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器官移植體係受到國際讚譽 回應三大疑問

(2017-08-29 02:18:13) 下一個

   

  中國器官捐獻移植體係改革“中國模式”受國際讚譽。 
  ●“四大組織”致信讚揚。 
  2017年6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梵蒂岡教皇科學院、國際器官移植協會和伊斯坦布爾宣言監管組織等“四大組織”共同致信黃潔夫教授,表達對中國器官捐獻移植體係改革“中國模式”的讚揚。信中說“我們非常讚賞您領導中國器官移植界,根據中國國情建立了一個符合世界倫理規範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體係。您從事器官移植事業的職業生涯是中國移植外科醫生的典範。” 
  ●醫學專家高度評價。 
  國際器官移植協會主席南希·埃舍爾說:我認為中國器官捐獻和移植係統運營得很棒,在器官捐獻、移植領域建立了一個安全、有效、透明、公正的係統。 
   
  世界衛生組織器官移植主管官員何塞·努涅斯稱:中國器官捐獻和移植領域正朝著非常富有前景的方向行動和發展,所取得的成績令世人驚歎。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說:“經過近10年的探索與改革,我國走出了一條既體現國際慣例、又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的器官捐獻和移植道路,形成了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的‘中國模式’。” 
  中國器官移植法製化、規範化,生命在“陽光”下延續。 
  中國全麵構建國家層麵的器官捐獻移植法律框架,建立了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國家器官捐獻與移植五大科學工作體係。 
  2007年,國務院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確規定了器官捐獻的來源和公民捐獻器官的權利,對相關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做出資質規定,使器官移植走上法治軌道。 
  2013年,國家衛計委出台《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確保器官獲取與捐獻的透明、公正、可溯源性。 
  2015年1月1日起全麵停止死囚器官使用,公民捐獻成為唯一合法來源。 
  國家衛計委和紅十字會兩部門已陸續出台近30多個配套政策文件。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對器官捐獻與移植政策框架和工作體係進行頂層設計,建立了捐獻、獲取與分配、移植、移植後登記及監管五個工作體係,並形成融合腦死亡、心死亡的器官捐獻中國標準和流程。 
  截至目前,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誌願登記人數近30萬人,完成器官捐獻案例已累計超過1.2萬例,捐獻大器官超過3.45萬個。2017年前7個月,我國完成捐獻2866例,同比增長33%,實現跨越式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具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已達173所。 
  2017年8月10日電中山大學10日發布消息,該校何曉順團隊已成功實現兩例“不中斷血流”肝移植,破解了器官移植領域的一項世界性難題。 
  中國器官移植技術和質量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範、公平、高效的體係受到國際讚譽。 
   
  伴隨器官移植事業的不斷發展,有關器官移植的爭論也不絕於耳。 
  其一是器官移植可解決長壽問題?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器官移植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但無法解決長壽問題。 
  器官移植,是指將健康器官移植到另一個個體內,並使之迅速恢複功能的手術。器官移植的目的是代替因致命性疾病而喪失功能的器官,使被移植個體能重新擁有相應器官,並正常工作。 
  2016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健康與長壽取決於下列因素:自我保健占 60%、遺傳因素占 15、社會因素占 10%、醫療條件占 8%、氣候因素占 7% 。 
  人生命的總能量是恒定的,任何器官移植的行為,都不能夠真正從根本上改變生命體的總能量,而隻能改變部分的能量。 
  8月5日,我國在昆明召開2017年全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會議,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表示,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內容。 
 
  其二是病人可多次手術進行器官移植?答案是否定的。據醫學專家稱,接受器官移植的人要長期服用免疫抑製劑。器官移植過的病人很少能有第二次手術的機會。對於社會上流傳的一個人多次換肝、腎等說法,專家指出,這不符合器官移植的排異反應周期和透析要求,是缺乏基本醫學常識的表現。 
  其三是在中國死囚器官仍是移植供體來源?答案也是否定的。從法律層麵來說,在逝者器官誌願捐贈係統尚未完善之前,利用死囚的器官進行移植手術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曾存在過。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全麵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捐獻成為唯一合法來源。同時,中國自2013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使用計算機係統(COTRS)來管理器官的分配,以保證整個分配過程的公平,可追溯性和合乎倫理。 
  從醫學層麵來說,移植器官不再來自死囚更安全,也更符合醫療操作性。據悉,死囚執行死刑後,人體器官屬熱缺血,隻有五分鍾的存活期,而主動捐獻的人體器官係冷缺血,心肺可存活6小時,肝可存活8小時,腎可存活12小時,等等。上述可知,在當下中國,利用死囚器官進行器官移植,因違反法律,安全性和醫療操作性差,已幾無生存空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