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千慮

一個凡人,有感而發,要啥沒啥,有啥說啥,
正文

北京城裏的那六片海

(2017-09-10 20:19:21) 下一個

北京城內有六片“海”,包括名揚海內外的大名鼎鼎的“中南海”。

北京地名中的“海”充其量是小湖而已。這種稱“湖”為“海”的現象始於元代。

據張清常《胡同及其他》記載:“海”在蒙古語中是“湖泊”之義,但有崇敬讚美的感情色彩,與“湖”一樣通用。

今北京地名以“海”命名的有“北海、中南海、什刹海(前海、後海、西海的總稱)”。

 

  後三海地圖

  後三海指什刹海,是由一水相連的前海、後海和西海(也叫積水潭)三部分組成,統稱“什刹海”,由於這三片海處在紫禁城的後邊,所以又稱“後三海”。

  什刹海名稱的來源有好幾種說法,至今沒有定論。其中最為流行的有兩種說法,都與寺廟有關。一種說法:“什刹海,古刹名。明萬曆時,僧遍融建室三十餘間,相比如號舍,佛號亦分一舍。法時帆詩所謂:“梵宇儼號舍,而稱十刹海。”(《燕都叢考》)。另一種說法是十刹海周邊有大大小小十所寺廟,故曰:“十刹”“什刹”。還有其他幾種說法,隻是難以定論。但可以肯定,什刹海之名始於明代,源於水邊的寺廟。

  北京六海

  對什刹海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唐代。 1956年,位於什刹海西南側的愛民街,出土了一座唐代古墓,墓誌明確指出此地為“龍道之古原”。1976年,離愛民街不遠的北海中學內也出土了一方墓誌,稱此地為“幽州幽都縣禮賢鄉龍道村”。

  金代以後,以北海為中心,修建起了皇帝的離宮大寧宮。元以後,北海的北岸與西岸,統統變成了皇家禁地。

  在什刹海的北岸,靠近鼓樓的地方,元代還建有一座萬春園。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每當朝中考試完畢,進士登第的才子們都要來這裏相聚,享受一次皇上賞賜的“恩榮宴”,這在芸芸學子看來,實在是人生的最大向往和榮譽。

  明初,元大都城的北城牆南移,切斷了積水潭的上遊,積水潭的水量大為減少。積水潭已不再是“舢艫蔽水”的繁忙港口,漕運的船隻隻能在京城東南部的大通橋下停泊。

 

  東便門外大通橋碼頭

  從明代開始,什刹海開始出現了大量的田地。種植的水稻一望無際,據說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這裏仍是一大片種稻的水田。

  進入清朝,什刹海的風景區已漸漸地轉移到了前、後海。“十刹海周圍約三裏許,荷花極盛。南岸樹陰夾峙,第宅相望,多臨街為樓,或為水榭,綠窗映之。西岸稍荒寂,惟故協揆麟文瑞第最華整,朱樓重欄,極似江南,高柳帶拂,尤為佳勝。”(《桃花聖解庵日記》)

 

  銀錠橋

  位於前、後海交界的銀錠橋,這裏的“銀錠觀山”曾被傳為燕京八景(實際應被稱為燕京小八景)。 “銀錠觀山,此城中水際看西山第一絕勝處。橋東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淪漪之色。”(《燕都遊覽誌》)

 

  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鳥瞰圖

  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一帶原先隻有一些小山和水池,遼代引玉泉山泉水灌入,名之"太液池"。據說遼國蕭太後的梳妝台就在今北海白塔山上。金代在這裏修建了不少宮殿,稱之為"西苑太液池"。元朝建大都城時又對三海進行了大規模挖掘,挖出的土,堆成景山。明代把太液池當成行宮,稱"西海子"、"金海",並正式分為北、中、南三海。三海以兩座橋梁作為分界線,"金鱉玉棟橋"(現北海大橋)北為北海、"蜈蚣橋"南為南海、兩橋中間為中海。中海和南海習慣合稱為“中南海”。

  清代,中南海逐漸成為政治中心,每年都要在這裏舉行許多盛大的活動。

  民國初年,中南海依然是國家的政治中心,袁世凱、黎元洪、曹錕的總統府;張作霖的大元帥府;北洋軍閥政府的國務院、攝政內閣都曾設置在這裏。北伐戰爭以後,中南海一度被辟為公園,任人遊覽。

 

  中南海.懷仁堂

  新中國成立後,中南海一直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成為全國的最高領導中心。 1980年代,中南海部分風景區一度對外開放有組織地接待百姓遊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