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進攻沒有成功,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並沒死心,前麵的62師和“忠義救國軍”太不經打,增援的第52師和192師都還在路上。
第二次對粟裕部的圍剿很快形成,總指揮還是蘇浙皖邊挺進軍總指揮陶廣,前敵總指揮是第28軍軍長陶柳。國軍自孝豐以西呈馬蹄形向孝豐包圍過來,這次國軍兵力增加到12個團。其中必較有戰鬥力的是第52師的一個團和192師的一個團。
又是“忠義救國軍”首先打響,3月3號,“忠義救國軍”開始進攻孝豐西北麵的牛山和八卦山。國軍其他各部也都逐漸圍了上來。在北麵打阻擊的同時,粟裕的伏兵第三縱隊在孝豐南麵黃泥崗附近突然將52師156團包圍,經過激戰,擊斃156團團長朱豐,生俘副團長,156團被殲滅。國軍其他各路都縮了回去。
粟裕兵團遂後又占領臨安,形成孝豐,臨安周圍10餘縣的勢力範圍。兩個勝仗,粟裕打開了局麵,蘇浙軍區機關也從長興仰峰岕搬到了孝豐城與前指會合。
但是問題並沒完全解決,浙西天目山的糧源多來自皖南的寧國,而寧國是國軍的地盤,何況第三戰區兵力強大,這兩仗的損失對顧祝同來說不算什麽,後麵的仗還多著呢。
經過這兩仗,粟裕覺得不夠有力,因為自己手上兵力有限,隻有第一,第三兩個縱隊,第二縱隊在浙東,打仗配合不上。他想到了葉飛,那可是新四軍一等一的主力,如果葉飛能帶部隊來,就有大仗好打,而且打大仗也是眼前的事。
理由是有的,因為當初確定南下發展時,中共軍委是有第一批,第二批計劃得,甚至還有第三批計劃,讓陳毅帶軍部重新搬回皖南。所以當粟裕要求葉飛也南下時,蘇中軍區留下的領導陳丕顯等人很不高興,主力都跟粟裕走了蘇中軍區不成了空殼了嗎?葉飛夾在裏麵也很為難。最後新四軍軍部將粟裕的電文轉承中共中央,毛澤東支持粟裕的要求,但同是指示譚震林部仍留蘇中待機,並且葉飛也提出將他的部隊一分為二,留下一個主力團,為軍區骨幹,葉飛另搭配一個二等團向江南出動,陳丕顯也隻能免強同意了。
1945年4月7號,葉飛,鍾期光,金明等人帶領第由三個團組成的第二批南下部隊渡江南下。4月下旬,葉飛部在孝豐城東南的吳家道與粟裕等人會合,粟裕大喜。隨即將葉飛旅編為第四縱隊,廖政國任第四縱隊司令,廖政國是葉飛手下第一位戰將。葉飛任蘇浙軍區副司令。鍾期光任蘇浙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至此,粟、葉二人手上能機動的兵力有三個縱隊,約兩萬餘人。
兵多了地方就顯的局促了,糧食首先是個問題,粟裕等人研究決定,向東發展,以富裕的浙東養活浙西,任務是由一縱,三縱掩護,葉飛帶四縱隊突破富春江到浙東去找二縱會合,以求在浙東發展。
突破點選在富春江東岸的新登,而與此同時,國軍方麵,也在蘊釀著再次圍剿粟裕部的方案,國民黨方麵撤換了作戰不利的陶廣,由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上官雲相任總指揮,前敵總指揮也換成了第25集團軍李覺,並形成了東西兩道封鎖線,東線就是以新登為中心的富春江沿岸,西線是以寧國為中心的廣(德)寧(國)一線。
國軍集中了14個師,約七萬五千餘人從東南西三個方向,以孝豐為中心壓過來,企圖拿下孝豐,廓清天目山區,將粟裕部消滅或打出浙西北。日偽軍與國軍有配合動作,日軍派出一個旅團掃蕩莫幹山地區,壓迫新四軍的活動空間。
這時新四軍並不清楚國軍的企圖(不少傳記書裏說,共軍知道國軍的部署,但《葉飛回憶錄》明確說,不知道,葉飛是蘇浙軍區副司令,兼前敵總指揮我們以葉飛的回憶為準。再加上從王必成猛攻新登的動作看,也不知國軍要從新登發動攻擊)
6月2號,王必成率一縱猛攻新登,準備占領新登掩護廖政國的四縱渡江東進。經過苦戰一縱占領新登,但也感到不對勁,好像碰上了勁敵。新四軍還沒緩過勁來,第二天,國軍大部隊就攻了上來,與新四軍爭奪新登城外幾個山頭,不但攻勢凶猛而且兵力雄厚,戰至中午,就拚上了刺刀,王必成手下主力團團長劉別生都用上了刺刀,激戰中受重傷犧牲。
麵對國軍這拚命的勁頭,和厚重的兵力,明顯感到是和國軍頂了牛。經審訊俘虜得知國軍大致部署。引起葉飛的思考,葉飛、王必成、陶勇、廖政國幾個人開了緊急碰頭會。葉飛提出大踏步後撤,拉開國軍的隊形,將戰場選在孝豐附近,地理上比較靠近蘇南,比較容易得到蘇南來的糧彈(粟裕部隊在浙西的糧彈主要靠蘇中軍區渡江運來)。
會議一開始,王必成為劉別生犧牲的事情緒激動,要求就在新登打,後經大家的勸慰、分析,同意轉兵。葉飛即將會議的決定電告在孝豐東南吳家道蘇浙軍區司令部的粟裕,並請粟裕準備戰場。粟裕也正有這樣考慮,遂即同意葉飛等人的作戰方案。
大軍北撤,很多幹部戰士想不通,隻好邊行動邊解釋。王必成讓人抬著劉別生的棺木招搖過市,新四軍的後勤部門到處喊著買糧食,戰士門神情疲憊,挎著空空的子彈帶,抬著傷員的隊伍一過一大溜。種種跡相表明,新四軍在潰敗。6月3號新四軍撤離新登,6月8號,新四軍撤離臨安。
原本比較謹慎的國軍指揮官開始變的輕敵大意起來。6月13號起,原本準備在天目山安家的新四軍後方機關,倉庫、醫院等單位也開始撤出天目山。國軍認為新四軍真是敗了,連天目山都不守了。因而放膽前進。
國軍西兵團由以下部隊組成:
第52師、146師、獨33旅、挺進第二縱隊,“綏靖”第一縱隊和第二縱隊。指揮官是:江南“綏靖”指揮部指揮官劉秉哲
國軍東路軍:
第79師、突擊一隊、突擊二隊(這是一支特種部隊,總稱是“突擊總隊”下分5個突擊隊,由英國人訓練,裝備的全部是美國武器,一個突擊隊相當於一個師,裝備精良,本來是準備用於緬甸戰場的,日本很快投降,這支部隊沒能用上)。
南路軍是第28軍和“忠義救國軍”
粟、葉部署兩個團守孝豐,抗擊東路軍,而集中七個團於孝豐西北,計劃先打垮西路國軍。這時又是國軍一個陋習為共軍提供了情報,6月18日,國軍第33旅,為搶頭功,謊報軍情說,他們已占孝豐。52師師長張乃鑫信已為真,派出聯絡參謀前去聯絡,被新四軍抓個正著。俘虜送到粟裕麵前,一審問知道這時國軍西路裏第52師比較突前,粟裕立刻決定先拿下52師。能拿下52師就打垮了西路軍。
6月19號,新四軍主力兵團先以一部阻擊國軍西路軍之第33旅,而以主力六個支隊(相當於六個團)圍攻國軍主力第52師兩個團,國軍地52師是皖南事變時的主力,現在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共軍的口號是:“消滅52師為‘皖南事變’死難的烈士報仇!” 。國軍的口號是:“再打一個茂林,完成皖南剿匪未竟至功!”
戰至20號下午,第52師除了潰散的外,已被殲殆盡。戰鬥進行中,在其一側的第33旅,眼見52師處戰鬥激烈,不是奮勇向前相救,而是保存實力調頭溜走。其間南路軍第28軍和“忠義救國軍”已有命令解救第52師之圍,但也是懼怕新四軍厲害,畏縮不前,坐看第52師複覆滅。這就是國軍內部的固疾。最終被共軍各個消滅。
打垮了西路國軍,粟裕立刻轉兵東向,
國軍東路軍是三路國軍中兵力最多、戰鬥力最強的一路。除了有裝備精良的突擊第一縱隊和突擊第二縱隊外,還有“皖南事變”時的另一主力第79師。
國軍東路軍這時還以為,新四軍主力在孝豐以西。急急奔來,想實現東西夾擊新四軍的計劃,突擊第一縱隊之一部已進孝豐,看到城裏沒兵,又擔心中了“空城計”立刻又退了出來,這時新四軍主力之一部已與79師在孝豐東北麵的五峰山展開激烈爭奪,雙方主力在孝豐城外相遇,兵力大致相等,立刻打成亂仗,相互分割,相互包圍,攪在了一起,難分難解。這時奉命從莫幹山區幹來參戰的新四軍第12支隊,正好趕到,出現在國軍東路軍的背後,看到雙方混戰,立刻殺了上去,國軍被壓縮到孝豐東南麵的草明山,白水灣和港口一帶的狹小山穀地裏,在這狹小的麵積裏,粟裕的小鋼炮發揮了作用,粟部的鋼炮多,這東西比手榴彈管用,一頓猛轟,國軍招架不住,立時潰敗。
新四軍此役共殲滅國軍6900餘人,其中俘虜3000餘人。國軍大敗虧輸。
打了勝仗,繳獲了不少武器,粟裕部改善了裝備,有的班、排甚至裝備了隻有“遠征軍”才有的火焰噴射器。
粟裕雖然打了勝仗,但是共軍勢小,國軍勢大的總形勢沒有改變,糧食,彈藥還要靠蘇南運來的局麵沒有改變。而且共軍也需要休整。因此,粟裕這時考慮的不是乘勝追擊,而是乘勝北撤。將部隊的重心擺在蘇南,而將孝豐作為控製區的最南線。整個部隊以此向北擺。粟部和國軍暫時相安無事。
評:
粟裕南下浙西,雖然打了勝仗,但扭轉不了大勢。國軍勢大,第三戰區有國軍二十多萬人。粟裕明智地將部隊靠在蘇南,貼在日軍勢力範圍的邊上,以求得到休整。
孝豐三次作戰,國軍投入兵力七萬餘人,共軍投入兵力兩萬餘人。從國軍投入兵力上講是自“西安事變”後最大規模的內戰。
讀這段曆史,我們看到,粟裕部是當時中共裝備最好,戰力最強的部隊,也是最早實施大兵團運動戰的部隊,粟裕可謂對中共的貢獻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