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六月20 號左右,張國燾應毛澤東等人的邀請,赴中央的住處,懋功北麵的撫邊共商紅軍下一步的行動及兩軍合作指揮的問題。史稱“兩河口會議”。
撫邊屬小金(川)縣,阿壩州。是乾隆年討伐大小金川暴動的古戰場。當地五族(藏蒙羌漢苗)混雜,很多人是當時戍邊人的後代。居民也大多說不清自己是那個民族的。
會議在毛澤東住所舉行。毛澤東首先提出了進軍甘(肅)北和寧(夏)北的計劃。理由是可以得到蘇聯的援助。共產國際曾來電指示,必要時可靠近外蒙,以便得到外援。張國燾問:“共產國際何時有這個指示?”張聞天起而答道:在中央紅軍撤離瑞金前,國際曾在一指示電裏說,不得已時可以靠近外蒙古。中央轉移後與國際失去了聯係。
毛澤東接著說:“為什麽我們要到寧夏去?主要是蔣介石的飛機大炮厲害,現在蔣介石得意,我們倒黴。他耀武揚威地找我們打,我們不中他的鬼計,偏不和他打,我們不動聲色的跑到寧夏,背靠外蒙古,看他還有什麽辦法?”
毛澤東接著說,我們有些同誌不肯老老實實地承認飛機大炮的厲害,現在我們隻有變個戲法,也到外蒙古去弄點飛機大炮,來回敬蔣介石。如果沒有飛機大炮,那就再不要說“打倒蔣介石”這句話了。
接著毛澤東又加重語氣說道:“大開窗子說亮話,我們是有被消滅的危險的”。他接著陳述自己的計劃:如果在寧夏再不能立足,至少中共中央和一部分幹部, 也可以坐汽車通過沙漠到外蒙古去,留下這些革命種子,將來還可以再起。毛說這是冷靜的想法,也許會被人視為右派,但希望大家認真考慮。
實際上毛澤東是比較現實的,他當時考慮的就是如何保留革命種子。所以他當時主張的,北上,避戰,方針倒真是,被四方麵軍譏為“右傾逃跑路線”。到後來毛澤東成功了,所有宣傳開始說張國燾是“南下逃跑”,你說這找誰說理去?
接著是張國燾發言,張國燾提了三個方案,一是:“川甘康計劃”;二是“北進計劃”;三是“西進計劃”。張國燾的“川甘康計劃”就是頭在甘南腳在川康。“北進計劃”和毛澤東的北上陝甘的計劃大體是一致的。“西進計劃”就是打通新疆連接蘇聯,但這個計劃缺點是路太遠,即使打通了新疆,對國內影響也太小了,如果蔣介石封住了河西走廊,那就完全斷絕了和國內的聯係,“蘇維埃的旗幟就隻能暫時在昆侖山阿爾泰山一帶飄揚了”張國燾自己如是說。
從這些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國燾的方案包含了毛澤東的方案,大家此時就是討論紅軍的下一步發展,各抒己見。未有定論,也未見高下。並且毛澤東等人在貴州時也設想過在川西北創建新的根據地。隻是因敵方的勢力太大,自己的兵力越來越小。才又該變了想法,變成了靠近外蒙古,不行的時候就到國外流亡的想法。這種想法,及後來不顧一切的單獨北上的行動被張國燾,陳昌浩譏為“逃跑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
而張國燾的主力南下川西南的方案也被博古嘰為“麻雀鑽陰溝”。把張氣的想打人。總之中央的會議上張是比較孤立的。因為四方麵軍能參加這個級別的會議的就隻有張國燾一人。這才引發了張要求增加四方麵軍的人進中央的想法。憑心而論,就四方麵軍的成就,在中央裏吸收一兩個四方麵軍的人也是應該的。陳昌浩在各方麵都具備這樣的條件。陳昌浩跟博古,張聞天一樣是留蘇的黨員,也是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有又出色的工作能力,對紅四軍的發展壯大有突出供獻。按徐向前的介紹看,陳昌浩比中央的幾個玩嘴皮子的留學生更有實幹經驗。而且工作出色,勇敢,在紅軍中有威信。發展這樣的優秀人物進中央有什麽不應該呢?這就看到毛派的宣傳多麽的偏頗。
會上一番討論之後,統一在北上的方案上。張國燾也表示同意。因為本身他的三個方案,就是都在可選之列。他自己也沒有一定的主張。所以實際上一開始的分歧並不大。
既然定下出川計,就要製定行軍路線,正北是沒有人煙,沒有道路的水草地。不能通行,隻有向東北方向運動,走茂縣,鬆潘,北川,平武這樣一路北上,出四川進甘南,再上寧北或陝北,開創陝甘根據地。
這樣一來就一定要打下鬆潘。打不下鬆潘這條路就走不通了。根據這一行動方針,中央和張國燾一起定下打鬆潘。實際上四方麵軍已經打過鬆潘,守軍是胡宗南的部隊,不好打,沒打下來。張國燾,陳昌浩在考慮南下的意見時,應該是把鬆潘過不去做為了一種參考條件。
現在既然又定下打鬆潘,又要布置一番。為了軍事上統一指揮,部隊進行了編整,原中央紅軍的部隊取消了軍團番號,改編成軍,具體編整如下。
一軍團改編成:一軍,軍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左權。
三軍團改編成:三軍,軍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參謀長蕭勁光。
五軍團改編成:五軍,軍長董振堂,代政委曾日山,代參謀長曹裏懷。
九軍團改編成:三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
原四方麵軍的部隊番號不變,隻是將四,九,三十,三十一軍的參謀長調換成原一方麵軍的人。編製如下:
四軍,軍長許世友,政委王建安,參謀長張宗遜。
九軍,軍長孫玉清,政委李先念,參謀長陳伯鈞。
三十軍,軍長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參謀長李天佑。
三十一軍,軍長餘天雲,政委詹才芳,參謀長李聚奎。
三十三軍,軍長羅南輝,政委張廣才,參謀長李榮。
中央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張國燾,周恩來,王稼祥。
紅軍總司令部: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總才參謀長劉伯承。
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李特。
關於攻打鬆潘的行動,不同的書有完全不同的記錄。代表了作者不同的政治觀點,站在毛澤東一方的宣傳說,由於張國燾的阻撓(要中央解決紅軍的領導問題),鬆潘戰役沒有實施。而徐向前元帥的回憶錄裏卻不是這樣的說法。首先他沒有說張國燾阻撓鬆潘戰役,其次,說張國燾是同意打鬆潘的,而且張回到茂縣住地後,還又打電話給徐,讓他按中央的決定,攻打鬆潘。徐向前與陳昌浩訂出作戰計劃,計劃三路打鬆潘,徐向前,陳昌浩各領一路,都是四方麵軍的部隊。彭德懷領一路,是一方麵軍的部隊。另外由王樹聲帶領岷江支隊四個團,於岷江東岸,控製北川至茂縣一線陣地。我這裏采用徐帥的講法。這因為一,徐帥是比較中立的,說法較公正,可信。二,徐帥是前敵總指揮,打了仗。三,戰鬥是以四方麵軍為主力的。所以我采用徐帥的說法,而其他說法我認為是為了給張國燾抹黑,不可取。
四方麵軍的部隊經過與胡宗南部的激烈戰鬥,攻占了距鬆潘十多裏的毛牛溝。
但是胡宗南深溝高壘,憑堡壘據守,而且國軍在鬆潘周圍的戰略要點上都布有重兵,薛嶽控平武,郭勳祺控新津,王瓚緒控棉竹。加上鬆潘地形對紅軍不利,紅軍屢攻不下,打了一段時間還隻是在鬆潘的外圍轉悠。
不管怎麽說鬆潘是打了,隻是沒打下來。讓我們讀曆史的人感到,此時紅軍上層人心比較浮動,不能安下心來組織攻擊。紅軍也沒站穩腳,這跟人打架一個道理。要把別人打倒,自己先要戰穩腳,否則出拳無力。
八月初中央機關和紅軍總部到達毛兒蓋地區,鑒於目前這種形式,軍委在毛兒蓋開會討論決定放棄攻打鬆潘的軍事行動。改為指行“夏洮作戰計劃”。 鬆潘大路走不通了,隻有過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