術貢獻獎。2016年榮獲美國Hofstra大學頒發的藝術成就獎。2017年榮獲紐約市頒發的傑出藝術貢獻獎,現在是海外華人美術家協會顧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