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77)
2022 (73)
2023 (94)
2024 (68)
2025 (2)
做演員做到最後,拚的是文化
文/幸福生
曉青給出了兩個好演員的標準。一個是胡歌說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演戲是一個不斷探索人性的過程,好演員是用生命在演戲”。這個我想大家都不會有異議。
第二個索菲亞老師的,“喜歡一個演員,始於顏值,終於演技與人品”, 這個就不敢苟同了。
記得以前看《圓桌派》,馮遠征說,做演員做到最後,拚的是文化。他舉了一個例子。他在電影學院攝影係開表演課。一個月以後演出非常成功。有人說演得比表演係的學生強。馮遠征說,廢話!高考多二百多分呢。
馮遠征還說,憑聰明抖機靈的演員,上電影學院時特別出色。可是如果沒有文化功底,隻憑演技的最後隻能是一般的演員。
馮遠征演的片子也不少,後來演而優則士,就沒時間演了。他早年留學德國,現在是北京人藝的院長,又是全國政協委員。
說實話,我看劇就看個熱鬧,能記住的演員屈指可數。馮遠征在我這隻是麵熟,所以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好演員。不過他的這個觀點我完全認同,並覺得他應該能培養出好演員。
好像有個演員說過,朋友看孩子學習成績不佳,升學無望,就“托關係”讓孩子學表演。這大概就是演員有顏值,靠演技,沒文化的根源。
在另一集《圓桌派》,馬伊琍說了一個陳道明老師的故事。一次拍戲,陳道明的戲非常少,但他沒戲時也在旁邊認真地看,從不說話。馬伊琍問他為什麽。他說,我在看你們年輕人如何演戲,我在學習,即使跟不上時代,也不能落太遠,演得太難看。看來,陳道明成為底氣十足的大明星,不是偶然的。
不知從何時起,有了追星,人們會為顏值尖叫。這個看臉的世界,把演員的臉看成了花瓶,變成了臉譜。臉入了譜,就是演員,再加上演技就是明星。
文化與文憑當然不能劃等號。文化是知識的積累,更是生活的積累,生活的曆練,生活的感悟。
看大家心目中的好演員,都屬於有文化打底的人。顏值和演技,造就不了真正意義上的明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領悟人生,才能演出好戲。
好演員是用生命在演戲,能走多遠拚的是文化。
假如,一個人很有文化,但不是表演的料,再努力也走不遠。所以文化不是充分條件,但沒有文化不行,文化是必要條件。
例外,文盲戲路一定受限製,演電影隻能演出泥土芳香的那種。傳統戲劇可能是例外,因為戲曲早已完全脫離了當代的生活,這也是戲劇永遠跨不過的坎。
朱逢博學的建築設計,對她的唱歌沒有直接幫助。但我覺得,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邏輯思維,創造意識,都會讓她比隻寫藝術的有後勁。
您說的對!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都各有其眾。
同意。但覺得文化可能是演員“演到最後好”的充分和必要條件。;-)
觀眾的欣賞水平,決定了演員的水平。
一位“60後”歌迷告訴記者,當年她甚至因為喜歡朱逢博的歌,考入了朱逢博讀過的同濟大學建築係。“我在學院的檔案館裏看到朱老師當年的作業,建築圖紙畫得非常好。如果朱老師沒成為歌唱家,她一定是一位優秀的建築師。?她的故事在同濟不隻是一個傳說,而是一個傳奇。?”
朱逢博為什麽唱得好?在這位歌迷看來,除了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具有辨識度的音色和高超的技巧,更離不開她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修養。“有了文化底蘊,??才能將每一首不同的歌詮釋得精準、深刻,甚至加以升華。”
- https://m.jfdaily.com/wx/detail.do?id=423752
嗯,同意天賦和悟性是一個好演員前提。但“出名”和“到最後”不是一個時間段。記得有文章說新鳳霞出名後學習文化是很刻苦的,特別是和吳祖光認識結婚之後。
文化的範圍太廣, 到底是文化的哪些部分算是對表演有關鍵幫助呢?
比如新鳳霞常香玉出名時還是文盲呢, 您說文化對她們哪來的幫助?全靠的天賦悟性和努力啊。
朱逢博,同濟大學六年製建築專業出身,實在不知道建築設計的“知識”對她的唱歌有多大的幫助。
但是,很同意博主的意見。而且覺得“演員做到最後”的“最後”不隻是當時的觀眾評價,還有以後在影視曆史上的評價,有點兒像我們現在回頭去看唐宋詩人們留下的詩詞 ;-)。
如果現在的表演是靠團體資本,現在的觀眾隻重視顏值,那不是演員的問題,是現在的社會的三觀問題。中國文化曆史那麽悠久優秀,相信以後不會永遠是這樣的。用生命演戲,用文化氣質感人的演員是會受觀眾喜愛,會在影視曆史上留下他們的身影的。
謝謝博主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