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千慮

一個凡人,有感而發,要啥沒啥,有啥說啥,
正文

司馬懿的大軍師之路:對手是最好的老師

(2017-06-27 19:17:19) 下一個

 

近日,由吳秀波、李晨、劉濤等眾明星主演的古裝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正在多個衛視台熱播。目前播放的劇集當中,司馬懿還處於韜光養晦的階段,讓人捉摸不透,但曹操身邊的謀士郭嘉和荀彧都認為此人“靜水深流”,胸中是藏有韜略的。

 

司馬懿的文韜武略從何而來?

 

有一條便是擅於學習他人的長處,尤其是他的老對手諸葛亮。

 

 ▲諸葛亮(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劇照)

 

 
 

1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58年),魏明帝把司馬懿從長安召回京師洛陽,命他率軍前往遼東征討公孫淵。六月,司馬懿抵達遼東。

 

對付遠征軍,常規的做法是堅壁清野,深溝高壘,建設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線。

 

一般來講,易守難攻。諸葛亮攻打陳倉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隻要能夠堅守,待入侵者兵疲勢老,自然就會退卻。此時再趁勢追殺,可收完功。

 

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進攻,也是采取的這個辦法。

 

但這個常規做法有個前提:對戰雙方旗鼓相當。而易守難攻也並非鐵律,下麵這條才是鐵律——

 

善守者,攻難;善攻者,守難。

 

司馬懿毫無疑問就是位善守能攻之人。司馬懿抵達前線,觀察地形,心中已有勝算。

 

司馬懿手下的諸將牛金、胡遵之輩紛紛請戰,想要強攻遼隧,司馬懿微微一笑:“賊軍之所以堅壁防守,是想拖垮我軍;如果進攻,正中他們下懷。”

 

司馬懿摸清楚了遼隧的全部情況,利用所能掌握的全部條件,構思出一局很大的棋。

 

遼水北段,防守虛弱。這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事實,隻有司馬懿這樣的絕頂高手,才能一眼捕捉到遼東兵防守的命門所在。

 

司馬懿留了少量兵力揮舞著大量旗幟,在南麵佯裝進攻遼隧,而他則親率主力部隊從遼水的北部偷偷渡河,然後悄悄繞行,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遼隧的後方。牛金、胡遵一看,太尉果然用兵如神。既然已經繞到敵軍後方了,那就趕緊發動偷襲吧!

 

牛金、胡遵與司馬懿水平的差距,就體現在這裏。

 

司馬懿根本不急著進攻,他壓根不怕暴露行跡,甚至明目張膽地派出兩支軍隊:

 

第一支軍隊,沿著遼水在遼隧守軍的背後大模大樣地修築起長長的防禦工事;

 

第二支軍隊,把遼東軍用來渡河的船隻和架在遼水上的橋梁全部鑿沉燒毀。

 

一切辦妥之後,司馬懿帶兵向公孫淵的大本營襄平殺去。

 

牛金、胡遵一頭霧水:“我們已經成功渡河繞到敵軍身後來了,現在不攻賊而造防禦工事,算怎麽一回事?”

 

司馬懿說:“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賊軍主力在遼隧,後方必然空虛。我軍直指襄平,遼隧守軍肯定害怕大本營失守,會主動回防求戰。這時候我們再和他打,可以有十成勝算。”

 

▲司馬懿(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劇照,下同)

 

 
 

2

 
 

 

司馬懿大軍來的時候,遼東兵正躲在戰壕裏嗑瓜子聊閑天,全然沒有把魏軍放在眼裏。

 

遼隧的守將卑衍、楊祚對於防守很有信心。上次毌丘儉的大軍就是頓挫於遼隧之下。這次通過積極備戰,遼隧被修造得更加堅固,況且周邊還有長達二十多裏的戰壕,司馬懿即便插翅也難以飛越這銅牆鐵壁、深溝高壘的遼隧防線。

 

況且,雖然遼水對岸的魏軍整日價搖旗呐喊,卻不曾真正進攻,卑衍、楊祚認定了他們隻是虛張聲勢,等糧草一盡自然就退兵了。

 

然而,一連串的不利消息打破了兩位守將的迷夢:

報!魏軍出現在遼隧後方!

報!渡河的船隻、橋梁都已經被魏軍焚毀!

報!魏軍在我軍後方建造了防禦工事,主力已經直撲襄平而去!

 

卑衍、楊祚大吃一驚。一天前,遼隧還是堅不可破的防線;一天後,遼隧就已經變成一道廢防線了。更可怕的是,一天前,魏軍是進攻方,遼東兵是防守方;一天後,魏軍已經在身後修築起防線,成為防守方,而遼東兵居然倒變成進攻方了!

 

一夜之間,攻守易勢!

 

司馬懿用兵,果然變幻莫測。卑衍、楊祚再也不敢懈怠,他們帶領數萬遼隧守軍跳出戰壕,尾追司馬懿而去。卑衍、楊祚打定主意:你司馬懿圍困襄平城,肯定一時半會兒拿不下;我軍作為援軍趕到,與城裏守軍裏應外合,定教你司馬懿吃不了兜著走!

 

吃不了兜著走的,當然不是司馬懿,而是卑衍、楊祚。

 

誰說我要去打襄平?司馬懿殺了個回馬槍。

 

司馬懿雖然劍指襄平,其意卻在遼隧。他深知遼隧守軍不除,圍困襄平隻能使魏軍陷於被動。之所以在遼隧後方毀船焚橋、建立防禦工事,火速趕往襄平,都是為了引蛇出洞,好一網打盡。

 

探子報告:遼隧守軍果然傾巢而出,尾追我軍而來!

 

司馬懿對牛金、胡遵說:“之所以不進攻他們的大營,正是為了讓他們來找咱們。這個時機要抓住啊。”牛金、胡遵恍然大悟,摩拳擦掌,待司馬懿一聲令下,調轉槍頭對遼隧軍迎頭痛擊。

 

卑衍、楊祚大敗,司馬懿窮追不舍,三戰三捷,把這支數萬人的軍隊全部殲滅。

 

此戰綜合活用了聲東擊西、瞞天過海、圍魏救趙、調虎離山等多項計謀,堪稱戰史上的經典範例。

 

 

 
 

3

 
 

 

 殲滅遼隧守軍後,司馬懿率領大軍撲向襄平,試圖完成對襄平的合圍。公孫淵則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死守襄平城 。

 

時間進入七月。七月流火,正式進入秋季。

 

大霖雨,連綿不絕的大霖雨。

 

大雨下了一個多月還沒有要停的跡象,河水暴漲,平地數尺大水。很多魏兵都是第一次離家這麽遠出來打仗,聽老兵們講以前水淹七軍的故事,極其害怕。

 

魏軍軍心恐慌,各種謠言和怨言叢生,有的說按照以往的慣例,估計不日就要撤軍。再這樣下去,很有可能要爆發可怕的“夜驚”甚至大規模逃兵事件。

 

也有的軍官,建議司馬懿遷徙營地,挑選一處幹燥的高地重新駐紮。如果這樣,那麽現在對襄平形成的合圍之勢就要前功盡棄,襄平守軍很有可能借機出逃或者向周邊的少數民族搬救兵。

 

不止前線軍中,洛陽方麵也是人心惶惶。大臣們援引曹真伐蜀的先例,紛紛請求撤回軍隊。曹叡頂住壓力,對司馬懿抱有信心:“太尉臨危製變,擒殺公孫淵指日可待。”

 

司馬懿當然沒有辜負曹叡的期望。他不是於禁,更不是曹真。他清楚,現在魏軍營地駐紮的地方並非窪地,不可能被大水淹沒。而一旦搬遷營地,對於軍心士氣是個打擊,也會給對手以可乘之機。

 

既然大霖雨不可能造成實際的威脅,那麽下麵要解決的就是軍心問題。

 

司馬懿下令:軍中膽敢有再提遷徙營地者,殺無赦!

 

都督令史張靜犯顏直諫。他認為,這仗再打下去,恐怕三軍將士都要成河魚腹中之食。張靜把生死置之度外,為三軍將士請命。張靜正氣凜然,他的身後站著許多士兵,一起起哄。

 

司馬懿毫不猶豫,把張靜按照軍法斬首示眾。

 

三軍整肅,人心安定,沒有人再想搬遷營地的問題了。司馬懿下令,接著挖戰壕,把襄平城圍到水泄不通!

 

但是,這還隻是解決了問題的第一步。襄平城裏的遼東兵一看,發大水了。我們是出不去,可你們也過不來。他們興致勃勃地跑到城外麵來打柴、放牛,甚至互相嬉戲打鬧,存心氣魏軍。

 

魏軍哪裏受得了:我們成天在苦水裏泡著,戰靴裏都要長黃鱔了,你們就每天這麽愜意著,這可不成。於是紛紛向司馬懿請戰。

 

司馬懿一律不許,隻是下令加緊挖戰壕。

 

 

軍中的司馬陳圭看不過去了,向司馬懿表達自己的疑惑:“同樣是遠征,為啥打孟達的時候速戰速決,現在卻不慌不忙?”

 

司馬懿耐心地解釋:“孟達人少而糧多,我軍人多而糧少,所以要跟時間賽跑。現在敵眾我寡,敵饑我飽,加之陰雨綿綿,想速戰速決而不能。我隻怕公孫淵跑,不怕他守;跑了難抓,坐守隻能待斃。”

 

陳圭看到的,隻是同為遠征的表象;司馬懿洞察的,則是形勢迥異的實質。

 

老天沒有辦法,隻好放晴了。最後幾滴依依不舍的雨滴對襄平城中的公孫淵表示愛莫能助,我們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陽光普照,魏軍心情大好,幹起活來格外賣力,甩開膀子挖戰壕建防禦工事,終於對襄平城形成了合圍。

 

公孫淵已經徹底絕望了,他覺得自己在坐以待斃。然而更讓他絕望到崩潰的事情還在後頭。

 

司馬懿望著城頭,抱歉地笑笑:當年諸葛亮對陳倉城使用的手段,我將悉數請君笑納。

 

 

 
 

4

 
 

 

戰壕和防禦工事的合圍完成,司馬懿正式開始進攻襄平城。魏軍在地麵上堆起高高的土山,以便窺探城內的動向。城下有投石車,乃是當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對付袁紹用的,一顆顆石頭砸擊在襄平城頭。

 

城下,司馬懿派魏軍挖掘地道,以使城牆塌陷,並伺機突進城中。雲梯勾搭城頭,戰士們攀緣而上,用盾牌擋箭,斬殺城頭的遼東兵;衝車轟擊城門,數十丈高的樓車上,連弩兵的火力掩蓋整個襄平城頭。司馬懿把四萬大軍分成兩撥,晝夜輪番進攻,務必給城內營造一種天塌地陷的視聽感受。

 

在這種強大的物理攻勢和心理攻勢的雙重壓迫之下,襄平城裏的人已經受不了了,成批成批地翻城牆跑出來投降。悲觀情緒在城中彌漫開來……

 

公孫淵徹底絕望了,襄平城一潰如崩。

 

司馬懿終於打破襄平城,公孫淵父子帶領數百騎兵突破包圍,往東南方向逃跑。司馬懿派出鐵騎追殺。在梁水附近,曹魏鐵騎追上公孫淵父子,猶如砍瓜切菜一般砍下這位東北王的頭顱。公孫淵殘缺的屍體倒下,死在前幾天流星落下的那個位置。

 

司馬懿領導的這次犀利的長途奔襲和精確的斬首行動,徹底終結了東北亞軍事強人公孫淵的稱霸美夢。

 

遼東收複戰,與司馬懿預想的一樣,曆時近一年。從廟算到出兵到行軍到圍城,最後破城,整個過程一氣嗬成,堪稱是一次教科書式的遠征。

 

在司馬懿身上,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對手和朋友的影子:曹操的雄猜多疑,曹丕的譎詐善變,孫權的隱忍務實,賈詡的韜晦自保,甚至於諸葛亮的攻戰之具和行軍陣法。

 

世無粹白之狐,集腋成裘。

 

這正是司馬懿得以在群雄並起、猛人如雲的三國時期立足不敗之地的原因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