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頭”論“足”
文/幸福生
“頭”,繁體字“頭”,原為形聲字,從“頁”,從“豆”,“豆”亦聲。了解“頭”字,要從頭開始,那就是“頁”字。
“頁”是“頁”的繁體字,和“首”字同源。甲骨文中的“頁”是象形字,是突出了頭部以及頭毛,跪坐著的人,而“首”隻是人的頭像和毛發。“頁”和“首”一樣,最初的含義都是人的頭部。
幾經演變,從隸書開始,“頁”字基本喪失了形象字的特征。另外,“書頁”的“頁”,原本用樹葉的“葉(葉)”。由於“頁”字和“葉”字的讀音相近,被假借並替代了“葉”,成為“書頁”的“頁”。
在現代漢語中“頁”字單獨使用,不再有“頭”的意義了。但作為構字部件的偏旁,做形聲字的形符,仍然保留著“頭”的含義。除了繁體的“頭/頭”,還有“頂”,“領”,“頸”,“額”,“顛”,“顏”,“煩”,等等。“頭”上有“火”,能不“煩”嗎?
“豆”也是象形字,是類似高腳盤的器物,一般用來盛肉類食物,同時也是一種量器,四升為一豆,和人頭的尺寸相當。“豆”在“頭”字中以表聲為主,也表示形狀和尺寸。
“頭”字出現較晚。繁體字的“頭”字,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同樣表示腦袋的“首”和“頁”字,都產生於甲骨文中。
簡化字的“頭”其實從漢代就有,也可以看成是象形字。“大”字是一個人,而上麵的兩點是五官,或者雙眼。“頭”是頭部特寫的簡筆畫。
“足”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是整個下肢,也就是包含腳在內的整個腿。金文中“足”,上部是一個橢圓形,好像是膝蓋。下部寫作“止”,即“腳趾”的“趾”的初文。
古人所謂的“足”,也還包括股(大腿)和脛(小腿),在人體中地位可謂顯赫,足以穩定全身。財富能給人帶來的踏實感,從而引申出富足,充足,值得。如,知足者常樂,無足掛齒。
頭生在人體的最上端,又是最複雜和最重要的器官,所以有個“頭”字就不簡單。例如,工頭,軍頭,教頭。還有,紅頭文件,頭版頭條,力拔頭籌,中了頭彩,一個比一個厲害。
足雖然生在人體的最下端,同樣非同小可。如,好兄弟是手足,好徒弟是高足,人生巔峰是心滿意足。
足下,在古代曾與陛下,殿下,閣下類似,戰國時多指君主。後來成為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敬稱,大概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您”。
人總想著出人頭地,無非是成個頭頭腦腦;可常常又做縮頭烏龜,怕槍打出頭鳥;不敢出風頭,怕別人品頭論足。
為什麽是“品頭論足”,說明頭和足的重要性。一個是頭等大事,一個是舉足輕重,都是一個人的看點,更是人們評論的焦點。
如果人是一場戲,頭肯定要擔當主演。春風得意揚起頭,困難壓頂莫低頭,心滿意足點點頭,無法認同搖搖頭,處事不驚別上頭。
而足隻是默默無聲,腳踏實地,走自己的路。
舉頭三尺有神明。頭就是極限,是萬萬不能過的,過了頭就是大錯特錯。比如,聰明過了頭,善良過了頭,勇敢過了頭,愛過了頭,樂過了頭。做人做事要做足,但切勿了過頭。
世界太大,沒有頭,能滿足我們的隻有知足;人生太短,最後的最後,總是我們無法抗拒的盡頭。
立足當下,舉頭望遠,了足此生。來過,見過,走過,愛過,依舊昂著頭,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